“明月依然

2011-01-01 00:00:00梁安青
澳门月刊 2011年2期


  60年前,国民党退踞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但国共两党都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当时,很多人愿意为国共两党牵线搭桥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统一大业。然而,真正多次沟通两岸最高层,肩负起双方“密使”使命的,是原中央通讯社记者,后为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多,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的邵力子是他的老师,蒋经国对他也以“老师”相称。这些关系使曹聚仁成了那个时期海峡两岸非常合适的穿针引线之人。
  1965年7月,一封由中共中央写给蒋介石的信,由曹聚仁亲自带到台湾交蒋介石。信中提出了和平统一中国的“一纲四目”总体构想,还附有毛泽东亲笔写给蒋介石的一首词,其中两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道出了毛泽东邀请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促使两岸秘密达成“六项协议”。
  
  蒋介石晚年期盼回大陆
  
  晚年的蒋介石时常想起在大陆生活的往事,思乡情切,於是便想到与大陆沟通。在台湾几十年的他,每每遥望海峡对岸,泫然泪下,“落叶归根”之念早已萦绕心头。
  但两岸对峙几十年,国共双方没有联络。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把蒋介石称为“老朋友”。这个消息在国际上传了很久。实际上,毛泽东、周恩来一直把蒋介石视为“老朋友”。中共方面全力保护蒋介石家乡的一草一木。比如,1949年5月6日,蒋介石家乡溪口解放前夕,毛泽东指示前线保护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它建筑物。官兵们的生活非常艰苦,粮食不够,都不动用丰镐房里存放的20多袋大米,其它所有物品也同样被保护起来。1958年,著名民主爱国人士章士钊,特意写信给蒋介石,告诉他“溪口花草无恙,奉化庐墓依然”。
  到了1968年,一些红卫兵去蒋介石老家溪口炸毁了慈庵,蒋介石听说后十分气愤。但是他又听说周恩来亲自出面,保护了他家在溪口的一切房产和祖坟。这让蒋介石对中共高层感激无比,他日夜思念的家乡能够在那场浩劫中完好无恙,实出於中共方面的全力保护。
  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负面影响,使蒋介石对两岸和平谈判的想法开始犹豫不决。此时,中共方面主动在大陆恢复了“二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出面发表讲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中共方面还在1975年特赦了国民党数百名战犯和特务,为他们安排工作。蒋介石得知后,非常佩服毛泽东胸怀之博大。於是,蒋介石就更是想方设法寻找机会联络大陆。
  
  国共两党都坚持“一个中国”
  
  早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当年6月27日,杜鲁门以“共产党佔领台湾,将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为由,公开散佈“台湾地位未定”论。同时,就在美国方面散佈“台湾地位未定”论之前直接找蒋介石商谈,表示要全力援助,固守台湾。但蒋介石没有接受此番“好意”,他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最后下定决心:即使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第七舰队,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绝不能分裂中国,做千古罪人。6月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交部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一方面可以接受美国关於台湾防务的援助;另一方面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仍为国际上所公认。
  毛泽东看到声明后,对周恩来说,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不想分裂中国,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1954年12月,美台签署了针对大陆的“共同防御条约”。为了表示中国政府的反对立场,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了建国以来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一举攻克了台湾的一江山岛。美蒋手忙脚乱,赶紧在台湾海峡增加兵力,同时,极力寻求国际上的“支援”。事实上,美国和蒋介石各有打算。蒋介石寻求国际支持,是为了扩大台湾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更是为了争取外援。而美国人则打算借机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急切呼吁通过联合国的干预“来停止中国沿海的战斗”。他们还搞了大量外交活动,欲把台湾的问题,由中国内部问题转化为需要联合国介入的国际问题。对於美方的意图,蒋介石已心知肚明,他决定不接受美方的援助。当年2月14日,蒋介石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於一统。”
  由於毛泽东与蒋介石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见解一致,在挫败美方搞“两个中国”阴谋的问题上配合非常默契。因此,蒋介石打算与毛泽东建立特殊的联繫。毛泽东也愿意与蒋介石加深沟通,以便实现台湾和平解放。1956年5月5日,周恩来在接见外宾时,友好地请他们给蒋介石传话说:“蒋介石如果愿意将台湾归还祖国,就是一大功劳,中国人民会宽恕他的。”
  不久,蒋介石听到周恩来的话,於是被中共方面的宽大胸怀所折服,就更想早日与中共方面联络。
  
  曹聚仁任密使往返两岸间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蒋介石安排儿子蒋经国找到曹聚仁。曹聚仁与国共双方交情颇深,蒋介石认为他是信使的最合适人选。蒋介石、蒋经国在两次接见曹聚仁时,表达了愿意与大陆沟通的想法,同时告诉曹:“你此番去大陆一定要摸清中共方面的真实意图。”
  曹聚仁於1956年7月抵达北京。7月16日,周恩来在颐和园接见他。周恩来听取曹聚仁转述蒋介石的意愿之后,提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想法。周恩来还说,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就是实现祖国统一。对於台湾,“只要政权统一,其它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周总理很重视曹聚仁,就建议让毛泽东接见他,目的是将中共的对台政策通过曹聚仁传给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主要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和陈诚。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和前几天,毛泽东接见曹聚仁时说,金门炮战主要是打给美国人看的,以避免美国人插手使台湾划海峡而治。毛泽东让曹聚仁设法传递给蒋氏父子。
  此后,曹聚仁多次往返於两岸之间,为国共两党的沟通而奔忙。经过多次沟通,国共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了共识。国共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都维护祖国统一,都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愿。更重要的是,通过曹的牵线,双方相互产生了信任感。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把曾经提出给蒋氏父子的宽大政策加以细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形成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总体构想。周恩来把毛泽东的这些构想概括为“一纲四目”。毛泽东、周恩来在与曹聚仁的谈话中除了再次强调“一纲四目”之外,还强调:过去我们谈的意见,不是我们个人的,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的意见,是官方的,请蒋介石放心。毛泽东还提到,蒋介石有什么条件和意见都可以提,我们一定认真考虑。
  曹聚仁到台北后,向蒋氏父子转述毛泽东的话。蒋介石、蒋经国、陈诚等国民党高层领导人经过一番研究,决定提出他们的一些条件。经过一番努力,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於是,蒋氏父子根据与大陆沟通的结果,拟出六个条件。蒋氏父子要曹向毛泽东转达这六个条件,然后双方再进一步商量。最终形成了一个与中共关於和平统一的谈判条款草案,后称为“六项条件”。“六项条件”对双方来说都有利。特别是,中共方面知道蒋介石对庐山情有独钟,於是决定安排他回国住在庐山养老。在“六项条件”第一款,特别提到“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地(即封地)。”
  
  
  曹聚仁澳门离世
  蒋介石密约毛泽东访台
  
  可惜,1966年5月,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谈判随之中断。作为两岸关系的牵线搭桥人,曹聚仁於1972年在澳门辞世。
  曹聚仁晚年在香港、澳门生活比较清苦,不幸患了癌症,周恩来委托费彝民照顾他。同时,中央对曹聚仁的生活,在经济上也给予一定的帮助。曹聚仁的病情很严重,周恩来决定让他定居澳门养病、治病,当时,中共方面认为香港特务比较多,不利於信使工作的开展。况且,澳门有几位知名人士常来北京,对信使工作提供一定的方便。周恩来还特别指示曹聚仁夫人邓珂云去澳门照料病重的曹聚仁。曹聚仁逝世后,又及时安排曹聚仁女儿曹雷、儿子曹景行去奔丧。周总理安排曹聚仁的家属去澳门照料和奔丧送别,很不简单,当时去港澳很不容易,费了很大的周折。周恩来认为,曹聚仁生前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而羁留港澳,未能回到大陆,应将其骨灰送到他家乡浙江兰溪安葬,让他叶落归根。曹聚仁先生的一些资料,出於保密原因,还被存放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档案馆中。
  此后,毛泽东又找到章士钊,安排他负责两岸关系的沟通。章士钊与国共双方上层领导人交情很深。当时章士钊已92岁高龄,且有病在身,但还是非常愿意承担沟通两岸的任务。他於1973年5月抵达香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於联繫到国民党。他立即派女儿章含之回北京,转告毛泽东、周恩来有关情况。可惜章先生由於劳累过度,於当年7月1日在香港逝世。出师未捷身先亡,留下两岸沟通没有成功的遗憾。
  台湾方面,蒋介石也一直在物色合适的密使。由於晚年思乡情绪很强烈,密使没有找到,他只能採取特殊的方式向大陆发出信号。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找来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让他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的身体不好,不能前往台湾访问。毛泽东交待邓小平: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以此为契机,儘快实现“三通”。为了配合此次沟通,陈立夫在香港发表了一篇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文中说:“欢迎毛泽东或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还说:“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但是,正当陈立夫积极努力寻求与大陆沟通之时,蒋介石却因病於1975年4月5日辞世。海峡两岸的沟通再次搁浅。
  
  蒋介石后人漫漫思乡情
  
  蒋介石的故乡位於浙江省宁波的奉化市溪口镇。1949年4月的清明,蒋介石率全家最后一次到母亲和父亲的墓前祭拜,月末便黯然离乡退守台湾,此后家乡溪口只在梦中。据蒋经国日记记载,1949年4月24日下午,蒋经国的妻子蒋方良,带着儿子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和女儿蒋孝章,离开溪口,到宁波登船,先行赶往台湾。蒋介石、蒋经国於4月25日下午拜别祖堂,其后辗转於上海、福建、广东、四川等地,於12月10日下午2点钟飞离成都,下午6点30分抵达台北。从此,蒋家只能隔着海峡,眺望故乡。
  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对大陆魂牵梦绕,非常想回大陆看看。这在台湾广为人知。他曾有对台湾记者说:“我是中国人!我做梦都想回大陆!我想大陆都想疯了!”话毕,热泪盈眶,硬咽难语。随着年纪增长,蒋纬国的思乡情日趋强烈,却因身份特殊,不能如愿。1994年4月,他的密友吴神农回大陆探亲。行前,吴神农去见蒋纬国,说探亲期间想去溪口看看蒋家故居。蒋纬国微笑颔首:“好啊!那你帮我到我祖母坟上祭祀一下,献个花!”此后,他时常会拿起吴神农带回来的照片,仔细翻看,盯着照片发呆,眼神里透出难以言表的哀伤。鲜为人知的是,蒋纬国1993年9月初有过一次重回大陆的机会。他应美国侨界、文教界团体邀请,前往洛杉矶参加“中国当前统一问题之探讨”学术研讨会。会后,他悄悄乘飞机到俄罗斯,准备转赴大陆,不料,走漏风声,此事被台湾媒体报道。他只好作罢,折返美国。盼望回大陆的无奈和遗憾一直陪伴蒋纬国,直到1997年因病去世。
  两岸几十年的紧张对峙,并不能消减蒋介石后人对故乡的思念。时隔44年(1993年),蒋氏后人终於踏上了故乡的热土。蒋介石的后人带着蒋介石“落叶归根“的遗愿,跪拜先人,泪洒故乡。
  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在他们身上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重气息是挥之不去的。
  蒋介石晚年的思乡之情刻骨铭心,而中共方面,也一直想通过各种渠道与台湾沟通。可由於种种原因,和平谈判之大事一次次被耽搁,岁月无情,时不我待,蒋介石、毛泽东分别於1975年、1976年逝世,两岸和平统一之愿望只能交给后人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