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探寻孙中 山在澳门的足跡

2011-01-01 00:00:00
澳门月刊 2011年2期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少年时期开始接受澳门中西文化的熏陶,后来在澳门行医和开展革命活动,澳门是他革命思想的摇篮。澳门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对外贸易港口,有著“东方蒙地卡罗”、“中国的拉斯维加斯”的著称,也曾被誉为“孙中山先生的第二故乡”。
  早在15世纪末,澳门就成为葡萄牙人开拓中国和邻近国家贸易的主要根据地。天主教传教士纷纷东来,使澳门成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澳门成为仁人志士们救国图强梦想的起点。
  
  早年与澳门结缘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是澳门居民,在澳门闹市著名的板樟堂街开了一间鞋铺,当了10多年鞋匠,到30多岁有了点积蓄后才结婚。孙达成53岁那年,即1866 年11 月12 日孙中山出生於距离澳门40多公里的翠亨村。
  孙达成和很多乡亲们一样,常往来於澳门与翠亨之间。少年的孙中山对澳门的风情耳濡目染,与澳门结下不解之缘。澳门因安全、靠近家乡的特点,成为孙中山亲友的谋生之地。孙中山的兄长孙眉及嫂子、原配夫人卢慕贞、两个女儿及外孙女,自辛亥革命前来到澳门定居,直至终老。
  孙中山少年时期,去海外看望胞兄孙眉时,开始接触澳门。孙眉早在15岁时就随舅父和婶母到夏威夷(华人称“檀香山”)做雇工,若干年后,孙眉在夏威夷茂宜岛上租种了一片荒地,並经营农牧,逐渐发达起来。孙中山12岁时,哥哥孙眉已经成为拥有土地6000英亩、牛马豬等牲畜数万头、雇工100多人的大牧场主了。由於孙眉长年在海外,孙中山较为掛念。1879年6月,13岁的孙中山执意要跟母亲一起去看望胞兄孙眉。他随母亲到达澳门,乘坐“格兰诺”号英国轮船远赴夏威夷。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澳门。当时的澳门,自从1849年被葡萄牙人以武力侵佔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879年,清朝的旧关闸和泛墙早被拆除。孙中山看到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街道上西式圆拱型建筑和尖顶高耸的教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包车夫黝黑瘦小的身影和车上乘客的气派光鲜形成鲜明对比;还有外国炮台下的妈阁港,停泊着军舰和大吨位的轮船……
  孙中山从澳门登上了去夏威夷的客轮,从此迈开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孙中山对首次经澳门离乡出洋印象特别深刻,30岁生日时,他在写给友人翟理斯的信中回忆到:“13岁随母往夏威夷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回澳门从医报国
  
  孙中山到了夏威夷,大开眼界。他在哥哥孙眉的资助下,在夏威夷求学5年。1883年7月,17岁的孙中山乘船抵达澳门,再回到家乡翠亨村。此时,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认识到家乡太落后了。他和村里的陆皓东決定倡导农村改革。这一举动触怒乡里,孙中山被迫再次离家,辗转到香港中央书院读书。不久,孙中山尊父母之命与卢慕贞结婚。婚后,孙中山继续赴香港读书。
  1884年,中国东南沿海和南部边境爆发了中法战争。8月23日,法国舰队突袭福建马尾军港,大败中国福建海军;7个月后,中国老将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军,迫使法国内阁辞职,战事正朝着有利於中国的方向发展,但清政府卻屈辱求和,签订了《中法条约》。孙中山为此气愤填膺,从此立志救国救民。他从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后,曾考虑报考军校,也曾打算学习法律,他抱着“一方致力政治,一方致力医术”的理想,最终选择医科。1886年,孙中山考入由美国教士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一年后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进入香港西医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就读医科。在港5年的求学生涯中,孙中山常往来於港澳之间,进行反清宣传。他与陈少白、尤列、杨鹤岭等志同道合,倡言革命,激扬文字,针砭时弊,议论朝纲,时人以“四大寇”呼之。位於澳门水坑尾巷14号的“杨四寇堂”,是“四大寇”之一的杨鹤龄寓所,孙中山常偕革命党人往来其间,筹谋反清革命活动。
  1892年,孙中山在澳门《濠头月刊》刊登题为《致郑藻如书》的政论文章,向洋务官员郑藻如提出了兴办农学会、倡导农桑、禁绝鸦片、普及教育等治国主张。同时,他广泛学习西方政治、军事、历史、物理,遍阅农业专科书籍。此后,孙中山早期革命言论频频在澳门报刊发表。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毕业於香港西医书院。港督罗便臣把孙中山推荐给北洋重臣李鸿章。此时,孙中山正处於从保守的改良思想向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时期,对李鸿章还抱有一线希望,便欣然答应。在赴广州领牌进京时,因受到两广总督的左右刁难,孙中山愤然返香港。不久,澳门华人绅士极力邀请孙中山到澳门行医。孙中山受聘到镜湖医院,成为澳门历史上第一位华人西医。
  镜湖医院始建於1871年,是澳门华人建立的第一所医院及民间慈善团体。在老照片中,我们可看到它当年是一间祠堂似的传统建筑。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名叫“孙逸仙”,他将自己开办的医疗诊所,定名为“孙医馆”。孙中山行医极为认真,患病多年的老人、难产的外国妇女、吞洋煙欲自杀的妇人、吐血多年的肺痨病人,以及患肾囊肿的、误食毒药水的等中医不好明确诊治的“疑难杂症”病人均被“孙医生”治愈。此事经《镜海丛报》多次报道后,澳门人逐渐知道了澳门有个医术高明、热心公益、救助贫黎的“孙医生”。“孙医生”的名气愈来愈响。此后,镜湖医院也因“孙医生”的高明医术而闻名於世。
  孙中山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他医德高尚,为病人诊治认真细致,穷人前来看病,不但分文不取,还赠送药品,因此获得“镜湖耀彩”的美誉。1892年至1893年,孙中山先后两次向镜湖医院借款4400大圆(兑银3168两),在商业中心草堆街80号开设了“中西药局”,为穷人免费看病並赠送药品。
  孙中山除了是名医,同时还是革命者,他边行医济世,边从事革命活动。《镜湖丛报》便是他与葡籍印刷商飞南第合作创办的报纸。孙中山把该报作为广开言路、抨击时政的重要阵地,宣传革命思想。当时,在澳门还有郑观应和郑藻如两位学者主张维新改革,他们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很大。
  
  为革命奔走海内外
  
  晚清时期,澳门已沦为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对於酝酿革命推翻满清的爱国志士来说,澳门成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孙中山和爱国人士得以开展早期的革命工作。
  作为一名华人西医,孙中山因为医术和名望渐渐遭到了澳门一些葡萄牙医生的嫉妒。他们以孙中山没有葡萄牙的行医执照为借口进行百般刁难、排挤,先是禁止孙中山为葡萄牙人治病,尔后又通过澳葡当局下令药局不得为孙中山所开处方配药。此时,孙中山“医国”的使命愈发浓厚。1893年,孙中山把中西药局交给他人打理,便离开澳门前往广州行医和从事革命活动。曾为革命东奔西走的他,念念不忘当年为建“中西药局”的债务,后来如数偿还。许多年后,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依然念记当年的贵人吴节薇,特为其当年诚意担保借款一事致谢。
  澳门不仅是孙中山早年行医的地方,而且在他后来的革命生涯中,还是他活动的阵地和家人栖息的地方。到广州后,孙中山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而澳门仍然是他和革命党同志活动、避难和往来的重要基地。
  
  1895年重阳节首次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落难澳门,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友葡人飞南弟救助。飞南弟确也尽“老友”之谊,及时伸出救援之手,採取紧急措施,当晚即协同孙中山男扮女装,躲过清朝探子“无影之手”,逃出澳门,远走海外。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后才得以回国。这16年间,除了几次国内起义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海外为革命奔走,很难与家人团聚,而此时相对平静的澳门就成了他与家人团聚的地方。
  澳门不仅对辛亥革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护法”及反抗北洋军阀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1912年、1913年,孙中山两次访问澳门,曾下榻於卢廉若先生的卢园春草堂。1914年,孙中山将他的得力助手朱执信派往澳门,设立“讨袁”秘密机构,並积极筹款及购买军火。1919年,孙中山又派长子孙科为特派员,在澳门设立办事处,继续从事护法活动,号召广东地区的海陆两军响应起义,驱逐桂系军阀。1920年,孙中山又派人来澳门筹组中国空军,此举受到澳门华人的热烈响应,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捐募了巨款,购买了两架水上飞机。並以澳门为基地,轰炸了盘踞在广州观音山的桂系军阀,给军阀造成极大的震憾。
  
  遗迹在澳门缅怀在民心
  
  现今,澳门人对孙中山十分崇敬,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人。澳门半岛虽小,卻设立了三尊孙中山全身铜像、一座“国父纪念馆”、一条大街取名为“孙逸仙大马路”及一座孙中山纪念公园。
  现存的国父纪念馆,更寄托了澳门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深深怀念。纪念馆座落在文第士街一号,对面是风景秀丽的松山。始建於1918年的纪念馆,是由孙中山的胞兄孙眉斥资兴建的,供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及家人居住。於1930年,曾因遭附近的澳门总督官邸火药库失火爆炸所波及,后修建成现在的样貌。孙中山之原配夫人卢慕贞一直在此居住,於1952年9月7日辞世。1958年,“孙中山纪念馆”易名为“国父纪念馆”,门前匾额由国民党名人于右任题字,供中外人士参观瞻仰。现时的3层高建筑物是一座伊斯兰教摩尔式建筑。馆内的装修保留原貌,陈设均为孙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时所用的文物家具,及在澳门行医时所用的物品另有一些国父的真跡和生前珍贵照片,包括与革命先烈们的合照。重建后的孙府面貌、结构与昔日截然不同,典雅庄严,外形优美,外绕以短墙,左侧辟一个小花园,孙中山生前喜欢在此坐立。如今在纪念馆内矗立“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国父纪念馆大部分房间保持原有佈置,展览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所用的物品,包括书籍、信函、手跡,以及在广州起义时之家具、孙中山的真跡和革命烈士的合影,在澳门行医及在广州出任大元帅时用的家具和物品,资料极其丰富而弥足珍贵。早在1990年11月,前澳门市政厅決定把鸭涌河公园改为“纪念孙中山市政公园”,並矗立一尊孙中山铜像。在澳门,处处都能感受到澳门人民对孙中山先生深深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处处可寻孙中山先生行医和革命的足跡,这些辉煌的历史片段,为澳门烙上了辉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