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施光南与歌剧《屈原》

2010-12-31 00:00:00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歌剧《屈原》是施光南先生有别于其他声乐作品的一部重要歌剧作品。施光南先生倾尽二十余年的时光磨一剑,尽管这部歌剧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其艺术价值还是值得我们一再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的民族歌剧创作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施光南;歌剧《屈原》; 艺术价值
  
  施光南,我国著名作曲家,一生致力于新中国的音乐创作。他在歌曲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等歌曲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强,琅琅上口,广为传唱,作曲家施光南也被大众熟知,有“人民艺术家”和“时代歌手”的美誉。不仅歌曲创作,施光南先生在西洋管弦乐、芭蕾舞剧、京剧和歌剧等方面多有涉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芭蕾舞剧《白蛇传》,京剧《红云岗》,歌剧《伤逝》、《屈原》等。其中,歌剧《屈原》历经二十余年才得以创作完成,与施光南先生可谓有着不解之缘。
  歌剧《屈原》是一部根据郭沫若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六幕大型历史歌剧,剧作家为韩伟。歌剧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遭到亲秦的南后和秦国密使张仪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并放逐的历史故事。歌剧中,屈原遭放逐之后又受到学生宋玉变节、婵娟误饮毒酒身亡这一系列打击,在雷电中呼唤光明与希望。最后卫士仆夫杀死妄图诱毒屈原的南后的亲信,与屈原一起燃掉《橘颂》悼念婵娟后,跟随屈原走向民间。
  歌剧《屈原》获得的评论有褒有贬,但其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所进行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施光南先生对这部歌剧投入了几乎半生的精力,意义极其重要。
  一、歌剧《屈原》与作曲家的不解之缘
  早在20世纪60年代,作曲家施光南还在求学的时候,就被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屈原》的剧本所深深震撼。剧中人物屈原、婵娟和仆夫所表现出的忠贞爱国、正气凛然的精神,和卖国求荣、迫害忠臣的南后、上官大夫,以及攀权附贵、变节求荣的宋玉形成鲜明对比。这部剧人物性格分明,故事脉络清晰,施光南认定这是一部可以写为史诗性歌剧的好题材。剧作家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对于施光南来说,歌剧《屈原》不得不提。施光南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屈原,我的梦》,《屈原》是他从十几岁少年时期就做的一个梦,他那时看到郭沫若的话剧《屈原》时,就下决心要把它写成歌剧。”据说,当时的施光南曾将话剧《屈原》其中一折《雷电颂》谱成交响合唱并寄给郭沫若先生,受到了郭老的热情鼓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歌剧的创作还是搁浅了,直到1980年施光南才得以正式开始创作。
  歌剧创作完成之后,经过多方努力,其中不乏坎坷与歌剧难以排演的失落,1990年3月,歌剧《屈原》终于能够以清唱音乐会的形式出现在音乐界有关人士的视野。一个月之后,年仅49岁的施光南就清唱音乐会中得到的意见对歌剧进行修改的时候,在与女儿蕾蕾动情试唱歌剧咏叹调时,突发脑溢血,一头栽倒在钢琴上,不治身亡。
  作曲家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他终是没有等到歌剧的正式上演。作曲家离世后,歌剧的上演也一再拖延,但施光南先生的夫人洪如丁没有放弃。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也因为歌剧自身的艺术价值,1998年,总政歌剧团排练的歌剧《屈原》正式上演,才算了了作曲家的遗愿。次年,歌剧《屈原》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洪如丁说:“他(指施光南)死在《屈原》的创作上了,这个作品在他心里盘桓了30多年。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屈原》搬到舞台上,了却丈夫的夙愿。”如今,施光南先生的夙愿得以完成。这部歌剧尽管由于曲作家的早逝未能反复修改及其他各种原因尚不成熟,但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歌剧中的几首咏叹调和重唱曲目,秉承了施光南先生一贯的优异水准,值得我们继续在舞台上演绎,并将歌剧发扬光大。
  二、歌剧《屈原》的艺术价值
  我国歌剧经过建国初期的初步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涌现了一批好的歌剧作品,如施光南曲,1981年首演的《伤逝》;金湘曲,1987年首演的《原野》;刘振球曲,1989年首演的《从前有座山》;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1995年首演的《苍原》;以及施光南曲,1998年首演的《屈原》,等等。
  一直以来,评论家对歌剧《屈原》颇为诟病之处有两点,一是歌剧的乐队音响编曲略显单薄,宣叙调的创作和演唱不够完善;一是由于剧本结构的原因,“屈原”这个人物形象被其他人物形象冲淡,显得较为苍白。我们不能否认这两个缺点的同时,必须看到这部作品的诚意。首先,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歌剧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属探索阶段,每部歌剧都有其不足之处,也有其创新成功之处。其次,与同时期的《原野》、《从前有座山》等作品比起来,歌剧《屈原》作为一部史诗性的大型歌剧,立足点更高,场面更加宏大。施光南作为作曲家同时也是剧作家之一,难免顾此失彼。施光南先生一直以作品的歌唱性强、贴近生活而著称,即使是广受好评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伤逝》,也极为贴合作曲家的这一创作特质。就歌剧《屈原》取得的大的成绩来看,尽管存在以上两个缺点,也是瑕不掩瑜的。
  与其他作品相比,不论是歌曲作品还是另一部歌剧《伤逝》,《屈原》的创作对施光南可谓是一个挑战和自我超越。前面提过,施光南的作品一直因其抒情性强、贴近人民生活流传甚广,而歌剧《屈原》非常大气,具有史诗性的气质。作曲家曾说:“如果说我的歌剧《伤逝》是一幅色彩清淡的水彩画,那么《屈原》则是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风格不同,音乐的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歌剧《屈原》音乐糅合了楚剧、京剧、花鼓戏、川剧高腔等民族戏曲和音乐。但在创作手法方面,作曲家都运用了西洋技法,并且保持了他一贯优美的旋律。正如他给李晋玮的信中所写:“我力图运用民族的音乐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