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之下的迷惘

2010-12-31 00:00:00袁洁玲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下中国动画创作和理论研究提出的“民族化”口号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的现实,指出:造成当前“国产动画民族化”迷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民族化”概念本身的认识和界定的不清晰,文化自信的缺乏和文化传统的断裂,使得中国动画的精神内涵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回归。而当前我国动画教育中对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忽视,更加剧了年轻一代创作者们对于“民族性”艺术特征的缺失。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化;迷惘;缺失
  
  上世纪末,当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大潮汹涌冲击中猛然惊醒时,内容形式、经营模式、制作技术、艺术理念等全方位呈现出的落伍状态,使得人们对于中国动画发展的急切盼望,和对当前国产动画作品质量的不满都尤为强烈,以至于无论是创作界还是理论界,甚至动画观众们都纷纷献计献策,渴望寻求中国动画发展的腾飞之路。
  这种渴望的热切程度,让人们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作家们为了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力图“使中国文学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曾经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所谓“寻根文化”、“魔幻现实主义”等等热潮。于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励志性经典,从文学界被移奉到了动画领域,“民族化”的口号,仿佛又成为了根治中国动画式微现状的救命仙丹。
  然而,从上世纪末动画大潮的激流暗涌,到当前动画产业的方兴未艾,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动画在对“民族化”的不断追求、探索之中,却越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迷惘。曾经“中国学派”的辉煌,曾经《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等掀起的审美热潮,曾经中国动画的繁盛和光荣,似乎仍旧随着“民族化”这个看得到却摸不着的口号一起,渐行渐远,终于成为了只可远观的天光。
  一、尴尬:“四不像”和老瓶装新酒”
  于是,中国动画终于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带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望困顿。无论是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动画片《宝莲灯》,还是2009年携强大明星配音阵容造势的《马兰花》,虽然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然而除了题材和人物设定以外,其故事结构、人物造型、动画设计、后期制作以及商业运营,都体现出了明显的美国模式。《宝莲灯》对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造型和风格的大量模仿,《马兰花》对梦工厂动画《功夫熊猫》场景和角色的直接套用,使人们不得不在这种十几年不变的跟风抄袭背后,又一次感慨国产动画技术上的落后的想象力的匮乏,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人文精神的表现上的肤浅。
  同样,曾经号称我国首部原创本土化动画青春剧的《我为歌狂》,彻头彻尾体现出了日式风格、日式制作的特征。而在2009年热播的52集动画片国产动画片《隋唐英雄传》中,更是充满了鲜明的日本漫画风格:虚构人物哥舒芸服装非常省布,袒胸露腿开高衩;李世民的妹妹李世宁是穿短裙的高校生……
  这种“四不像”的荒唐创意,使得中国动画愈加走进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
  在经过了无数的探索和碰壁,却始终无法在市场和艺术上争取到更多的观众之后,中国动画终于呈现出两个极端的发展态势。一是索性抹煞了动漫产业本身的民族特点,片面强调其国际性。如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斥1.3亿巨资打造的号称中国首部3D魔幻动漫巨片——《魔比斯环》,从片名到人物造型、对白及故事发展情节与主线,基本上都是纯美国化的。除了出品公司外,似乎很难找到更多“中国气息”,不由令人发出该片何以冠名为“国产动漫”之感慨。
  二是不断的老瓶装新酒,走“改编”,“翻拍”的稳妥道路。一部《西游记》换了无数个版本,截取了无数段落,加入了无数稀奇古怪的配角,最终却只能够吸引五六岁以下的小学生目光;2006年老片新拍的《宝葫芦的秘密》,虽然有了与迪士尼强大的制作参与,其缺乏时代感的故事内容,却始终无法形成同《狮子王》、《飞屋环游记》一样的艺术魅力;而2008年推出的《葫芦娃》、2010年上映的《黑猫警长》,除了在对白中加入一些当下流行的诸如“躲猫猫”、“打酱油”之类的时尚用语,在画面、音效、故事节奏方面做了些微调整之外,内容基本上就是当年电视动画片原封不动的合成,这种毫无创新的炒冷饭行为,除了让部分观众产生“怀旧”的情绪之外,基本也谈不上艺术吸引力和票房诱惑。
  二、迷惘:文化自信的缺乏和文化传统的断裂
  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动画创作者和观众而言,即使立场并没有发生改变,追求依然清晰,依然相信“民族化”是明灯、是方向、是根本之道;然而,一旦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如何“民族化”?甚至什么是“民族化”?就又变得重新虚无缥缈起来。
  本文认为,造成当前“国产动画民族化”迷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民族化”概念本身的认识和界定的不清晰。缺乏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再多的所谓“民族化”的尝试和复归,都会变得不切实际。对民族化艺术形式的确立,首先必须站在本民族文化全面认识的基础上。
  然而,虽然我们习惯动辄就炫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是,对于当前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何为“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相当模糊,甚至有些尴尬的概念。
  从历史的演进上可以看出,在近来短短的一两百年之内,中国文化就至少经历了两次重大冲击。
  第一次冲击发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提倡科学和理性精神的进步意义固然不可否定,然而,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推崇,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彻底革命,以及历次激烈的反封建运动,都对中国文化精神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此后,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形成的推翻一切的颠覆,更是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真空。中国文化至此,几乎处于被腰斩的境地。
  因此,不但是动画,整个中国文艺在文化趋向上都呈现两难。一方面,中国人的生活正在被具有渗透力的西方文化以各种方式征服。然而中国人所接纳认同的,又往往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文明和生活表象,对于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始终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背景差异而感到难以融入。
  另一方面,曾经的文化断裂和精神颠覆,也使得中国文艺所谓的“民族化”企图,大多只能停留在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上,并没有找到实质性的精神依归。
  实际上,回顾中国动画曾经的“民族化”历史,大都也只是借用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来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市场,对于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正如动画大师万籁鸣所说:“中国动画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供人观赏和娱乐的消遣品,它从一开始就跟当时的现实斗争紧密配合,紧紧地为政治服务。在内容上,我们感到要与美国动画巨子W·迪斯尼分道扬镳,走自己的路。”
  没有文化内涵的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终归只是文化精神的载体。仅仅拥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外在特征,并不能称之为民族化。仅仅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题材,也不是民族化。对传统形式特征的过度重视,对教育功能和政治性内容的过度强调,更使得中国动画的艺术创新的空间显得异常狭小。
  因此,在全新的影视艺术理念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我们愈发有必要对“民族化”的真正内涵进行新的反思。
  三、缺失:动画教育对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忽视
  民族文化仍然是中国动画的立身之本。然而,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背景的融合。
  文化在任何一个民族中都是靠学习和发展才能得以传承的,不会在个人头脑中自然生成。文化是集体思维的结晶,是超越个体的民族教化。然而,当前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对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忽视,造成了中国年青一代动画创作者观念和思维中关于“民族化”问题的基本缺失。
  动画专业招生和考试中,对绘画基础要求过高、过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动画制作技术的盲目推崇,和对动画史、动画美学等等艺术理论的忽视;当前学生中广泛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以及目前学术界较为泛滥的强调流行概念、伟大经典,却很少从自己实际审美感受出发的治学态度,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没有机会,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和挖掘相对比较民族性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元素。
  许多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往往好高骛远而眼高手低。他们的作品中要么就是大眼小脸丰胸细腰的日本动画形象,要么就是肌肉发达的“泰山”“超人”模式,要么就是沉浸在制作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华丽、内容空泛的大片之中,看不见他们对生活的感受、理解,更看不到他们对文化的探求和思索。这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动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势必造成动画创作的庸俗泛滥、内容空洞、形象苍白和艺术语言的贫乏。
  
  参考文献:
  [1][作者简介] 袁洁玲(1979— ),女,电影艺术理论博士,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现任教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外语学院。
  [2]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67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动漫在新闻传播中的效用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