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宗教与艺术元素

2010-12-31 00:00:00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由丹尼.博伊尔导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2009年的时候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等八大殊荣,成为了当时一个卖座的影片,同时也获得了世界电影界、音乐界的认同。一部好的电影文学作品中,富于时代感的主题、典型的人物塑造、合理的场景安排等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就像其他的印度电影一样,优美的舞蹈、节奏感强的音乐也是电影的必备要素,给电影的成功增添了砝码。本文拟从这部电影的主题、人物和视听语言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经典的印度影片。
  关键词:主题;宗教;舞蹈;音乐
  
  一、电影主题中的宗教色彩
  就像美国的李·R·波布克在其著作《电影的元素》中提到的那样,“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讲的是什么,那就很难指望他们去评论、分析和研究它。”①当然,我们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也需要以主题作为起点。从表面上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杰玛和拉提卡的一段爱情故事,给观众展示了杰玛诚实、执着的品质,这也是人最朴素也最应该具有的品质。整部影片贯穿着一个巨大的疑问,杰玛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中即将要赢取两千万的巨额奖金,这是因为他作弊、幸运还是他确实有着过人的智慧?通过导演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这个心弦的问题最终得到了答案——原来是命中注定。
  影片不论是在讲述杰玛和拉提卡的爱情故事还是杰玛回答问题获得奖金的过程,都透露出印度宗教信仰中的宿命论观点。印度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的国家,电影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自然也会渗透出宗教的色彩。因此,我们在赏析印度电影之时应该站在宗教的角度去解析它独特的魅力。宿命论是印度的一大哲学派别,不论是在印度,在整个世界的宗教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设计好了,人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同时它也认为,人总是在追求错误的东西所以才导致悲哀,如果人能够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运,反而可以在自己的天地中活出精彩。这些观点为印度所出现的种种尖锐社会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也正是社会稳定所需要的。
  除了影片所隐含的宿命论观点外,还有一个鲜明的颜色特点,那就是黄色。如总是穿着黄色裙子和喜欢黄色围巾的拉提卡,特别是在影片的最后一段舞蹈,用大量的黄色作为主人翁的跳舞的背景。这些黄色在印度的文化中也是宗教的代表,蕴意着一种追求和坚持。
  二、主人公杰玛的执着品质
  虽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有着宿命论的特点,但是作为电影这种超越生活的艺术,导演也试图通过主人公的刻画展现出他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执着品质。杰玛的这种品质通过与其哥哥萨利姆的鲜明对比则更加强烈。萨利姆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他可以为金钱放弃一切,认为只要有女人、金钱和安逸的环境就可以让一个人放弃心中的追求。不仅萨利姆是这样做的,而且他认为杰玛也是一样。但杰玛在做服务生、接线员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我们从影片中杰玛童年逃命时与拉提卡的相遇,在乞丐生涯中的相互依偎,以及杰玛许下的承诺,再到后来收到拉提卡的拒绝,杰玛始终没有舍弃自己坚定的信念。正是这中执着的追求,让杰玛的命运与其哥哥萨利姆的命运截然相异,成为了亿万人瞩目的焦点,实现了自己寻找拉提卡和百万富翁的目标。
  虽然最后成为百万富翁和与拉提卡再次相遇的结果,都被杰玛强调说这是“我们”的命运,但是在杰玛追求的过程中却不乏透出他坚持,执着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也正是印度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的印度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社会稳定与快速发展”的矛盾。像上文提到的,宗教可以使人过得很安逸,但是太过于“安于现状”又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因此,在认同宿命论观点的同时也需强调追求梦想的坚持与执着。这其实与宿命论并不矛盾,因为坚持是一种过程,享受这种过程同时不奢望后果正是宿命论的本质。这跟中国传统的“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丹尼·博伊尔式的视听风格
  印度电影的欣赏过程较其他国家的电影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更在乎创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它试图通过电影中的歌舞和音乐让观众也随之舞蹈,一同感受印度独特的歌舞文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非常了解印度音乐和舞蹈的独特魅力。他邀请了拉曼(如今印度伟大的电影作曲家)参与影片的配乐制作,再辅之著名的作词者贾伊,成功地帮助人们捕获了这个城市的精神。②
  例如片头曲《噢,萨亚》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充满印度风情的氛围。这首富有印度古典音乐特点的作品表现出印度人来自心灵深处对自然、空灵的追求,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感。影片的结尾是充满印度宝莱坞风格的歌舞《胜利》。导演丹尼·博伊尔之所以采用舞蹈来作为本片的结束是因为舞蹈本来就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印度人本能的一部分,用舞蹈更能对这座城市进行精确的描述。③结尾的这首乐曲融入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元素以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并用印度当地典型的歌舞形式变现出来,完美的表达了主人翁杰玛胜利的喜悦之情,是该片画龙点睛之作。最终这首曲目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
  丹尼·博伊尔导演除了运用歌舞来给人创造视听享受外,也娴熟的运用了场景转换的剪辑技术,使观众游刃有余的穿行于三个时空当中,而毫无生硬之感。整部影片在导演的手中变得极富动感和节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丹尼·博伊尔式风格。
  四、结语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正如片中的主人翁一样,同样在追求梦想,创造奇迹。导演丹尼.博伊尔在用他对生活的独特体味和精湛的表现手法,给观众打造了一个平民的伟大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从感官到心灵都征服了观众,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掌声。
  
  注释:
  ①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157页。
  ② Randeep Ramesh. “India celebrates Slumdog Millionaire’s eight-Oscar victory”. guardian.co.uk,23 February 2009.
  ③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导演:来中国是我的愿望”第3 页,中国网china.com.cn 2009-03-26。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