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合二仙”的文化象征意义

2010-12-31 00:00:00居晴磊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本文探讨:“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起源,发展乃至成熟升华。
  关键词:和合二仙;象征形象;和合
  
  “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象征意义早已深入人心,虽然“和合二仙”并不像其他象征图案如鱼纹,龙凤纹那样起源很早,却流传很广,且“和合二仙”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又赋予“和合二仙”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这是其他象征图形所不具备的特征。本文探讨:“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起源,发展乃至成熟升华。
  1“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原型
  1.1 唐末禅意诗僧形象
  经典描述为“状如贫子,形貌枯悴”及“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形态。
  中国寒山题材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从现有资料来看,在寒山传说开始流传的唐代就已经有了寒山的画像了,当时的形象为吕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中描绘的“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等等,流露出一种狂放不羁的气质。
  流传至今最早的寒拾像是晚唐著名诗僧贯休所作,虽其还有待考证,但从画面来看,二人均蓬发长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一人持卷朗读,一人身边置一扫帚,为“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经典形象。
  唐末的寒山禅意诗僧形象基本奠定了宋元甚至明代的寒山绘画的基本雏形,也为今后的象征形象和合二仙奠定了基础。
  虽然早期的寒山绘画中的诗僧形象和禅意绘画中的意境描绘和明清时期的“和合二仙”形象相差甚远,但其形象的广泛传播却对后来“和合二仙”作为象征形象的认知度带来了非常良好的铺垫。这是其作为形象传播的基础。
  1.2 寒山拾得形象的广泛流传
  寒山拾得形象因为寒山诗的流传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寒山诗的思想更是今后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升华的决定因素。
  纵观中国象征纹饰发展,“和合二仙”是最具文化内涵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象征形象之一。
  寒山拾得所呈现的形象均为寒山子诗集思想的集中反映,寒山、拾得的诗(尤其是寒山),具有脱俗的气韵与禅机,对于世俗名利荣华,全不措怀。不唯具有徜徉于大自然的坦荡胸怀,而且往往有警醒佛教徒的精辟之句,因此甚为后人所推崇。甚至至今还对修身养性具有意义。成为“和合文化”的精要。著名的“寒山问拾得”中表现的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一段对话,可见他们的姿态: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①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傅问得很好,拾得师傅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对今人来讲,仍有意义。
  寒山诗借助寒拾画,除了在僧徒中广为传布外,在其他文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王安石、朱熹等都十分喜欢寒山诗。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皈佛者众,特别是禅宗影响的不断扩大,他们十有七八都与禅宗或禅僧有些瓜葛。此高越夫先生在《谈钝老和寒山诗后评》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寒山子的诗,在诗界中系另辟一法门,说是捷径,却别有妙趣,不是天资高超,悟解禅理的人,很难了解他诗中的禅,禅中的诗。他的诗写景象是悟到浮光掠影,写境遇是于悲悯中启示解脱。在文字上虽有时着上了华腴光彩的色相,本质上却是静穆圣洁。我们说他是诗,实际上乃是三藏中第二部的重颂,……他不入禅宗正系,可是机锋敷畅,上承阿难、迦叶的拈花微笑,下启沩仰、曹洞的月光宝镜。”②上述议论,可谓有得之言。
  寒山诗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佛、道者流的渲染和神化。《仙传拾遗》的描述,致使人们心目中的寒山已经不是世间的“诗人”,而是一个神之又神的“诗仙”、“诗菩萨”乃至“诗佛”了。由于上述原因,不少诗僧、士大夫以及一般读书人,他们或仿效,或拟和,或赠唱,莫不以善“寒山体”为荣,以知寒山诗为耀了。寒山拾得的形象也因寒山诗的流行而流传,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今后“和合二仙”形象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
  2“和合二仙”的象征形象转变
  寒山绘画开始走向民俗化,形象上一改“状如贫子,形貌枯悴”,的写实形象,变得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气氛,王行的《题寒山拾得图》有“笑指天边明月光,方寸要当如此耳”,的描绘,就是实证。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图》。
  罗聘采用写意的笔调描绘了两个人物,张着嘴相对而笑,畅胸露怀,坦坦荡荡;衣纹笔触奔放,不精雕细刻,与画中人物的个性很吻合。原作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在苏州寒山寺的大雄宝殿的后壁嵌有其石刻,此图中的寒山拾得几乎成为寒山寺的标志性形象,也是今天“和合二仙”的典型形象。
  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进入明清之后,禅宗的鲜活的生命力已逐渐走向衰竭,其对寒山绘画形象的影响也不再明显,这时,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及寒山传说的流变,寒山造型受到道教仙人形象及民间传说的影响,就出现了袒胸散发,蓬头欢笑的样子,且极为亲切,而不像一般僧人那样不苟言笑。这对之后完全具象征意义的“和合二仙”的形象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3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确立
  3.1明清成熟形象的确立
  明清时期为“和合二仙”作为象征形象的决定时期。是象征形象“和合二仙”的成熟期。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象征图形的鼎盛时期,民间的各种装饰纹样以及中国历代书法图形符号等,都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以至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象征图形几乎成为装饰的唯一内容。而且图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施用图案技法加以表现,使吉祥象征图案更趋成熟完美。吉祥图、吉祥俗、吉祥语的流传更为深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步加深。
  如:牡丹蝴蝶象征富贵无敌 ,竹眉绶带鸟象征齐眉到老,春燕桃子象征长春比翼,绣球锦鸡象征前程似锦,秋葵玉兰象征玉堂生辉等。
  当然“和合二仙”在明清同样得到广为流传,而且在形式上也更为丰满和更具亲和力。
  3.2“和合二仙”经典形象的描述
  形象上的定型,1,大都为孩童像,披发或束髻,笑容满面,活泼可爱,2,一般都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园盆,迎合“和合”之意,3,多为设色,而且色彩鲜明,使得和合二仙的形象在整体比较接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原先的禅意画中描绘的寒山拾得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相亲相爱,,十分的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而二仙手中所持之物件件都是有讲究,符合中国的传统理念和文化的。莲花取意并蒂莲,盒子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可以说,和合二仙这个题材所代表的就是大吉大利,和和好好。
  称呼上:由原来的寒山拾得改变为“和合二仙” 而且这样的定名还出自敕封,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时,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圣”。
  3.3“和合二仙”的文化象征含义
  
  “和合二仙”象征意义包括三个方面,也是一些民间传说的集合。
   含义之一:象征 “家庭和合”。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含义之二:象征 “朋友和合”。这个来自于寒山拾得的生平传说,许多资料都有这样的记载: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