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语言的探讨

2010-12-31 00:00:00赵启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从语言发生及它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的词语、语气、语调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效果,导致语言受众不同情绪行为结果。教学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维能力、有情感的人群。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所以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语言休养,讲究语言效果,运用好语言功能,充分发挥语言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作用,以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功能;学生;教育
  
  1 语言
  语言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人类独有的一种特殊生理功能。人通过语言可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维持和建立相互间关系。语言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刺激产生相应的心理情绪,导致相应的行为结果。也就是说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音、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表情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引发不同的行为结果。语言是物质的,是思想的声音,语言产生的效果是精神的。
  1.1语言的发生从生理学角度而言,人的正常语言活动是人脑的听觉分析器、视觉分析器、语言运动分析器及思维共同合作的结果。也就是说语言活动不仅限于独立存在的“语言中枢”来管理。语言功能定位于脑的各个部位,言语运动与脑的额叶有关,语言的感知与脑的颞叶有关。语言的发生是大脑皮质各部分发出不同信号通过纤维联系传导的组合。听觉分析器对传入的各种信息进行精确的鉴别,将与语言有关的信号挑选出来刺激听觉感受区,最终将外界声波刺激变成具有语音特征的语言信号形式。视觉分析器受文字、图形及人说话时口形等视觉信号的刺激产生冲动传递到视觉联络区。听觉信息、视觉信息通过整合产生语义以及可以表达这些语义的语言符号和句法编码用声音形式表达出来。语言是人高级心理活动综合反映。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积极、乐观、美好、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语言受众容易接受对方的信息和观点。
  1.2语言概念从语言学角度而言,语言是一种用一定声音形式去标记事物或思想,从而获得意义的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而构成的体系。包括听觉符号(口语语音)、图案符号(书写文字)和运动符号(手势、表情)。语言由音素、字词、词义段、句子四个词语性成分组成。词的音和形是词外在的物质形式,而词的意义即词的内容则是词符号对客观世界中各种对象及现实的抽象、概括的表达。词有褒义词和贬义词之分,褒义词是词性带有赞赏、嘉许、表扬、奖掖、喜爱、尊崇、美好、吉祥、肯定色彩的词;贬义词是词性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色彩的词。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不同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情感意义,也会导致不同的意义效果。
  1.3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借助于言语(或肢体语言—手语)、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所谓高级心理认知活动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所获取的大量信息(符号的或非符号的)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正如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所说:“语言是直接和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的材料基础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思维需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作为外壳,思维结果是无法表达和存在的;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只有声音形式而没有意义内容就不成其语言,所以没有思维,离开了意义内容,也就没有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4语言的形式语言活动有多种形式,即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语言,它需要结构严谨,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传递信息。外部语言又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说出某种语言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借此进行交际的过程。书面语言是人们借助于某种语言的词形(文字)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2语言与教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交流工具。教学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正在成长、逐渐成熟的有思维能力,有情感寄托的人群。对于每个学生个体,不同的语言效果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反映,会产生相应的行为结果。 所以,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好语言这一重要工具。语言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那么,掌握语言艺术,运用语言技巧,发挥语言的作用,讲究语言规则,使用准确、标准、符合语法要求的语言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满足学生接受知识、得到教育以及愉悦情感需求的同时产生正面效应,获得良好情绪影响,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们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教师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休养,人文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了解人性特点,尊重学生人格,掌握语言技巧,不断提高情绪智力。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勾通和解决教学问题,让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3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职业规范的行业语言。教师是知识的中转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书本上的思想、知识,通过加工、整理,有计划有步骤地传输给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运用语言为主要手段做传输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就是一个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所必利的器。所以,掌握语言功能、了解语言特点、讲究语言艺术是所有教师必修的功课。
  3.1教学语言特征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教师要表达意义通常要借助声音才能表述出来。语言可以表达情绪,不同的语言可以导致不同的情绪。语言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由于教学工作的目的、对象、环境、方式具有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语言有如下特征:a.个体性。教师的语言行为是其本人的个体行为,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勾通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带着极强的个体色彩。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特点及风格,具有很强的个体性。b.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语言行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其个人自觉主动行为,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c.目的。教师在使用语言的过程的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是指向特定的目标的。d.规范性。教师必须使用符合普通话标准、拼音标准、语法规则的规范统用语言。e.整体性。教师在用语言表达时是多种感观(听、看、想、说)共同作用、配合所产生的整体效果。
  3.2文明用语学生是成长期,世界观尚没完全确立,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深刻的导向作用,有时甚至于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使用文明性语言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文明史,早就有“辟草昧而致文明”的传统。《礼记、仪礼、少仪》曰:“语言之美,穆穆皇皇。”注曰:“穆穆者,敬以和;皇皇者,正而美。”记载了古代注重文明,说话尊重对方,谈吐文雅,态度和气。讲话要言之有礼。言之有礼就是要使用文明礼貌语言。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倡文明用语。言之有礼是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经常使用“你好!”、“您有事需要帮助吗?”“请坐。”“请稍候。”等招呼用语;“麻烦您。”、“劳驾”、“请问”等求助用语;与学生有误会时要说“对不起。”“很抱歉”“请原谅。”等;当对方向你道谢或道歉时要说“别客气。”“不用谢。”“没关系。”等。言之有礼可以反映出一名教师的文化、品德、能力水平等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必须讲文明懂礼貌,给受教育者良好感象,使得需要交流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标志,做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一个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文明礼貌语言的代言人。营造一种良好的潜移漠化教学环境。
  3.3教学语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达到教学目的。语言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因为课堂是靠语言才能营造的环境。传统正规的教学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讲,还是学生问都需要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也离不开语言旁白。教学语言要做到简练、准确、生动、幽默、富于美感。语言简洁就是要求语言简练明快,少重复罗嗦,不带口头禅;语言准确就是要求用精准的词语传达信息,阐述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 语言生动幽默富于美感就是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枯燥乏味。
  3.4语言环境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语言语境。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话人,不同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词语、语气和语调。比如:文史课需要声情并貌;数学课则要严谨准确等。同一词语用不同的语调或不同的语气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掌握好说话的时间和空间。讲话要言简意赅、言之有物。说话罗嗦词不达意,既浪费别人时间,也浪费自己的时间。是对语言受众的不尊重。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f3e530100ac1z.html) - 教师的语言艺术_荷叶打伞_新 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
  总之,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维能力、有情感的人群。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组成语言的词语、语气、语调等元素在不同语言环境,受众会产生不同理解,导致不同情绪结果。所以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语言休养,讲究语言艺术,运用好语言功能,充分发挥语言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作用。以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教学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兴策、邢福义等.语文知识千问[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
  [2] 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