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爱》的两中译本对比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2010-12-31 00:00:00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更要体现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突出原作的创作风格和意境。而异化法和归化法则体现了是以接近原语还是接近目的语为目的的差异。本文通过《简爱》两中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风格;意境;目的语
  
  1 引言
  文翻译与一般文体翻译不同,因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创造性、形象性和艺术性。文学翻译除了要忠实通顺、明白晓畅外,还要“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1]而在复杂的文学作品翻译的活动中,不仅仅涉及语言转换,也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转换。因此如何使文学翻译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并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关键。 目前,在翻译界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异化法,另一种是归化法。异化主张接近原语或原文作者,而归化则认为应接近目的语和译文读者。笔者认为文学翻译应用那一种理论应该结合作品的各种因素,如作者生活背景或意境或审美因素等。
  《简爱》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英国小说,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声誉。目前在我国存在诸多译本,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祝庆英译本和吴均燮译本。本文试图对这两中译本进行语言和文化层面对比,分析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异同,探讨异化和归化理论是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得以运用的,也希冀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
  II异化和归化理论
  异化派代表为美国学者韦努蒂,他提出“翻译在目的语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要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2],这样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特有“风味”,同时还可引进特有的表达方式,丰富译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的翻译家奈达,他提出了“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来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3]归化法要求译者应接近译语读者,强调“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4],原语中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应强加于译文读者,可采取“功能同构”的解决方法,即可以采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III异化和归化在两译本中的体现
  通过对《简爱》两中译本进行对比,可发现在很多地方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的,有的采用异化法,有的采用归化法,这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层面。
  1语言层面
  The f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