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绿”的认知语义分析

2010-12-31 00:00:00孙守玉高义峰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绿”不仅有其基本义,而且具有隐喻含义,折射着社会属性和文化特征。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英汉颜色词“绿”的基本义和隐喻义有许多共同点,表现为两者的语义重合;但同时也因两种语言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者的隐喻认知在各自的文化、政治、经济和民族心理等方面表现出语义缺项。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类关注问题的趋同性日益增强,颜色词“绿(green)”也表现出趋同化倾向。
  关键词:绿 (green);语义重合;语义缺项;认知分析
  
  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述事物特定颜色的词。作为语言的“调色板”,颜色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表现力最为丰富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出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引申或象征意义。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功能的词语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不同的语义联想。从某种意义上讲,颜色词所蕴含的语义联想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形象显现。
  颜色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颜色的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是词义扩展的主要手段。颜色词是各民族语言中共有的,其基本意义通常是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可视为原型意义。颜色词的原型意义在各民族语言中大多是相同的。以原型意义为核心,经隐喻和转喻呈辐射状向外扩展,由单一的颜色域向多个域源投射,形成不同的意义。目前,随着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频繁和深入,我们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所代表的联想、象征意义的认知各有不同,烙有深深的民族文化印记。
  本文拟通过对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绿”的语义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语言中颜色词如何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经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方式而扩展具有其他语义特征;同时探讨造成两种语言中相同的颜色词语义重合和语义缺失的影响因素。
  一、语义重合:英汉颜色词的认知共性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以一定的原型为基础的。对于颜色词而言,颜色概念的产生依据的是某些普遍的原型,它们往往是比较常见的具体事物。颜色词的语义重合就是建立在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基础之上的。隐喻思维的基本依据是对储存在人们脑中的原型概念通过与目标事物建立相似联想,实现概念替换的可能。词义的演变往往是人们用已有的概念去类推其他的事物,用已有的词汇命名来表达新的事物和现象,于是原有概念不断被扩大到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对于基本颜色词而言,同一范畴内词义的发展主要是在相似基础上的同一性质的概念替换的结果。颜色词意义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出语义的抽象化特征,这正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认为,语言中“颜色词究其词源,往往来自某种具体的物体名称或具有某种颜色的物体的名称。”根据《说文解字》,“绿”是“青黄色,”《汉语大词典》中释为“象草和树叶壮盛时的颜色”。而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78:497) 中为“green” 的释义是 “of a color between yellow an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