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译过程离不开“理解”,理解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基础和开端。本文从三个维度对翻译的理解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语义、语境、语用分析的翻译过程的理解方法。
关键词:翻译过程;理解,语义分析;语用分析;语境分析
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最根本的问题离不开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文本承载着语言,而语言又蕴含着文化。尽管巴斯奈特等人认为“翻译即改写”、“翻译即操纵”,从而论证了“原著”、“忠实”、“对等”等概念的虚幻性,但是对于翻译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翻译的基本过程。这是任何一个研究翻译的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翻译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张培基, 2002:9)[1]而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又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基础和开端。
1.对英汉翻译基本过程中“理解”的思辨
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言语的交际行为。译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努力吃透原文。由于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语义、思维逻辑方式上”[(孙致礼 2003 :34-57)[4]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习语、比喻等暗藏机关,稍不留神,就理解不到位。
“辨义为翻译之本”( 王宗炎1984;杨自俭朴2003)翻译始于理解,而理解又始于释义。因此,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就必须仔细阅读原文,认真推敲句子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同时,还要关注词与词、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词的真正含义便体现在字里行间,另外,还要关注一些“形神兼备”的源语表达形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能真正吃透原文的意思,译文就呼之欲出了”。( 黄源深 2004:6)[5]这种“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的解读方式,才是真正意义的理解,要“入乎其内”。
2. 翻译过程中“理解”的三维度
良好的阅读是正确解读原文的良好开端。它始于理解原文的语言现象。如词汇意义,句法结构,修辞手法和惯用法等;同时,还要将语言的文化背景,逻辑关系和具体语境融会贯通。这里的理解不仅仅是传统语言模式的“语义”的理解,也不是结构主义“意义”上的机械对等,而是对源语文本话语的三维度的解剖,即从语义、语境和语用三个维度给与了更多的投射和关注。
语义分析:翻译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句子,句子是有多个词汇组成的,故语义分析的最小单位是词语。在翻译过程中要对确定句中某个词语的意义,我们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进行分辨、确定。英语中的有的词汇具有很多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词义就不同。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词的词性来确定它的意义。如“like”,有动词、名词、介词等词性,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法分析来确定其词性,最终来确定其词义。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s there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像金子一般闪闪发亮.(介词,意为“像”)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尽管两种语言有文化的共核部分,可是,由于“巴别塔”的存在,文化的差异则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原语中某个句子的意义有时并不是单词字典词义的简单相加。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定要了解语言的文化特性,了解典故、俗语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该词在句中的意义。如:
John can be rel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