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暴力、灾难、扭曲的人物、荒诞怪异的行为以及神秘的宗教救赎色彩,读起来荒诞不羁,晦涩抑郁。一个女性作家为什么偏爱描写暴力,并且以镇静、冷酷的口吻,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将血腥、残酷的故事娓娓道来,却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主题来突出她的写作意图,来展示她如何从宗教立场出发看待社会问题,寻求宗教的救赎。
奥康纳出生于佐治亚州萨瓦那镇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萨瓦那是佐治亚州最古老的文化中心,有着浓郁的天主教气氛,是南方腹地“圣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康纳从小浸淫在天主教氛围的影响之下,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自幼养成的探索自我灵魂的习惯赋予她深刻的思想与锐利的目光。再加上她个人不幸的生活经历。她16岁时,父亲死于红斑狼疮,而她自己也患上同样致命的疾病,不得不与母亲离群索居,过着孤独、封闭的生活。因此,在创作时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们的精神世界,剖析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复杂的内心与扭曲的灵魂。奥康纳的创作生涯集中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透过经济繁荣的表象,她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暴力和腐败的堕落社会。种族歧视,暴力冲突随处可见。人们自私虚荣,贪婪堕落,毫无精神信仰可言。她曾经说过:“我的读者是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人,我很清楚自己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作的。” 因此,在刻画这些饱受信仰危机之苦的人物形象时,她非常注重探索人们的内心世界,并且希望能够为他们找到拯救之路。
《好人难寻》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讲述的是老祖母一家通向死亡的度假之旅。小说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作者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冷漠的叙述方式把老祖母一家一路上的所作所为描述出来。尤其是老祖母的内心活动、言行举止和外貌特征。老祖母不想去佛罗里达,而是想去田纳西州探望亲戚,但是她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声称从报纸上看到报道有一个名叫“不合适宜的人”的越狱逃犯正向佛罗里达逃窜,试图改变儿子贝利去佛罗里达的主意。此计没有成功,在路上她又谎称在佐治亚州的老宅里藏有秘密通道,引起了两个孙子的好奇心,于是他们迫使父亲将车开往那里。当一家人正陶醉于田间美景时,老祖母又想起她记错了地方,老家的房子并不是在佐治亚,而是在田纳西。慌乱之中,她不小心打翻了藏有猫的篮子,猫受惊窜到正在开车的贝利身上,导致车祸的发生。表面看来,这只藏在篮子里的猫似乎是车祸的罪魁祸首,但是细究根源,猫也是老祖母自作主张偷偷带上的,因为她“害怕它被煤气呛死”。老祖母的穿着更是别具特色:“头上带着一顶藏青色的草帽,帽檐上系着一束白色紫罗兰,身上穿着藏青色带白点的连衣裙,衣领和袖口是镶着花边的蝉翼纱做成的,领口还别着一小枚带有小香袋的紫罗兰布花”。老祖母穿成这样竟是为了“万一出了意外,看见她死在公路上的人才会一下子就认出她是位贵妇人”。一路上,老祖母还绘声绘色讲述蒂加登先生向她求爱的往事,她说她应该嫁给他,就因为“他是个有钱人”;她认为瑞德. 山姆是个“好人”,仅仅因为他和她一样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她陶醉于种族的优越感中,目睹黑人小孩所遭受的贫困,反而认为“那是一幅风景画”……由此,一个表面优雅、有教养,实则庸俗、自大、虚伪的白人老妇女形象跃然纸上。可见,老祖母并非大家要找寻的“好人”。
老祖母不是大家要找寻的“好人”,那么小说另一主人公“不合适宜的人”更不是。他虽然“戴着银边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一幅学者派头”,实际上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杀人狂。他是文明社会中扭曲的“畸形儿”。首先,他是社会的受害者。他是从监狱逃出来的罪犯,可是他并不清楚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更让他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法律对有些人大加惩罚,而别的人却可以逍遥法外”。不公平的社会带给他困惑、不满,最终成为他发泄和报复的对象,导致他信仰的破灭和灵魂的堕落。其次,他是社会的破坏者。 “不合适宜的人”不再相信耶酥,他认为“基督将一切搞乱了套。如果他真的说到做到,那么你大可以丢掉一切去跟他走;如果他不是说到做到,那么你只好尽情地去享受最后的短暂时光——去杀人放火,或者干些其他卑鄙的勾当”。完全脱离了宗教信仰的约束和束缚,“不合适宜的人”不顾老祖母的哀求和劝说,将老祖母一家全部杀死,以骇人的暴力和血腥结束了老祖母一家“文明社会的正常人”的生命之旅。
暴力和血腥的描述集中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当老祖母认出逃犯“不合适宜的人”之后,她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的被拉到树林里枪杀。而她自己在临死之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也终于顿悟,几次劝说“不合适宜的人”与她一起祈祷。当老祖母低声说道:“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一个儿子!”,并且伸手去触摸他时,三颗子弹接连射入了她的胸膛。老祖母死后“半坐半卧在一滩血中,像个孩子似地盘着双腿,仰望着晴空微笑”。可见,老祖母在临死之前接受了上帝的恩宠,表现为她能够以上帝仁爱之心去同情和劝服“不合适宜的人”;而死后她的灵魂也获得了救赎,表现为她死后的姿势,让人不禁联想到耶酥所说的凡人进入天堂的形象:任何人若不像小孩那样去接受上帝的天国,谁都无法进入。换而言之,老祖母死后如同孩童般的形象就是她获得灵魂救赎的写照。
在奥康纳眼里,获得救赎的关键是要意识到自身的罪恶。只有看到自身的罪恶才会有悔恨心和负罪感,才能实现最终的救赎。因此,《好人难寻》的寓意就是让人看到自身的罪恶,认罪、忏悔,从而获得救赎。而获得救赎的重要的手段就是接受“暴力的洗礼”。虚伪、夸夸其谈的老祖母就是因为接受了“暴力的洗礼”才幡然醒悟,使她能够在临死之前接纳“不合适宜的人”,称他是“自己的孩子”。奥康纳通过暴力获得宗教救赎的观念虽然血腥、恐怖,令有些读者难以接受,但是综合她的生活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宗教救赎是她能够找到的唯一拯救人类灵魂的方法和途径。她的自我探索、自我反映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孙丽丽.一个好人难寻的罪人世界[J], 外国文学研究,2005. (1): 86-91。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