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被称为“日本国情教科书”,他给传统的侦探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人们认识了日本社会的本质和人生百态,成为了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而他的取材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既是时势造就的也是勤奋执着促成的。
关键词:松本清张;创作风格;时势;勤奋
一、引言
日本推理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井原西鹤在 1689 年仿效我国宋朝桂万荣的公案小说《棠阴比事》,写过一部《本朝樱阴比事》。1923 年,江户川乱步发表的《两分钱铜币》奠定了日本侦探小说的基础。这一阶段一般称为“侦探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当局以制止扰乱国内治安为由,对侦探小说加以限制和禁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侦探小说逐渐复苏,在松本清张的带领下进入“推理时代”。
二、松本清张创作风格
松本清张是从纯文学作家转向推理小说的作家,他善于运用推理手法,将日本固有的神秘主义和欧美的批判精神巧妙地结合起来,剖析日本现实社会的矛盾,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高层的统治集团。由此开创了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不仅题材广泛,风格新颖,更是大胆地反映生活阴暗面,探索日本社会消极现象的症结所在。
回顾日本推理小说的历史和松本清张的创作风格,笔者认为松本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以下三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 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趋势
日本早期侦探小说因因袭欧美侦探小说模式而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加之日语中“推理”与“侦探”一词的意义相同,当日本侦探小说之父木木高太郎提出把“侦探小说”改称为“推理小说”时,当时的文坛反应冷淡,直到后来日本实行文字改革,“侦”字被废止,文艺界这才用推理小说替代侦探小说之称。此时,“战后派五雄”、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木木高大郎、角田喜久雄等相继发表侦探小说,形成了日本文坛侦探小说空前繁荣的局面。以他们的作品而论,已经开始脱出欧美侦探小说的案臼,并正在形成日本侦探小说的特色。
相反,松本清张自由纯文学转向推理小说创作开始便表现出现实主义文风,创作风格标新立异。他以整个社会为写作舞台,将欧美的批判精神和日本固有的神秘主义巧妙结合起来,洞察社会真相,大胆揭露政界与财阀勾结图财害命的卑鄙行径,将人物悲剧同生活琐事联系起来,丝丝入环步步紧扣,贴近生活惟妙惟肖,因此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诞生很快掀起第二次日本侦探小说的高潮,并正式形成了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
(二) 贫苦曲折的经历和勤奋执着的态度
松本清张生于福冈县北九州市小仓北区一个贫困得令人绝望的家庭,两个姐姐因家贫而夭折,他成了家中的独子。松本清张的儿时是在父母的吵闹和打骂声中度过的。清张高小毕业后便跟随父亲来到小仓职业介绍所的窗口前寻找工作。他先在一家电气公司做勤杂工,后又去印刷厂当绘图的学徒,他第一次爱上一位姑娘时,曾经想到过和她结婚。1937年,松本清张进入《朝日新闻》西部分社,先是当记件工,后在广告部画广告。此间的生活对松本清张来说是压抑乏味的。随着二战的战事深入,百业萧条,为了维持家人的生活他主动卖身去朝鲜当卫生兵。这期间他得了神经衰弱,晚上睡不着觉。松本清张在自传《半生记》中辛酸地回忆:“倘若我有更为直接的动机,那时我可能会企图自杀。但是,我身上连这样强烈的动机也没有,思想沉浸于急躁、怠惰的情绪中,虽然心里着急,但身体是倦怠的,头脑是懒散的。”“不管身在何方,我只要一抬头看见这些星星,大都会陷入绝望和悲哀中”在那些似乎毫无希望的日子里,松本清张从未放弃过阅读,其中俄国作家高尔基和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是他的最爱。他还依靠自学,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步入文坛之后,松本清张的文学创作最初是以纯文学作品开始的,当时日本纯文学杂志不多,松本清张为了脱颖而出,经常去向文坛名人请教。
谁料想穷困潦倒和曲折的经历竟成为松本清张文学创作的素材!强烈的求知欲也激发了他无穷的上进心。松本清张对待写作十分严谨执着,对出场人物和事物的描写,取之现实生活,仿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都市、乡村、山川、海滨、山崖都是他的写作场景,并且出具有名。《点与线》中破案关键的4分钟,就是他在经过严密的调查基础上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之后给出的真实数据。《湖畔阴影》中关于木箱、体积、装载物和尸体解剖技术等,都是他在做了详尽细致的调查后给出的确切数据。
贫苦曲折的生活烙印,也使他爱憎分明。他在作品中揭露黑暗,同情疾苦民众,他公开宣称“文学即暴露”,还说:“作家不是特别的存在,而是普通的市民,”他能够把小说里把犯罪分子的的作案动机和人物性格描绘得细致入微。他通过推理小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让人们认识了人生百态和日本社会的本质,
在他标新立异的创作风格下,原本神秘诡异的侦探小说显得纯朴通俗而又诗意盎然,读他的作品,成了一种艺术享受!
(三) 二战的巨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对日本经济,甚至对日本文学和作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战后的经济成功绝非其战前历史的自然延续,近代日本的国家历史因“战败”而发生了剧烈的断裂,在尚未对过去的战争进行充分反思与清算的情况下,整个战后社会匆忙扭转了航向,走上一条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道路。因此,日本经济的奇迹,其实建立在了历史的裂隙之上。
同时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军事占领政策,意图将日本变成为其侵略亚洲的反共基地,这一举动,使本应较为全面地向非军事化、民主化发展的日本在社会性质上瞬间陡变。松本清张深刻洞察到了当时的日本社会,充分地认识了日美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和腐败,他希冀通过文学创作揭露眼前的黑暗现实,呼吁广大民众清醒地认识日本社会的不公和丑恶现象。因此,他的推理小说中总是有许多为了抹杀自己的过去而杀人的人。他们大多是战后成了名人、政治家或者财阀势力,这些人物也大都有自己的历史污点,表面上他们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事实上他们的双手却沾满了鲜血。因此污点一旦暴露他们便立即面目狰狞,为了名利不惜杀人灭口。
松本清张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怀着卑微渺小的一己私愿,趁着战后的混乱妄图给自己“洗底”,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谋求一个新身份,攀爬一个体面的社会地位。然而天不作美,他们谨小慎微,苦心经营,刚刚取得一点进展就被突然出现的故人往事拖累,就像沙滩上筑砌的城堡一样,海浪过处,一切都了无痕迹。
这一切都与二战所带来的伤痛有着直接的联系。松本清张研究专家藤井淑祯曾经指出: “在深警且敏锐地把握住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时代本质与社会核心问题方面,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能超过松本清张。”“清张的推理小数,展现了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期独特的时代截面,刻画了被时代嘲弄与冲击之下的一幕幕鲜活的人生。”
三、结语
可以说松本清张的创作风格是个体在社会孕育下的产物。纵观松本清张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他始终高瞻远瞩,视野广阔,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几十年来,他的作品持续以最大的发行量风靡日本全国。曾有评论家称誉他为“日本的巴尔扎克”。
参考文献:
[1] 李德纯·《松本清张论—兼评日本推理小说》 北京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年。
[2] 秦刚·《松本清张的<砂器>与战后日本社会》 北京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9年。
[3] 松本清张·《半生记:松本清张自传》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6年。
基金项目:《松本清张与日本推理小说》、校科技[2009]8号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