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学创作归根结底都要体现作者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创作者心灵世界的映照。本文从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入手,分析了《大卫·科波菲尔》中小大卫、保姆辟果提、摩德斯通以及朵拉的形象,亦探究了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对其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狄更斯;童年经验;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
1. 引言
童年经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包含着更加丰富的人生真味和深度的人生内涵,直接影响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选择取向,直至审美倾向、艺术追求和作品的基调、风格(郝威,2009)。作家童年时代体验过的东西,相伴着童趣和纯情留于心间,刻骨铭心一般难消难磨,成为影响作家创作的最初“意向结构”(弗洛伊德,1980)。狄更斯便是这些大家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2. 狄更斯的童年经历与他的儿童情结
狄更斯出生于海军会计处的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在英国南部的大海港生活了五年后,随父亲搬到了一个叫查塔姆的地方——狄更斯记忆中的天堂。狄更斯幼时就常常溜到家里的阁楼上,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斐尔丁的作品、《天方夜谈》、《唐吉诃德》,都是他喜爱的作品。他的幼小的心灵早就同文艺结上了不解之缘,这些作品对他的思想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创作艺术上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度过了这段幸福时光之后,狄更斯便开始饱尝生活的艰辛。十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狄更斯十一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这严重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对英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莫大的仇恨。
狄更斯对儿童的关注始终贯穿着的他创作生涯,他的童年情结源于他本人交织着美好与梦魇的童年。童年的幻想赋予狄更斯创造性的想象,使他超越了现实的一切来源,飞腾到另一个诗一般意象的世界。狄更斯的小说引人注目“最重要” 的特点是:他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家中最杰出的(蒋承勇,郑达华,1995)。
3. 狄更斯童年经验对《大卫·科波菲尔》中几位人物形象的影响
既然童年经验对作家而言是刻骨铭心的,那么每一位作家都会在题材选择和创作个性的建构中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把自己完整的经验作为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大卫·科波菲尔》就带有狄更斯强烈自传体色彩。尤其是主人公的早期生活与他的亲身经历几乎如出一辙,大卫·科波菲尔可谓是艺术化了的狄更斯。
3.1 孤儿大卫是狄更斯童年体验的表现与理想的追寻
狄更斯的童年时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极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一岁就独立谋生,象大卫在枚·货栈那样去当童工。随后也象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辩论……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童年记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母亲与摩德斯通重组家庭为分界线。在前一阶段里,大卫的记忆是甜蜜、温馨、愉快而幸福的,在年轻美丽的母亲和忠诚的保姆辟果提的呵护下,尽情地享受着上帝赐予每个孩童的礼物——成长的力量。欢愉温和的家庭关系体现着人性的善与美,以及人世间轻松愉快、互相信任的关系,这与狄更斯短暂的幸福童年生活是相通的。而后,狄更斯笔锋一转,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寄宿学校的黑暗和大卫在工厂受剥削的情景。其实大卫就是经过变形但又辨认得出来的查尔斯·狄更斯的形象。大卫·科波菲尔姓名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