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初探

2010-12-31 00:00:00刘起政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在高校已经开设多年,取得了辉煌成绩,但在新形势下,也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路,使其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金钥匙。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就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已开设多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高写作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但是教学目标滞后、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环境开放性不够等问题,使应用文写作课很难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金钥匙。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就业压力,作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将学生就业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宗旨。
  一、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
  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够熟练撰写各种常用文种,如公文、机关事务性文书、调查分析类等文体;二是随机应变能力强,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情境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实用文体;三是口语表达能力强,能够在各种场合用口语进行流畅的语言表达。如即兴讲演、发言、推销产品、与客户沟通等。
  根据上述需要,在制订计划时在文种的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应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需要的文种。要及时更新旧的不实用的文种,将与毕业生就业有关和涉及各类招聘考试的文体及时编入计划中来,如自荐信、申论等。另外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对计划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时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和环境。例如:税务专业的税务检查报告、税务查帐报告;会计专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审计报告;市场营销专业的产品营销分析报告、产品预测分析报告等。在教学计划中要合理地安排好口语训练、模拟训练的内容和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教学计划更适合就业的需要,根据需要还应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将用人单位在应用文写作方面的需求与希望及时地反馈上来,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计划内容,使计划更具合理性、可行性、实用性。
  二、以讲授写作思维规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应用文写作的撰写就是明确思路——收集材料——组织语言的过程,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思维规律,也就是写作思路,只有掌握了规律,学生在就业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尽快适应社会与工作的需要。应用文写作因其程式性比较强,所以很容易写成“八股”文,即格式化的文章,毕业生往往稍一变内容就不知如何去写了。所以,必须重视写作思维规律的教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变能的培养。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关心政治,关注民生与社会的良好习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比如: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怎样降低医疗费;如何缩小城乡差别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都可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写作,在思考中去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文体及类型的写作目的出发来确认写作的侧重点和基本思路。例如,同是调查报告的写作,新生事物调查报告的思路是:产生的背景——介绍事物(特点、做法)—— 取得的成效——值不值得进一步推广——对今后发展的建议。问题性调查报告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解决(建议、措施)。
  三、培养学生集材能力,以尽快适应就业环境
  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专业性、真实性、实用性特点,它与文学创作(主观性强)有着本质的不同。应用文体所运用的材料都是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典型、真实、准确的材料。一般公务性比较强,都是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写作,所以不会围绕主旨收集材料、选择材料,是写不好应用文体的。因而,集材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从两大途径中收集资料:一是直接途径,主要使学生掌握调查事物、体验生活、观察事物、预测事物等方法,二是间接途径,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及业务资料,如:报刊、网络、图书、业务材料(各类文件、会议材料、典型材料)等。还要使学生学会根据文章主旨裁剪材料的方法,使写进文章中材料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新颖性。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养日常积累材料的习惯,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整理材料,从而使学生以丰厚的写作资源来应对各类招聘环节及就业环境。在教学中要加大集材训练环节,经常布置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进行调查,收集资料,使学生懂得材料的重要性,收集的方法及如何解决收集的难度。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传统教学的封闭形式,更加面向社会与未来,它注重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生活和更广阔的空间,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问题,获得写作的亲身体验,获得写作的真知灼见。例如:在讲授调查报告时,可让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拟写调查问卷;在讲授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时,可让学生对当前股市走势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教师要多找一些典型的写作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某名牌产品的决策过程及方案的产生,某著名广告的策划过程及文案的形成等。在案例的分析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超前性和对不同事物的认知力。
  (二)开展模拟“体验式”教学
  应用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学生学习写作课的目的,就是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应用自如。在教学中应多搞一些模拟“体验式”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写作状态。如:在讲授求职信时,可模仿人才市场招聘方式,对“应聘人员”设置笔试和面试两个模拟环节,让学生体验招聘的气氛与心态,从而增强学生就业应聘的自信心。又如在讲到公文办理这一节时,可模拟公文发文和收文办理的整个程序,提高学生的公文办理能力和处理公务的能力。还可让学生为某一家公司的某种产品进行广告策划及产品推广策划,然后写出广告文案及产品市场推广策划书。总之,在教学中,应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缩短用人单位的“试用期”。
  (三)采用“现身说法”教学
  所谓“现身说法”教学就是邀请经常从事应用文写作的在职人员或工作了的毕业生,对我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讲授他们的写作实践和经历,使学生增强对应用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的目的和重点,获得写作的真知灼见。还可以走出去,到有关的业务机关或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请有关人士当场讲解、说明,用形象、生动的现场氛围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到某一机关的综合材料部门或某一广告公司调研。这种做法人不能太多,应分批分组进行。
  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迎接人才市场的考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方向标。相信在不断探索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国庆.对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琳琳.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7年第1期。
  [3]娄永毅,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