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流小说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欧美各国的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以作品视角的频繁转换、叙事笔法的诗歌化和文理叙事的印象主义为特征,在结构上反传统,大量运用象征、隐喻、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意识流;象征、隐喻;内心独白
一、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进路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欧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的看法。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与自由度却相对下降,异化的程度加深,带来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慌恐不安。这一现实的矛盾,动摇了人们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和宗教信仰,人们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迷惘。此时的西方社会,出现了非理性的文化思潮。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为现代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意识流的学说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对之进行了发展,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或称“意识绵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客观存在的万物是其表象。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和时空观几乎被所有现代主义作家所接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的传统观念。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中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出自本能冲动;人是充满矛盾冲动的生物,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能欲望受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良知理性的束缚。文艺创作就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升华,创作活动是“白日梦”。这一学说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其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 ,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等。
二、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形式
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是作品叙述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形式已成为其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最重要标志。当意识流作家将创作焦点从外部社会转向人的精神世界时,他们似乎立刻意识到小说叙述形式的革新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所在。通常,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形式体现出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 作品视角的频繁转换
为了真实、自然地表现人物稍纵即逝且不断流动和跳跃的意识活动,意识流作家对叙述的角度和观察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在作品的视角转换上找到了突破口。他们自动退出小说,不仅让人物将自己最隐秘的心迹与感受和盘托出,而且还使作品的视角转换自如、跳跃频繁,犹如电影中的快镜头一般闪烁不停,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意识画面。
第二, 叙述笔法的诗歌化倾向
意识流作家在小说中采用的叙述笔法既体现了散文风格,又蕴涵着诗歌的意境。句子结构简单,词汇颠倒错置,注重间韵和节奏的艺术效果,强调形象的暗示作用以及讲究语言的抒情性而忽略它的逻辑性,这些原本是诗人的专利,但它们也已成为意识流小说极其重要的艺术手段。如乔伊斯在其《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以斯蒂芬对婴儿时期生活经历的开局,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一个充满形象和象征意义的故事提示了他的朦胧意识:从前,那可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有一头牛从路上起来,这头在路上行走的牛遇到了一个乖孩子,他的名字叫塔科娃娃……他父亲对他讲了这个故事,他父亲通过一面镜子望着他,父亲脸上长满了胡须。…啊,野外的玫瑰花,在小小的绿地上盛开。他唱那首歌,那是他的歌。
第三,文理叙事的印象主义色彩
意识流作家不仅生动地揭示了人物头脑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意识活动,而且还成功地表现了最消极、最被动的印象感觉。在创伤中,他们充分挖掘语言的表意功能,强调光、色、声、影、味对感官的刺激作用,形象地再现了纯属个人精神领域中最浮浅、最朦胧的感性活动,从而使小说的文理叙事蒙上了一层浓郁的印象主义色彩。
三、意识流小说的结构形式与表达方法
意识流小说在结构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也别具一格。在作品中,故事情节已经被彻底淡化了,传统的开局、冲突、高潮和结局模式已不复存在。意识流作家往往根据作品的需要组建新的时空秩序。
第一,结构上的反传统
福克纳在其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充分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小说的结构从时间上来讲,是不符合顺序的,但在内容上讲却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作者基本沿循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凯蒂的童年,凯蒂的少年,凯蒂的堕落,结婚,到昆丁的自杀,凯蒂弃子,凯蒂女儿小昆丁的生活。从小说四个部分的标题上看,时间顺序是混乱的,但从小说的内容上看,故事基本上还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作者运用意识流手法把康普生家里几个丧礼的场面串连起来,叙述自然流畅,毫无拼凑的生硬感觉。
第二,隐喻和象征的运用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有许多地方借用了《圣经》中的典故或场景。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时间是从1928年4月6日到4月8日,这三天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日。第二部分的时间,1910年6月2日,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喧哗与骚动》中的四个部分的时间分别与基督受难的几个重要的日子相吻合。康普生家的孩子彼此缺乏友爱之情,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仇恨和嫉妒,这也与基督留给门徒的箴言“你们要彼此相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四部分(复活节的当天),作者描写仆人们来到小昆丁的卧室,发现除了一些杂乱无章的衣物外,卧室空空如也,这一情景也使我们不禁联想到《路加福音》中关于基督的尸体突然消失、墓穴里“只见细麻在那里”的情景。
第三,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福克纳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时比较常用的手法。他的许多人物都痛苦地处在传统与变化的矛盾之中。他们一方面无力承受传统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害怕面对一个迅速改变的世界。内心独白成了作者展示这种进退维谷的绝望心情的绝妙手法。其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前三部分包含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
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内心独白是作者使用最多,也是作用最大的一种艺术手法。其内心独白技巧往往使人物的意识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如以下这段:布鲁姆先生非常羡慕墓地看管人结实的身材……,至少包括5个层次:第一句是作者的叙述语,接着便是布鲁姆在参加朋友的葬礼时离奇复杂的感性生活。首先,他看到墓地看管人约翰时便浮想联翩。他觉得对方是个正派人,且人缘不错。当他看到对方身上挂着几把钥匙时,他的意识跨入了第二个层次。钥匙与凯斯的发音相同,由声觉引起感觉,这便使他的意识进入了第三个层次。凯斯是个酒商,曾托布鲁姆为他做广告。由此,他想到葬礼后还得去办理广告业务。这是他内心独白的第四个层次。此刻,他突然想起了给一家公司的女打字员玛莎的那封调情信,担心它会成为死信。这便构成了他内心独白的第五个层次。显然,乔伊斯别具一格的内心独白使《尤利西斯》成为无可争议的传世佳作,并为意识流小说的声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
意识流技巧的出现使世界文坛产生了涉及人类全部意识范畴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使作家得以表现距离人类语言领域最远而又最朦胧的精神世界,这是意识流小说家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维平.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春梅.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4]李尚信.欧美文学史[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版。
[5]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