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文学特征与现状分析

2010-12-31 00:00:00路铁民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0期


  摘要:随着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文学也应运而生。中国的体育文学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历史到当前,就中国体育文学特征和现状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国;体育事业;体育文学;发展
  
  一、中国体育文学的特征
  (一)历史悠久
  中国的体育文学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就已经出现了。《夸父追日》、《共工头触不周山》和《后羿射日》就是代表作。《夸父追日》描述的是夸父这个英雄人物的象征追赶上了太阳,很好地体现了长跑这个运动,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共工头触不周山》则描述的是共工用头能把不周山撞倒,角力在这里有了体现。《后羿射日》则是把射箭这项运动给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还有《庄子杂篇说剑》中出现的三剑之“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的故事都反映击剑这种体育竞技在战国时期的流行。世界上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蹴鞠二十五篇》就出自于我国。
  (二)体裁丰富
  我国体育文学,最早是以神话故事为体裁,到了唐宋时期,面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风气,诗人们则用诗歌的形式来歌颂或抨击这些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词的体裁也就出现了。例如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李隆基的《观拔河俗戏》,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西凉伎》等等;元朝的散曲也是体育文学的体裁之一。《女校尉》、《妓女蹴鞠》就是代表作;到了明清时期,小说盛行,于是小说也是体育文学的题材之一,四大名著中描写的都包含了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建国后,上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题材的文学报告异军突起,文学报告也成为了流行的体裁之一,代表作有《扬眉剑出鞘》、《足球教练的婚姻》和《世界冠军的沉默》等等;科技发展,媒介创新,体育文学已经被搬到电视屏幕上,如《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球场风波》、《冰与火》等。
  (三)富有哲理性
  所谓哲理性是指体育文学作品给人们所带来的启示,也就是体育精神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体育精神如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顽强拼搏等。体育活动中有很多意外是无可预料的,体育活动中有很多困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这些意外和困境面前,不能倒下。而体育精神就是这些意外和困境的克星。体育精神就是永不放弃的精神。而体育文学就是把体育精神就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去学习。
  二、中国体育文学的现状
  1985年开始,到1989年这三年的时间里,体育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体育文学创作也高度自觉地往文化层面上靠近。体育报告文学是最突出的,当时的创作也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例如《棋王》、《中国体育世界》、《强国梦》和《兵败汉城》等。
  进入90年代后,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体育文学与网络也有了紧密联系。大量的网络文学写手应运而生,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也空前绝后地出现,有关体育文学的网络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与此同时,杂文式的体育评论也都出现了很多好的作品。例如杨杰的《假球》,这可是中国的第一部“长篇足球小说”,还有黄健翔的《我心目中的最佳阵容》,徐坤的《期望爆出冷门》……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体育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体育的强烈热爱,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体育文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巨大变化。体育文学的形式已经面目全非了,内涵也面目全非了,体育文学不断向边缘化发展。体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却没能有相应的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出现,让人费解。当前,对于中国体育文学发展因提出相应措施:
  (1)与知名作家合作,创作和撰写体育文学作品。鼓励作家相互合作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
  (2)组建体育文学创作室。在有条件的机关和学校推广开来,为创作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提供保障。
  (3)用奖励性的方式鼓舞体育文学作品的创作。
  (4)建立有关保障体育文学作品的相应制度。例如奖励制度、出版发行制度。只有坚持长期实施,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制度非常重要。
  三、结语
  中国体育文学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不仅继承了原来的精华,还在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但有兴必有衰,经过了辉煌的时期到现在开始衰败了,跟不上体育事业的步伐。因此,在体育文学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造体育文学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使体育文学得到迅速的、全面地、高深的发展。即使现在体育文学面对困难重重,自身的危机也还存在着,但它依然顽强地生长和发展着,可见体育文学在民众心里还是很重要的,在中国文学上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我们应采取大力发扬的政策,将体育文学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彭松乔.共和国体育腾飞的文学见证[J].文艺报·周二版,2008.
  [2]张艳、孙永泰.从中西文学的源头看“体育文学”缘起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6
  [3]毕桂发.文学原理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4]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孙永泰.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5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