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消毒的误区
1 消过毒就不会发生传染病了。消过毒,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质量、种类和消毒过程、消毒时间和次数、病原体的抵抗力都有很大的关系。依然会存在消毒盲区。何况有许多疫病可能通过空气、风力、飞禽、老鼠等进行传播。即使再严密的消毒措施,也很难全部切断传播途径。
2 消毒剂的气味越浓消毒效果就越好。消毒剂的效果好坏,不是取决于气味,而是看它的杀菌力,即杀灭病原体的能力。有许多消毒剂没有气味,但消毒效果很好。如复合酚、季胺盐类、复合碘类。况且,消毒剂的气味浓,存留时间长。挥发慢,对人体、畜体都有伤害,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3 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任何消毒剂都不能杀灭所有的病原体,更何况病原体对消毒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因此,单独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并不能保证不发病。最好是有选择性地使用几种不同的消毒剂,交替使用。
4 认为消毒时机、方法选择无关紧要。不清除粪便、污物,不清洗栏圈就喷洒消毒药。阴雨天亦消毒;天天消毒,浓度越来越高;过期药物照样使用:稀释液多点少点无妨;单位面积的喷药量不足。这些都是养殖消毒环节的大忌。
二、防病治病的误区
1 免疫了就平安了。许多畜主认为防疫免疫了就无事了,不知道疫苗有免疫有效期,保护率不是百分之百。一种疫病的控制要多管齐下、综合防治才能奏效。有的畜主在短期内反复多次使用同一种疫苗,造成免疫麻痹而失败,不是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而且对病态、应激状态的畜禽亦进行免疫,剂量越用越大。
2 见病就用抗生素。兽医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什么疾病都用抗生素。实际上有很多疾病根本不用抗生素也能治好,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寄生虫感染等。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强,畜体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反而会诱发疾病。
3 见热就退。畜体疾病期间发热是机体一种正常的防御机能的体现。在没有完全掌握病情的条件下,使用退热降温药物,不仅会降低畜体的防御能力,造成热型混乱,而且会掩盖疾病的真实临床表现造成误诊,贻误治疗时机而导致预后不良。
4 见泻就止。泻下同样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能的体现,腹泻能排除机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减轻对机体的损害。兽医通过检查泻下物质。能达到了解病情,诊断疫病的目的,因此,适当的泻下是有好处的。如果病畜长时间腹泻,脱水严重,引起胃肠消化功能紊乱,机体营养短缺,那就需要抗菌止泻了。
5 听病就防。有的饲养场场主,一听说近期某地发生了某类传染病,就四处购买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而不知这样做若处理不好,病原体将长期存在于场区,从而引发疫病。有些疫病,如果本场没有发生,就无须免疫,只要注意消毒、综合防治就可以了。
6 见效停药。临床上有时出现病畜病情稍有好转,畜主就立即停止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药费,而且可以减少治疗过程,病畜也可以自行康复。其实这样做客易造成病情复发或转为慢性,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必须按疗程进行治疗,症状消退后还要巩固疗效直至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