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有爱

2010-12-31 00:00:00沁涵
少年文艺 2010年12期


  “春天是没有国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北岛的诗句无时不在煽动我想化作一片云彩的冲动。直到漂洋过海来到远在地球南端的新西兰,我才发现,“世界公民”只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倘若我们树国籍为屏障,扬肤色作战旗,以语言造隔阂。
  留学海外,未必五湖四海、携手并肩,也未必自此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上帝赐予人类一对欣赏的眼睛、一双倾听的耳朵和一张表达的口,目的就是让我们敞开胸怀、走近彼此,感受各国的文化,融合异域的风情,犹如四大海洋一样沟通彼此、长天一色。
  
  故事从语言出发
  
  留学第一站,入住寄宿家庭,我吃到第一张黄牌。
  这是格林夫妇一家,夫妻两人三十多岁,没有儿女,仅有一只肥得像猪仔的猫享受着作女儿的待遇。我辗转了将近二十个小时,再算上五个小时的时差,开饭时早已饿得眼冒金星。一看见盘子里的意大利面,顿时忘了矜持,挥起叉子就往嘴巴里塞。吃了不到两口,对面格林太太的脸就板成一张扑克牌,她摆着手打断我,“进餐时请勿制造噪音。”不留情面的话让我脸红到脖子根,我无地自容地看着盘中纠结成团的面条,食欲顿失。格林先生颔首一笑,一言不发。
  格林太太有洁癖,要求我不能在洗手间落一根头发,面盆和镜子不能溅一个水滴,洗澡不可超过十分钟,未经允许不可碰家中一切东西。光是卫生扫除的要求和步骤她就打印了满满一张A4纸。一切都向我昭示出一个信号:你来自贫穷而肮脏的国家,现在你到了人间天堂就要遵守铁的纪律,除去所有穷乡僻壤的恶习。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肚子里的哑巴英语派不上任何用场,如果想纠正对方的成见,必须先过语言关,在提高自己口语的基础上与人沟通,正如要想钓鱼先备齐渔具。换位思考一下,人家提供了这么好的住宿条件,保持好卫生也是我份内之事,环境好心情就好,心情好才会驱散离乡的孤独,才能安心读书,完成学业。临镜莞尔,满心释然。我未置一词,全盘接受她的要求,而且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餐前饭后,一边帮忙做家务,一边和房东聊天练习口语;放学回家,和房东描述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请她纠正我的发音。周末扫除,清洁完自己分摊的区域再和房东一起修草坪、理花草。房东讲他们的毛利传说,我讲我们的华夏文明;格林夫妇是橄榄球迷,我就和他们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橄榄球比赛,大声为新西兰国家队喝彩……初到国外的人,满脑子是母语,有些复杂的感受,用英文根本表达不清,我常急得结结巴巴、面红耳赤,恨不得在体内植入自动语言转换的全能芯片。格林夫妇却不急不躁,他们能从我吐出的不连贯的词语中准确地领会我的意图,然后用地道的英式英语帮我纠正。
  时间越长,他们需要纠正的语法越少,日子越久,大家对彼此的了解就越多。在口语水平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我渐渐被他们的率真和善良深深打动,他们也慢慢体会到我一直以来的随和与真诚。最后,我们竟发展到彼此依恋。当我不得不离开他们搬进大学的公寓时,格林太太恋恋不舍地拥抱着我,泪流满面。
  他们由衷地说:“中国是个谦虚而宽容的国度,你是我们遇见的最好的朋友,我们从你那里学到了很多……”听到这样的话,谁又能不为之动容?
  
  沟通方得延续
  
  大学是接触各色人种、最接近社会的地方,鱼龙混杂,精彩纷呈。在新西兰的中国学生为数众多,因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自成群体,和其他国家的人格格不入。
  这种喧哗里的孤独让我很有挫败感,我并不想千里迢迢劳民伤财,却依然一年四季和同胞同吃同住,说国语写汉字听华人流行乐。如果大学三年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那留学的意义岂不大打折扣?我好想突破这看不见的樊笼,走出去多结交外国朋友,在思想交流中丰富异国的体验。
  学生公寓里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外国人性格热情奔放,常会开一些主题派对,整夜狂欢,喝酒、跳舞、杂耍,无所不包。中国人含蓄内敛,即便收到邀请也很少参加这样的派对,不仅是传统思想接受不了笙歌宿醉,更多的恐怕是语言和心理上恐惧。我过去也一样,从不参与。
  可这次不同,当我在走廊上遇见宿舍长白人女孩海伦时,主动问她最近有没有什么值得参加的派对。一丝奇怪的神情在她眼中一闪而过,她竟受宠若惊地笑了,马上从背包里掏出一张黄色的宣传页,塞进我手中,指着上面的活动内容做讲解,给我推荐了一个生日派对,以及一个给孤儿募捐的主题派对。我当即答应下来,从这点细节上我能看出,其实外国人也想结交中国朋友,只是我们这个群体太沉默太乖巧太按部就班,很少给别人接近的机会。一个不能打开心门的人,看不见沿途的景色;一个不给别人机会的人,找不到真心的朋友。有时,主动迈出一小步,便能拥有一片天空。
  虽然并不认识那个叫约翰的寿星,但我还是精心准备了一份具有中国特色的礼物——两方相映成趣的苏绣帕子配一对小巧玲珑的中国结。没想到正因了这份特别的礼物,我和他这位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俗称KIWI)成了朋友。在生日派对上,约翰拉着我的手说:“哇,这是我最大的生日惊喜!”所有学生都鼓掌欢呼,成就了真正的破冰之举。那天,我们敞开胸怀交谈了很久,虽然我对自己的口语并不自信,可约翰一直在用耐心和鼓励继续着话题。我偶然提起从格林太太那里听来的毛利传说和我对新西兰人生活观念的看法,他惊喜地说:“我过去接触的中国同学里很少有人了解我们的,可你不一样,你让我感到自豪!”
  我并不完全理解他的意思,是为本国文化自豪还是为我这个朋友自豪,但我领悟到一条交友的真谛:多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并适时表现出你的兴趣。比如,跟美国人相处可以多谈自己的家庭,因为美国人相信热爱家庭的人才会热爱朋友;跟法国人相处可以称赞他们的葡萄酒、时装、香水,也可以谈法兰西的历史和艺术,因为法国人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就是用这种投其所好的方法,把一个既有学历又有阅历的美国女孩动员进我的课堂小组,她可是非常抢手的啊,哪个小组都想拉她入伙,我最终用主动、诚实和自信打动了她。大家精诚合作,学期末五个组员全拿到了优秀的分数。
  
  我和你
  
  学习之余我在“汉堡王”打工,既锻炼口语又挣生活费。这家和肯德基、麦当劳齐名的全球快餐连锁店,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都比较严格,还推出了独有的个性化服务方式,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汉堡的内容,比如“记住,不要洋葱!”“要夹两片华堡牛肉片。”最初的一个月,非常艰辛,要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种套餐和食物的名字,面对一长列操着各地口音的顾客,除了听明白他们点什么餐、弄清楚他们的要求,还要眼疾手快、不出差错地将盘子和找零递到他们面前,高速的运转常让我晕头转向耳鸣眼花。
  等一切都上了手,就该精益求精了,我和同事通力合作、协调关系,在有人偷懒懈怠时也不必怒目而视,也许他是不舒服或心情不好,谁没有情绪低落想歇歇脚的时候啊,自己多搭一把手,不仅会换来感激还能赚取更多的人气。来打工的很多都是学生,因课程的关系会临时调班,我住的公寓距离打工地点近一些,于是就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一些帮助。两三个月下来,我的身边多了很多知心朋友,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在汉堡王打工还有个好处,就是下了班可以自己做一个汉堡吃。大家就在打烊后,兴冲冲地给彼此准备原料,让身强体壮的男孩子在炉子前烤制,兴致一上来,我们还各唱一支本国的民歌。这样的日子,飘荡着烤牛肉和炸薯条的香味,我将来一定非常怀念。
  那天,店里人不多,一位漂亮的少妇领着她五岁左右的儿子来点餐,孩子一连点了三个甜筒和冰淇淋。我看少妇带孩子不方便,就让他们坐下,亲自把甜筒给孩子递到手中。少妇对儿子说:“快谢谢这位小姐!”男孩正是调皮的年纪,一面舔着冰淇淋一面用漂亮的大眼睛上下打量我,就是不吭声。我回去继续工作。几分钟以后,那个男孩跑过来,清脆地说了声:“谢谢你!”我也微笑着回答:“很高兴为你服务。”他朗声笑着跑开了。少妇临走时绕过来问我,她儿子有没有对我表示感谢,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满意地看看儿子,加重了语气说:“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才能被看得起。”经过这件事,我工作起来格外开心和热情,我知道自己在被人尊重和理解着。尊重就像火炬一样可以增温、可以照明,亦能传递。
  
  工友中有个叫鲍尔的本地男孩请我们周末去他家吃烧烤,还叮嘱我一定要带两个拿手的中国菜去。我在所不辞,打定主意要给众人一个惊喜!我住的学生公寓吃的是集体餐,不能自己烧饭,便去自租公寓的老乡那里折腾了大半天,终于汗如雨下地端出两道佳肴:口水鸡和鱼香肉丝。
  一打开饭盒,香气四溢,大伙儿赞不绝口,纷纷探着身子品尝。只有来自孟加拉的丹尼尔坐着没动,他面无表情,看都不看一眼。我心中不快,强作欢颜招呼他来吃,他冷淡地摇摇头说不饿。可鲍尔家的牛羊鸡肉烧烤一出炉,他却来了精神,跳起来一口气吃了十几串。这简直就是针对我嘛,我真想当场指责他这种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鲍尔看出我的不悦,悄悄把我拉到一边:“你的中国菜味道棒极了!你还不知道吧,我开烧烤派对前确认过,丹尼尔是穆斯林,所以才对这番美味无能为力。”
  我恍然大悟,为自己的莽撞行为后悔不迭,为什么鲍尔能在准备阶段就顾及别人的忌口和感受,而我却完全忽略了呢?我瞅准机会向丹尼尔表达了内心的歉意,他也立刻为自己的怠慢行为向我请罪,我们轻松击掌,终使这场误会烟消云散。
  
  取他山之石≠弃己囊之玉
  
  “外国人尊重你欣赏你,并非因为你与他们相同,而是源于不同之处。”成龙大哥教育儿子的话让我受益匪浅,那时他看到房祖名、吴彦祖等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彼此之间交谈全用英文,吃着汉堡唱着RAP,几乎被美国文化全盘同化,成龙语重心长地讲了上面的话。
  排外和崇外,自大与自卑,皆不可取。
  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刻意模仿当地青年的怪异发型,把头发染成花花绿绿;在身体上刺青;频繁出入赌场、酒吧、脱衣舞厅……知识素质未看齐,空添一身坏习气。这样的学生,不但同胞看不惯,外国人也瞧不起。一个不延续不继承本国优秀传统的人如何去热爱和融汇其他国家的文化呢?
  试想,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变成同一个国家的人,有着相同的信仰和习俗,接受如出一辙的教育模式,衣食住行都沿袭相似的潮流,那彼此之间还会有神奇的吸引和交流的冲动吗,还能有如电光石火般的文化碰撞吗,人类社会还将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螺旋式上升吗?
  在生日派对上结识的约翰告诉我,他们家要DIY建房,转租给留学生,比购买现成的房子便宜得多。地皮已经置好,设计构思也已出炉。他请人做了效果图,放在电脑上给我看。我没学过建筑和设计,但作为留学生却对自己真正的需求有最直观的看法。先给了他充分的肯定,鉴于中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急剧上升的趋势,我委婉地表达了减少前后花园面积、取消泳池、多盖一个车库以及适当点缀中式元素的意见。约翰考虑良久,完全采纳了我的建议。此后,在房子修建过程中,他还多次请我去工地让我谈看法。果然,房子一建好就吸引了大量眼球,很快就以满意的价格租出去了。我从国内给他带了四个泥人张的微型兵马俑泥塑,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好一阵子,他都在家闭门和泥,说是要模仿做个一模一样的兵马俑出来,争取在设计课上露一手。
  约翰请我参加过他所在的“酷玩”社团的活动,像攀岩、滑板、冲浪、摇滚乐之类的,虽然统统不是我的长项,可单单是“莅临”观摩我就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原来,生命也能以如此矫健放肆的姿态栖居于大地!我给他展示中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表演简单的中国剪纸,哼唱几句京剧样板戏,在这样的交流中我才发觉,自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中华民族有太多让外国人叹为观止的东西了,可我在向他们展示的时候却捉襟见肘,的确是莫大的遗憾。
  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时,我第一次认识到,首先融会贯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比什么都重要。
  发稿/赵菱 tianxie1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