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全体成员构建和认同的,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各个领域共同形成的为其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三年来,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努力地探索与实践。
文化特质的基础是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属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学校的硬件建设形式、学校环境建设理念、学校物质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属于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它的存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发挥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我校高度重视强化环境育人功能,2003年异地重建学校时提出了:“八化工程”:绿化、美化、文化、数字化、净化、艺术化、特色化、现代化。广大师生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精神,本着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的思想,用无私奉献、忘我劳动的工作热情,自己动手建设校园。
经过一年的时间,一座凝聚着广大师生勤劳汗水,饱含着广大师生智慧的花园式校园于2004年呈现在人们面前。120米的艺术长廊,展示着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着我校师生的艺术特长;一座名为“腾飞”的艺术雕像,展示着青少年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一座八角玲珑的凉亭,给人以无限的艺术遐想;宽敞的硬化路面洁净如洗;造型奇异的花池鲜花怒放;一排排常青树四季碧绿。语录格言谆谆教诲,警语标牌鲜明醒目。整个校园环境育人氛围浓烈,潜移默化陶冶着学生美好的情操。
文化特质的关键是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是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一经学校成员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师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学校以“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发展”为导向,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层面,我们会同学校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制定了细致的规章制度。除《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外,学校还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学生一日常规”、清洁区卫生包干区制度、公物损坏赔偿制度、升国旗制度及“三好学生”“文明学生”“守纪标兵”“学习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一系列评比条例和中学生奖罚条例等。教师层面,我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作了充分探索和研究,成立了校长室、党支部、工会、德育处、教务处成员组成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教师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同时根据校情还制定了“中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行为十不准”,开展“十提倡、十反对”活动,制定了“文明职工”“文明家庭”评比条例,学校定期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考评,并作为评优、评职称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做,我们完善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校园规范,使师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约束,大大地激发了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热情。
文化特质的载体是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学校各种文化渗透到学校管理活动之中,把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师生内心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校办学目标得到具体的实现。
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我校都会组织文化活动,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组织新团员在烈士墓碑前集体宣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四”青年节举行表彰大会、篝火晚会、重温入团宣誓、大合唱比赛等,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国庆节开展“爱我中华”演讲、书画、摄影作品展,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假期我校根据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不愿受制于课堂书本的特点,举办科技、环保、国防等夏令营或冬令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社区参观、访问,增强学生“爱我中华、兴我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文化特质的方向是课程文化
课程的本质是文化,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文化,将会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目的的达成。这种文化将会统帅和规范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做事态度和方式,使师生形成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学校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都受到无形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学校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大力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我校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主题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成为生活、学习的小主人,成为推动新课改的小主人。在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听课和讨论中,把录像播放给有关年级的学生看,让学生在了解新课改的过程中,提高生活、学习、合作的能力。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在科学领域的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自主、自由的空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组建知识模块、问题模块、方法模块,师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设计者和组织者,成了课堂教学的共同体。同时,在“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研究中,促进了教师文化的积淀,促进了教师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教师的职业信仰和师德得到不断升华,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文化特质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本质的具有个性的精神风貌集中反映的隐性的文化,它属于学校文化的软件,包括品牌价值、奋斗目标、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生活信念、历时性文化精神、共时性文化精神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基本形成了体现自己办学特色的“三风”即“求真务实”的校风、“爱岗敬业”的教风和“勤学奋进”的学风。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教工例会以及学生的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等各种途径进行了“三风”的系列宣传教育,发动全校师生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并把“三风”内容制成标语牌嵌入学校的宣传栏上,使全校师生都能对“三风”的要求耳熟能详。另外,我校大力倡导爱心育人的教育宗旨,使爱心育人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信念追求,把爱注入到学校文化之中,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层次。广大教师通过“五心”即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恒心与学生建立起真挚坦诚、互敬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生活是悉心关怀、真心爱护,他们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严师、生活上的良师、思想上的导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对此探索与实践我们才刚刚开始,特别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科教兴国战略高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给予新的认识和实践,只有这样,学校才会不断发展,我们的事业才会与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