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练好“听\\说\\读\\写”基本功

2010-12-31 00:00:00朱烈荣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0年12期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在今天,校长的引领作用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学校发展的好坏,关乎人才培养的好坏,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甚至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这就要求校长要努力承担起这一重要责任,为此,校长必须练就自身的“听、说、读、写”基本功。
  
  “听”功
  
  1 “听”话
  “校长负责制”是当前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它把校长推到“家长”的位子上。这本来是对校长责任要求的具体化、明确化规定,但基于“家长”的角色定位,在实际执行时,不少校长把“负责制”歪念成“家长制”,凡事都自己一言堂,这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突出。表现在不会也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其结果是校园内怨声四起。所以校长要会倾听,能兼听。
  一要会听教职工的困难之音。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所以校长要倍加关注教师,包括分享其成长中的快乐和分担其工作中的困难。记得李希贵老师为校长时,有这样的做法:A,遇上雨雪天气,不允许怀孕教师上班。B,只要教师或家属病了,校长肯定要到他们的床前。试想,校长若能这样用心去关注教师的感受,那么这种人文的关照就能内化为教师的人格,转化为教师的信念,美化着教师的言行,进而换来他们的精诚合作与同甘共苦。长此以往,学校何愁不兴盛呢?
  二要会听教职工的逆耳之音。在实践中,有些热血教师也能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商谈学校之大计,从自身的感受发出一些来自教职工基层的呼声,尤其是一些直指学校弊病的逆耳之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些本应视为校长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可却往往被一些不懂倾听的“话语霸权”校长或给扼杀了或当作耳边风了,久而久之,教职工懒得提及校长,懒得议论学校的制度规章,懒得谈起对学校发展的愿望了。
  三要会听教职工的谄媚之音。出于本性,人都爱听赞美之辞,校长也不例外,于是,就总有一些“好事者”的谄媚之音在校长耳边响起。如果校长听不出这种“媚音”,它往往会因阻障校长之目,混淆校长之听而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危险。校长要能容直言,纳真言,这样,贴金的话、奉承的话就会没有市场。
  
  2 “听”课
  校长听课,不是为了简单评价课上得好坏,而是为了发现、分析、探究,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管理的过程。所以校长要会“听”课。
  在教师方面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听每一个老师的课,发现并记录每堂课的亮点;二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帮教师分析每一次所听的课,指出并肯定教师上课最成功的地方;三是用合作的态度和教师一道商讨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的处理方式。果真这样,校长的听课便有实效,其教学管理才落到了实处。作为校长,关注学校发展就不能不关注教师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就不能不关注教师展现生命最精彩瞬间的舞台——课堂。当校长真切感受到听课是一种享受的时候,当校长发现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有许多闪光之处甚至已具特色的时候,这所学校就已经在走向名校了。
  在学生方面也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关注学生如何听课,关注学生听课之收效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听这些课和分析这些课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老师是否提出了这样的目的——其毫无例外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
  
  “说”功
  
  作为学校领导,校长要经常和教师打交道,与学生沟通。领导不仅要领之以行,更要导之以言。校长一定要让自己的话说得巧妙而不机械、委婉而不生硬、生动而不空洞、理性而不乏味,师生听得入耳又入心,学校工作就会顺水又顺风。
  
 W08V0gqilS9zCUeIPuMMptCnugNWbRUogbq7mGMPJjg= 1 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切中要害
  为了政令畅通,校长要上传下达;为了部署工作,校长要“发号施令”。这时就要求校长的讲话要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并要具备三言两语把问题讲清楚的能力。简明是说话的一个原则。校长要想“三言两语把问题讲清楚”,一是要领会实质,有对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否则就会一讲就多,一讲就偏,东拉西扯,满嘴跑火车;二是要讲条理。莫一片混乱,满是杂音;三是要有时间观念。君不见,有时校长在大会上讲话时,口若悬河却漫无边际。一讲就超时,最后也往往因超时而匆匆收场,此时可能还没讲完预期要讲的内容。这种未“备听众”的报告要不得,有脚踩西瓜皮之嫌。讲得越多,越没有中心。
  
  2 能鼓励为主,商量为先,以情动人
  校长在工作实践中,有很多时候要与教师或学生谈话,诸如师生获得成绩时,遇到困难时,受到委屈时,出现错误时等等,都可能要面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但得讲究艺术。校长与师生谈话,首先要推心置腹,带着感情,理解关爱地说。因为情感能沟通人,也能感动人。校长讲话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讲。谈工作,对于青年教师,要用关爱的口吻,对于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者,可带着协商和请教、交流的语气讲。批评、处理教师之间的纠纷等,要从心里发出一种善意的批评和认真的负责的态度。避免尖刻的语言,避免以权压人的语气、以资历压人的语气等,要充分显示民主、和谐、人文化的管理氛围。与学生谈话更要鼓励为主。
  
  “读”功
  
  校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就应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立于思想领先地位,他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始终成为领头羊。校长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良好习惯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真知,掌握技能,更要学会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探究学生成长规律,并能把学到的各方面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要从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做到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笃学,教育管理知识深学,修养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从而增强自身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校长,理论绝不能停留在纸上,更应转化为学校的生产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参与并引导广大师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校长的所学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发挥之时。
  
  “写”功
  
  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所听所学所思写下来。将平时的所听进行归纳理解,将日常的所看进行领悟感受,将闲暇的所学进行反思整理……这些都离不开校长写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说过,“能写些教研论文的教师是好教师。”因为你一做研究,你就具备了问题意识,你就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使自己处在一种最佳的研究状态里,教育教学经验就会不断升华着。同理,能坚持“写”的校长也一定是个好校长。因为他在写的过程中就将一些问题进行梳理并找出解决之方案。那么校长一般从哪些方面来练就“写”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写管理教案
  教师写不写教案,上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校长写不写“管理教案”,工作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里的“管理教案”就是校长就平时管理工作中的专题或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写成论文。即通过研究来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来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并以此来提升校长自主发展的能力。通过写“管理教案”,校长更能接受新的理念,也更能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进而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
  
  2 写公文讲稿
  学校公文本是体现学校集体意志的文本。然而,现在校长身边配秘书安“写家”的已不在少数。学校的公文往往是校长手下那几支笔炮制的。一般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学校的实际工作全凭校长的“即兴思维”和“即兴说话”定乾坤。所以,在教职工的眼里公文等于一纸空文。尤其是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时候,“东拉西凑”成就的公文,检查一走便“束之高楼”,完全脱离了工作的实际需要。其实,校长坚持写公文讲稿,一方面,能让校长继续实现新的跨越。校长原来大多是学科带头人或业务骨干。而亲自写就公文讲稿,能不断地提炼自己的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迸发出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理想;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的管理工作有序而不盲目。在工作中才能做到心里有“一盘棋”,掌握大局,洞察细微,使学校工作按照自己的理想(代表广大教职工的意愿)顺利发展。
  
  3 写学习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书本里的思想总有与自己的思想相碰撞的时候,这个时候,校长就要勇于拿起笔,将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这样写下来的既可能是对学校一个阶段工作的总结,也可能是对教育改革中一些问题的有益探索。长此以往,不仅能增强校长个人的魅力,同时也提升学校的品位。
  新的教育时代,呼唤一大批教育专家。面对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和任务,“拿笔杆”的问题,依然显得紧迫和重要。校长们要担负起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的重任,就要善于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刻苦学习,勇于思考,善动笔,多动笔,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