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中小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统一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其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
其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必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最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的精神,形成学校活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带动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新时期优秀校园文化的方法
在新时期,一个优质的品牌学校必须是积极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学生的成长、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的学校。如何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 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校的管理者要始终保持一个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头脑,既要有识别教育改革机遇的敏感性,又要有捕捉学校发展机遇的胆识。要以办学思想的主导力,人格的影响力,思想的辐射力,道德的感召力,威信的穿透力体现其核心作用。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明确21世纪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要把教育观念的转变重点放在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上;放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上,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为学法服务,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坚持用科学的课程价值观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明确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拒绝只图眼前的利益而损害教育的长远效应,关心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关注教育的效能,实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效教育。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能动性、差异性、生命性,形成科学的学生观。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要自觉树立科学的教研观。让教师们真正懂得教科研源于教学实践,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明确“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结果即成果”。要让教师对课题研究从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提升为教育价值取向,实现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实验,以课改实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要树立新的评价观。让教师们真正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让评价真正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2 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构建良好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人本化。
实行人性化管理,就是以刚柔并济的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打造和谐高效教师团队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聚合、盘活学校内部的活力。要建立以人本化管理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机制,就必须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文管理,追求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和引领学校的发展。学校目标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要求。在管理中,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情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价值和奉献。政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依靠他们,学习上支持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用教师自己创造的荣誉去激励他们,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教风和校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不断改进不科学的管理办法,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学校能够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以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培养良好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
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在这方面可以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大力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铸造新时期的校园文化精神。如,开展好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往往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方面起生力军的作用。坚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安全教育周”“心理健康教育周”等;坚持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团队会、段会、班会、课堂、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坚持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全面检阅;坚持举办科技讲座、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画展、手抄报比赛、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娱乐和放松的过程中,既全面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又培养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4 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发展”的原则,形成良好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景观建设要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校园人文景观的创设,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怡情励志,促进主动发展。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约束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力求做到:建筑营造整体美,绿化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如,必须要有完善的学校德育常规设施。广播、橱窗、黑板报是进行良好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设施。要发挥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的作用,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文化阵地的开办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办、主办为基础,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文化阵地还应该与社区、文化团体密切联系,丰富校园文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