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成长新视角: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2010-12-31 00:00:00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0年12期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经营者,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当我们过多地关注校长的领导特质,赞许案例中优秀校长卓越管理才能的时候,却忽视了对优秀校长成长过程的追溯和对优秀校长品质形成的内在原因的探究。校长成长不应该是对管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优秀案例的僵化模仿,而是在成长规律的指导下挖掘自身潜力,成长为具有环境强适应性的动态型优秀校长。因此,我们需要对优秀校长成长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校长成长的一般规律。人类历史是一部积累的历史,人是历史的积累,是个人主体性和社会客观性的统一。资本是积累的劳动,用资本描述人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人的主观性、客观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校长作为教育场域中关键行动者,它的成长过程更适合用资本积累过程加以描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从不同维度立体描述校长成长过程。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其作用
  
  人力资本概念真正确立源于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缺陷的发现。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将经济增长只归因于劳动、物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在柯布·道格拉斯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模型(Q=AKαLβ)中,资本K和劳动L仅仅是数量上的规定,即它们是同质的,可以相互替代。传统理论只重视劳动力的数量,却忽视了劳动力质量因素。这种缺失导致新古典经济分析模型无法解释经济增长中的索罗余值和其他一些理论难题。舒尔茨正是在传统理论的窘迫中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将经济增长的“余值”和新古典经济学所面理论难题归结为人力资本的贡献。人力资本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根基。人力资本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它片面强调了人作为理性的人追求自身资源的积累作用,却忽视了人的社会特性以及个体资源运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社会背景。针对这些缺陷,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人的社会属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 人力资本及其作用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的这些能力和素质的获得需要接受一些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贝克尔在其成名作《人力资本》中写道: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与心理收入的活动,被称为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多种形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人力资本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他资本只有和人力资本配合才会发挥其效力。
  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行动者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可动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可分为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具有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稀缺性等特点。异质性人力资本行动者在社会竞争中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它最终形成持久、稳定的竞争优势。
  
  2 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人力资本关注人自身资源的开发,强调个体素质的提高与经济水平的关系。与人力资本不同,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相互信赖、互惠互利、社会合作等方面。社会资本常常被看作公共物品,资源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资本的效应。
  社会资本有助于行动者利用社会结构中其他成员所拥有的稀缺资源。社会资本的高低决定了拥有这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义务、期望、互惠、信任与合作机制能够使社会结构间的信息和情感沟通,降低了行动者与外界交往时的信息的不对称;正式和非正式规则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任何个体和组织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结点,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结点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以儒家文化为底蕴形成的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社会资本对于个体与组织的发展尤为重要。
  
  3 文化资本及其作用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是“指一种标志行动者的社会身份的,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资历等的价值形式”。文化资本主要存在于知识与文化生产的领域,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是构成社会符号的基本条件。在功能上,文化资本的主要效用在于给个体带来超常价值。它能为拥有文化资本的个人提供物质利益和符号利益等多方面的庇护。
  按照布迪厄的观点,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状态:第一种是身体化状态。例如,长久地附着在个体思想和身体中的性情;第二种是客观化状态。当文化资本转化成文化商品时就属于这种状态,例如,电影、图书、器械等;第三种是制度化状态。当身体化文化资本以某种方式得到正式认可时就属于这种状态,例如,学位证书。布迪厄认为,身体化文化资本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本形式。因为其他文化资本形式都可以从身体化文化资本找到根源。因此,身体化文化资本是最基本的状态。
  身体化文化资本体现了个体价值信念、理想追求、精神气质。它是个体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客观化文化资本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国内外现当代优秀文化主动选择的客观结果。它是行动者获得全体人类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身体化文化资本的基础和源泉。通过制度化文化资本,个体拥有的文化资源存量能顺利地得到社会认可,为其融入社会结构网络之中提供便利。
  
  校长成长过程的资本构成及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1 校长人力资本及其作用
  校长人力资本是指校长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所拥有的经营管理知识、技能、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总和。校长人力资本是一种异质型人力资本,即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校长在其成长过程中,其人力资本是通过其接受的学校教育、管理专业实践(如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学校管理培训(如校长培训)以及自我研修等途径积累的。
  校长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具有较高水平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校长能够突破传统并创新学校发展模式,避免学校陷入同质化境地,使学校始终拥有非均衡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优秀的校长还能根据自身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化学校内部结构,实施卓越管理,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力量,从宏观上谋划学校发展;优秀的校长依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各种外部的机会和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迅速做出相应的决策,以实现学校效益最大化。
  
  2 校长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校长社会资本是校长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社会资源并转化为学校利益和促进自身职业成熟的能力。以校长通过社会交往形成的信任、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威望、声誉等为表现形式,并以校长所拥有的社会头衔为其社会关系特征。
  学校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镶嵌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普特南指出,“社会资本与学校运作方面也有紧密的联系”。“当教师、家长、校长之间具有一种高度信任的关系时,将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校长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为学校拓展发展空间,获取优质稀缺资源,构建学校发展的资源共同体。学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不仅校长的人力资本是异质型人力资本,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本也具有类似的特性。他们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评估,大量表现为非正式的默示或隐性知识,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合作,才能相互理解与认同,最终形成文化共同体。只有形成文化共同体,才能具有文化冲突,为凝聚学校各种力量,共同致力于学校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校长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超的管理技能和远见卓识的前瞻意识,更要善于谈判、交际和应酬。由是观之,社会资本在校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3 校长文化资本及其作用
  校长文化资本是指校长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长期影响下形成的,适应校长学校管理和学校经营活动的文化艺术修养、气质、风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作品、文凭、学衔为其符号特征。校长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状态:身体化状态。这是校长最重要的文化资本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价值观、人格特征、品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气质、风度、行为方式、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信念、自我发展和专业发展意识等;客观化状态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作品、占有的图书资料等;体制化状态具体表现为校长获得的各种资格证书、文凭、被授予的各种称号、名誉等。
  在教育场域中,校长要想在教育管理中做到游刃有余,必须具有与教育场域相适应的文化资本。优秀校长应该接受教育场域对自身的建构,掌握获得教育场域中资源(学生成长)所必需的资本,具有丰富文化资本的校长,能够使自身主观性和教育的场域的客观性完美结合。具体地说,提高校长文化资本,能够使校长不自觉地遵循道德原则,形成校长个人魅力;能够使校长深入理解教育本质,树立正确的领导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总之,校长文化资本是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内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