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学生自我管理

2010-12-31 00:00:00顾云艳李丽霞
职业时空 2010年12期


  摘要: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教育工作的创新,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章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着手,探索两者的契合点,即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在辅导员的准确引导、有效监督、持续激励下逐步实现。
  关键词: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收获。从2004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05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从2006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到2008年开始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工作越来越备受关注。在肯定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的同时,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第三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论坛将“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确定为主题就是很好的证明。
  任何工作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要有创新,辅导员工作同样如此。如何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一种创新实践。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辅导员是名副其实的领导。领导最核心的作用就是组织管理,如何管理好团队,是考察领导者能力的重要方面。辅导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查课、监考、考勤到组织、策划、安排活动等等,事无巨细,都在其管理范围之内。为了使管理更显成效,辅导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依据学生人际互动规律,增强群体凝聚力,进而促使管理目标的完成。
  2.辅导员是不折不扣的“家长”。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决定了其必须要去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律,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正确行为,消除不良行为。在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中,学生群体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在迷茫、困惑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学生往往第一反应是想到辅导员老师,作为辅导员老师,也就应该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换言之,辅导员应该像家长一样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离开家庭温暖的呵护到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上的诸多改变,会使学生产生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如果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老师能伸出一双手,给予点拨或者指引,那么,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关键一步上将会少一些曲折和挫折。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激发其爱校的情怀。
  不论是德高望重的领导角色,还是颇具亲和力的家长身份,抑或是良师益友的贴心称呼,无论哪一种角色,都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取得工作实效。尤其是对当今大学生而言,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诸多方面,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社会交往上等等,可以说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全面塑造学生的系统工程,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所以,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细致活,需要精雕细琢,需要用真心、耐心和恒心去呵护。
  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当前高校学生主体为90后的一代,他们是一个热情开放的群体,是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一代,是叛逆又充满着才华的一代。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同时也能发现很多不成熟之处。
  1.渴望独立,但自理能力不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向往与对未来学业的期待,成为他们走过“高考沼泽”的巨大动力。如愿踏入大学,远离父母唠叨,又一下子进入了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心里充满了欣喜,大到个人前程的设计,小到生活费用的安排,自己显然已成为了掌控自己生活的主人。然而,生活的现实、学业的压力却使得他们在欣喜过后又萌生了茫然。
  2.个性张扬叛逆,但分辨、自控能力较弱。大学是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中,张扬个性成为潮流。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所取代,启发性教学成为主导,学生自然就是自主学习的“舵手”了,他们中有的渐渐脱颖而出,蜕变成学习上的佼佼者和领跑人,有的却“蜗居”起来,昼夜不分地沉迷于网络,至于花前月下或者旷课、逃课,也成为了家常便饭。
  3.自我意识强,不能宽容和包容他人。大学是全国各地甚至五湖四海的学子汇聚的地方,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要学会用宽容和包容去接纳新的伙伴。但是在大学校园中,不乏互相攀比的心理和现象,感恩教育也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呼吁的重点之一。
  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然而,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自我管理的要求和愿望也日益增强,学校要加强引导,才更有利于这个群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众所周知,90后的一代,他们充满了各种神奇的想法,也具有比父辈们更加聪明的才智,但是他们自我、叛逆;他们具备自我管理的素质,但又尚未成熟。所以我们在肯定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做的时候,我们需要在他们的身边进行必要的引导。引导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保证,是需要倾注精力与心力的。
  三、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是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对大学生管理的层次与水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自己躬身实践中就大力倡导自我管理教育。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主动出击,着力于工作“抓手”,依托一定的平台,因势利导。
  1.班团干部建设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保证。辅导员往往兼任班主任,这为其发掘和培养优秀班团干部提供了客观便利的条件。班级管理的顺利推进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土壤”。笔者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试行的班团干部责任包干制度,即分解班级考核指标到每位班团干部,将日常管理工作与相应的考核指标结合,对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或检查。这项制度不仅避免了实际工作中的“踢皮球”现象,而且也加强了班团干部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在为学生干部成长提供锻炼平台的同时,也激发了同龄群体强烈的组织归属感,使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换言之,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在学生骨干以点带片、以片带面、重点突出、层层渗透中得以逐步实现的。
  2.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思想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党团组织的建立健全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搭建了主要的平台和阵地。《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辅导员往往兼任学生支部书记,在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过程中要有重点地发掘“好苗子”,通过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宣传,树立学习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的良好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有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强学生党支部自身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以战斗堡垒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具有主人翁意识的积极分子,这对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3.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环节。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准备期,思想正日趋成熟,多方面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这期间,我们不能忽视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它们较好地承担起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同学们不仅可以检验自身的能力,而且可以发现不足,并为以后更有针对性地训练提供必要的参考。对于实践的指导,重在告诉学生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社会实践环节恰如其分地扮演了模拟社会的角色,学生在这个“社会”上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即便有失误,也可以纠正。所以说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能力、最终实现“自我管理”目标的必要环节。
  综上,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大学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德育科学的研究者,还应该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指导者。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道路上,辅导员要准确引导、有效监督、持续激励,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顾翔.大学生管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2] 陈金春.坚持高校德育重在自我教育的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3] 潘柳燕.现代自我教育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