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班导师”工作探析

2010-12-31 00:00:00
职业时空 2010年12期


  摘要:为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并结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工作情况,阐述了“班导师”工作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并从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和改进“班导师”工作。
  关键词:职业学院;班导师;教学和管理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班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班导师指导制是指为班级配备指导教师(简称“班导师”)的一种制度,是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是触发学生的天赋与特长,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面对新时期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班导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综合素质等。
  1.班导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要做好班导师的工作,首先要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政治素质。其次,班导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要有良好的师表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这些对做好班导师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第三,班导师要有得体的言行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这些不仅是班导师自身做人必需,而且也是无时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因素。班导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做学生的表率。要领导学生努力建设一个蓬勃向上、团结进取、充满友爱的和谐班集体。
  2.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理论讲授的时候要做到有条不紊、言简意赅、恰到好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心思缜密、亲力亲为、重点突出。只有具备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个体而言,更需要不断地进修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以坚决克服“半桶水效应”。
  3.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因此,班导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课题,更新教材内容,充实科学的新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创新教育的素质。要指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并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要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及学生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进程;要指导学生选课、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此外,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其他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二、班导师工作的地位和职责
  学生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辅导员,而班导师的工作则重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学生是学院培育的产品,争做学生的导师,进而指引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应是各位专任教师的职责所在。为此,班导师要擅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社会阅历,结合专业主任制的改革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和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科学构建知识结构,确立发展方向,培养专业技能,拓展自我优势,力求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的导师以及人生目标的指路人。
  1.人才培养是班导师工作的重点
  人才培养是班导师工作的目标。作为班导师要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了解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其专业志向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学生的专业志愿是父母包办的,可能是自己填报专业时并不知专业的性质,也可能是填报的第一志愿没被录取,从而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这些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始终存在一个专业认同的问题。因此,班导师在制定工作目标时,要尽早了解学生的专业志向,恰当地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工作,以便使这些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学习状态。
  2.全面把握学生的阶段性特征,有效实施重点教育工作
  班导师应定期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及时指导。班导师应每月对所带班级进行集体指导(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主题可为:大学生活适应教育、学业指导、选课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科研指导、专业分流指导等)。大一新生往往缺乏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加之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班导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对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以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明确学习目的,改善学习方法。上升到二年级,关键的问题是让他们尽快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等等。可以开展所带班级的有关专业方面的各种兴趣活动和科研活动,通过相关活动达到提升专业知识和熟练动手实操的目的,最终期望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他们尽早掌握未来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大三阶段,重点应关注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建议和机会。临近毕业,在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同时,工作重心主要应放在实习和就业两大问题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进行疏导和交流,在实习和就业的大方向上给予中肯指导。
  3.强化与辅导员工作的融合
  辅导员和班导师是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最为基层、最为活跃的教育管理力量,直接面对学生,具体开展工作,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对于辅导员来说,实行班导师制,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更加完善。与辅导员不同,班导师是在各班级配备学历层次高、专业指导性强的骨干教师,他们将依托专业优势,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就业实践。二者需紧密配合,在诸如安全、心理健康、奖助学金评定等重大问题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切忌相互推诿。
  三、进一步做好班导师工作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班导师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班导师,他们应该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技能型教师。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在教学中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职业院校的教师只会泛谈理论,而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就无法紧扣专业实际。反之如果他们虽有专业技能,也具备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不懂教学规律,就无法使所传授的知识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黄世虎.新时期高校班导师工作新思路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3]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