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0-12-31 00:00:00
北方经济 2010年23期


  一、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正轨。1978年后,改革开放更是促进了中国经济腾飞。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平均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始终保持着相对温和的通货膨胀率。因此,中国被人们称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图1中的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出1986-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CPI水平和世界平均GDP增长水平。其中,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通货膨胀率大部分年份都比GDP增长率要低,GDP增长水平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左右经历了通货紧缩也是如此。这种状况是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相吻合的。根据世界银行经济顾问Shahid Yusuf的研究,中国得以保持低通胀应该说是廉价的劳动力、周期性的需求疲软和相对强势的供应综合的结果。
  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指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近两年的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国的通胀压力,然而2009年中国的通胀率又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开始了新一轮的增加。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日渐增长的价格水平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工人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使出口的利润减少以及外汇储备缩水。另外,由于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出口货物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将通胀压力带到进口国。上述迹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将过去,中国正面临着提高职工福利与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
  以往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范围一般仅仅局限在国家的层面上,而区域经济学范畴内的通货膨胀问题则往往被学者们忽视,涉及到区域通货膨胀的研究、文献与专著比较少见。本文通过运用1986-2006年16个省份的数据,将中国分为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两类地区来探究影响区域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实证研究
  (一) 数据描述
  我们的数据基本覆盖了1986-2006年的16个省份。表1根据地域特征将省份分为了两类。学术界普遍认为,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分别拥有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所以,我们按照以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分类。经济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出于数据可得性和便于研究的考虑,选择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变量。
   价格和通货膨胀:我们运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CPI指数是从世界银行数据中心得到的。
  货币供应量:这里的货币包括M1和M2。从定义上讲,M1是指流通中现金和个人企业的活期存款,M2则外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存在正向关系,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会带来价格水平的下降,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其中,现金存款等狭义的货币也比流动性相对较差的金融衍生品和不动产等更容易被当局所控制。(这些数据来源于IMF'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FS).)
  信贷规模:如前所述,中国财政部门常常通过行政手段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央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就可以调节社会上资金的供应量。如信贷活动的减少则代表着更少的企业能得到贷款。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控制通胀。(关于信贷的数据也是来源于IMF'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FS)的。)
  生产水平:通常来讲,学者们都认为通胀与生产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因为生产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带来更便宜的商品,从而使整个经济社会呈现出更低的通胀率。本文针对不同的省份,用每个雇员所创造的实际GDP来衡量当地的生产水平。各省的GDP数据来自World Bank Database和中国国家统计局,雇佣状况信息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统计年鉴。
  汇率:虽然199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不变,但是我们还是将这作为一个影响因素。之所以在研究时考虑这个变量,是因为1994年之前汇率仍有浮动,且汇率与价格水平有着紧密关系。
  (二)实证研究
  研究通货膨胀的等式是运用如上所述的变量。我们先用下面这两个等式来进行分析。
  △Pit=β0+β1△Moneyt+β2△Creditst+β3△Prodit+β4△Popit+β5△RMBt+uit(1)
  △是差分算子,下标i(1≤i≤16)表示不同的地区,t则表示不同时期。 βj 和αj (1≤j≤4)表示有待估计的参数。Money表示货币供给量;Credit表示信贷规模;Prod表示生率水平;Pop表示人口;RMB表示汇率。研究发现,像货币和信贷这样的时间序列具有非稳定性,如果仍然应用最小二乘发进行回归,很可能会产生虚假结果。然而,我们可以利用随机游走时间序列的一个特点:其一阶差分式是平稳的。即:△yt = yt - yt-1 = ut。所以,这里用差分形式的等式是更加合理的。
  表2列出了采用E-views参数估计的结果。分析结果与传统经济理论相一致,货币发行量、信贷与通胀高度密切正相关。调整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一直被央行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所以这就为中国当局确实在用信贷控制通货膨胀提供了证据。人口增长、汇率变化与通胀呈负相关,说明人口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也会提升通胀率。上述几项显著性为90%-97%。其中,汇率变量的显著性仅为82.22%,实证检验结果并未达到预期。另外,我们发现生产率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这一实证结论与一般的通货膨胀理论不符,有可能是我们取样中将中国省份依照长江以南或长江以北这样的划分,对中国区域性划分并非适宜造成的。
  在上述等式中加入虚拟变量D,并将模型1改写为(我们假设区域只对模型的截距产生影响):
  
  应用最小二乘法可得:
  这是在特殊年份时的模型,正常年份时则没有 项。检验假设H0:α =0不成立,所以可以判断出分区域对于价格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上述检验是在剔除了人口变量之后得出的结论,若加上人口变量,则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加入区域虚拟变量的实证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次结论是依照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这样分区做出的实证结论,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结论
  通过运用1986-2006年16个省份的数据来探究区域通货膨胀。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可以用一些基本变量来解释。我们还发现,在价格水平、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信贷之间存在正关系。但价格水平与人口增长、汇率水平呈负相关,说明人口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也会提升通胀率。分区域(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对于价格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价格水平与生产效率水水平呈正相关,这一结论有悖通常的认识。
  通过分区域对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其结论有与以往分析相一致的成分,但也有不一致的结论。这说明分区域对通货膨胀予以研究很有必要,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对通货膨胀研究的认识水平又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希望进一步的研究能够对上述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结论。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