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2010-12-31 00:00:00林小香陈群勇
北方经济 2010年23期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我国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福建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统筹发展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和需求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福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在承认不同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
  (一)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提高
  近年来,福建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向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倾斜。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支出比重逐步提高(见表1)。按全省总人口平均,1978年人均财政支出约60元,1985年突破100元,2001年突破1000元,2006年突破2000元,2007年达到2516元, 2009年则达到4050元。全省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
  1.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福建省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目前,福建省初步形成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稳定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为福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知识储备。2007年,全省共有各类学校20090所,在校生770.66万人,比1978年增长40.4%;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4所,比1978年增加58所,高校在校生数50.95万人,比1978年增长23.9倍。
  2.医疗卫生水平出逐步提高
  卫生事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