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阐述了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分析了杭州城市定位的历史沿革,提出了低碳背景下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与城市品牌定位协同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转型城市品牌
2009年,杭州GDP跨过5000亿元大关,但资源瓶颈依旧: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有限,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处理好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与打造低碳城市品牌的关系尤为迫切。
一、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杭州不仅面临资源约束,还有竞争的威胁,服务外包、新能源、新光源、物联网、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据统计,2009年杭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24.4%,而同期深圳为54%,青岛为46%、苏州为34%,这说明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杭州并未赢得什么优势。那么,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加快结构优化与升级呢?首先,要分析一下工业的情况。据统计,杭州工业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从1999年的11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9205亿元,年均增长25.7%。不论从经济发展历史看。还是目前形势看,在可预见的10年乃至30年,杭州依靠工业兴市,仍具有战略意义,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中,工业仍是产业的主角。要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工业,逐渐提高工业的层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品牌,使杭州城市品牌与杭州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基于以上思路,可以考虑继续提升城市旅游品牌的张力,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旅游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和旅游综合体的建立。杭州旅游业态应从观光旅游向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转变,全面实施旅游城市国际化战略。
二、杭州城市定位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在繁荣的同时是相对高的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没有脱离粗放的发展模式。所以,要转变发展思路,对杭州城市发展进行重新定位。从根本上讲,建立品牌的出发点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成功的品牌包括两个基本组成方面,即特点属性和情感属性效用。根据品牌定位的相关理论,城市品牌的秘密在于借助无形的利益,给城市增加价值,特别是心理上的价值。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为品牌建立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识别特征或个性,然后有策略地使目标顾客记住它。目前,在品牌建设中可供采用的有3种方法:一是以城市的特点和属性为核心,叫实体定位:二是以城市品牌为核心价值,叫情感定位;三是两者兼顾,叫虚实结合定位。历史以来杭州城市定位总体是实体定位向情感定位转变。北宋时期杭州是东南第一洲,南宋为首都。元朝时期,杭州被马可·波罗称为“天堂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可见,宋代时期的杭州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区域大城市的实体定位。而元朝时期的杭州被称为“天堂之城”,美丽华贵,显然没有强调城市之大,而是强调人们的情感体验。当然,城市品牌的情感定位往往建立在实体定位的基础之上,是实体定位理性与情感的升华。新中国成立初,杭州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参观城市,1953年后又作为风景休疗养为主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建设规划,有关部门或专家认为杭州应该是风景兼文教和轻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之后在“大跃进”时期,杭州要“建设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于是杭州钢铁厂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初步形成了从艮山门到半山的重工业区。1979年改革开放后。杭州的总体规划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为此产业经济方面重点发展丝绸工业和电子仪表等其他轻工业。以“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建设目标,也奠定了她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位。2005年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2个月后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又在杭州拉开帷幕,杭州提出要打造“动漫之都”。至此,杭州的城市品牌定位依然以实体定位为主。近年来,杭州提出的休闲之都、爱情之都、女装之都、会展之都、天堂硅谷、生物医药港、生活品质之城等等,就属于实体定位与情感定位,或者两者兼顾。
三、低碳背景下杭州经济转型升级要与城市品牌定位协同
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平台。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低碳城市品牌,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杭州要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打响“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去过世博会的人,或许记得写在墙上莎士比亚名言“城市即人”。在今天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城市即人”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城市就是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为宗旨,全心全意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城市即人”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城市就象人一样,是个有机的生命体,有一个生命体生理发展的规律。城市与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是天然的共生体,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语是这座城市是否“宜居”。最宜居的城市不仅包括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还包括经济、社会、人口、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从低碳城市的打造来看,应超越“宜居”的概念。让“宜居”变成真正的“生态版”、“幸福版”的持久事业,实现人与自然、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要打造“具有生命意义”高“幸福感”的宜居城,这就是杭州城市品牌的新定位。
参考文献:
[1]周建军,杭州与香港、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09(3).
[2]汪亚明,论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旅游业发展的轨迹与特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3]周旭霞,当前形势下杭州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研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5).
[4]黄立丰,软环境建设:杭州的思路、实践及经验——兼论国内软环境建设的共性启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5).
[5]吴志强,杭州的宜居应该更具“生命意义”,杭州(下半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