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畜牧业在内蒙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推进内蒙古畜牧业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内蒙古畜牧业和牧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对目前赤峰市城乡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牧区社会发展状况,合理构建了内蒙古畜牧业信息化体系,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畜牧业信息化
一、内蒙古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素有内蒙古“旱码头”之称的赤峰市,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畜牧业一直是其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市场的直接拉动下,畜牧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由此,我们选择了其比较典型的三个地区进行深入调研:赤峰市政府、赤峰市畜牧科技开发公司及元宝山牧场。调查结果表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赤峰市的畜牧业信息化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表现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其畜牧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与赤峰市畜牧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相比,元宝山牧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刚刚起步,信息服务缺乏有效的平台支撑,除区畜牧局组建了一个局域网外,其所属5个镇畜牧局的电脑仅用于日常打字复印,大多都没有接入因特网。目前全区尚未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员队伍,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能力落后,大量信息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整合、开发。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项目的普及在内蒙古畜牧行业中还比较落后。内蒙古的畜产品已呈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畜产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流通信息不灵所致。
二、内蒙古畜牧业信息化体系构筑的制约因素
(一)牧区信息化水平低,接收手段相对落后
内蒙古农牧业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农牧民的信息接收手段也较为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它省市相比,内蒙古的网络化水平最低,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不足,信息资源不能及时被牧民利用。2010年1月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8.9%,网络用户中农、林、牧、渔业用户占全部用户的2.8%。全区上网用户为575万人,而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上网用户只占全区的1.8%,位于各行业比率的最低。农牧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3.8%(见图1)。
根据相关资料,目前内蒙古农牧民获取信息主要还是依靠一些传统手段,如电话、电视及广播,其普及程度远高于互联网。显然,农牧民主要依靠这些途径获取信息更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但由于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牧业方面的信息相对有限,牧民还是被动地获取信息。电话虽然可以主动获取信息,但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有限。因此,这些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无法满足牧民对信息的需求。
(二)畜牧业网站建设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
据2010年4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可见,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城镇发展速度,城乡互联网差距持续拉大。
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38420万人,城镇网民人数为27739万人,占全国网民总人数的72.2%。而农牧区网民人数只有10681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27.8%(见图2),低于2008年、2009年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网站数达到323万个,内蒙古建立的各类网站数为3673个,只占全国的0.4%,而农牧业信息网站数量则更少,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仅有47家,几乎都集中在城市。通过我们对赤峰市实地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内蒙古赤峰市的网站建设数目占全市的89%,而元宝山牧场拥有的网站数目2%都不到。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而内蒙古12个盟市中目前还有四个盟市没有建立农牧业信息网,其他8个盟市的农牧业信息网建立的时间也较晚。
(三)牧民文化素质低,无法有效吸收和利用信息
牧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其吸收和利用信息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越高,其信息意识就越强,就越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去指导生产。牧民作为信息服务的接受者,必须要具有对信息吸收及利用的能力,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服务的内在意义。目前,内蒙古地区尤其是牧区的牧民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受过培训的只占10.2%,初中程度及以下的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占到了86.58%。调查表明,初中文化的牧民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畜牧业信息部门的信息传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缺乏主动性,造成信息传播效率不高;而文化素质高的牧民对信息采取主动接受方式,他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多种渠道收集畜牧业信市场信息的价值,不再盲目生产,并有意识地利用媒体推销其畜牧产品。所以,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内蒙古牧区畜牧业信息化传播效率的瓶颈所在。
三、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的信息化体系构筑
(一)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及信息服务主体
通过我们调查分析,牧民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式并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牧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电视、和其他牧民交谈、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换言之,目前内蒙古牧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前三种方式并存,而通过网络模式获取信息的方式显然不足。所以,各级牧区政府在设计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坚持走信息服务方式多元化的道路。形成包括畜牧业服务专业网站、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畜牧产品生产基地等在内的。集互联网、短信服务、广播电视等服务手段为一体的多层次畜牧业服务网络。
在注重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的同时,给牧民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畜牧产品市场信息已经成为当前牧民关心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内蒙古牧民信息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要求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参与信息服务。
(二)着力构建内蒙古牧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缩小城乡差距
结合调研结果及当前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一个覆盖全区,自下而上的“三网合一,多网融合”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当前的紧要任务。即将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三个基础网络结合在一起,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基础,以盟市农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心,保证全区所有乡镇(苏木),村(嘎查)都能接人这个大平台,将畜牧业信息有效传递到牧民手中,为牧民构建一个集农牧业、教育、科技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加强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培养掌握现代畜牧业信息的新型牧民
要推进现代畜牧业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首先要对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培训。其次要培育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牧民,用现代技术手段指导牧民生产,现代信息手段引导牧民经营,促进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一定的奖励政策。针对当前牧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牧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为农户免费安装全套终端系统,普及“电视机+机顶盒+ADSL”的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模式。
(四)加强政府与畜牧企业及基层牧户的互动
IT企业掌握着丰富的信息技术,但是IT企业不知道牧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同时,需要信息技术的牧民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导致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传播到牧区。究其原因,是由于内蒙古畜牧市场体系不完备,政府和IT企业、牧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必要的交易平台。所以,各级政府要搭建平台,启动和培育基层牧户的需求,激发基层牧户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向互动模式,使各种相关信息技术能够真正应用于草原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政府单向传播信息技术,而牧户不愿或接受不了更应用不了信息技术,那信息技术再先进也体现不出它的价值,可以先引导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信息经营活动的牧民经纪人、畜牧业经营大户、畜牧业龙头企业等介于牧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进而带动基层牧户整体参与,形成互动效应。使信息技术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基于农户信息需求的内蒙古农牧业信息体系建设,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2]陈智广,内蒙古草原畜牧业信息化初探,前沿,2007(11).
[3]郭晓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