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航弱,小城镇的环境建设与保护与全国比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地区在小城镇建设中,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去分析把握现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 小城镇 环境建设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73-02
小城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及地理区域,是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建设发展相对于国家是一个个“细胞”的建设,但它的健康发展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环境建设与保护能力弱,由此造成西部地区小城镇的环境建设和保护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西部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小城镇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要求我们在西部小城镇建设中,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去分析把握现状,并加以合理建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引下,努力实现西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下的环境建设与保护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有“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是相互制约和不可分割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其度量的尺度的。这两种关系在总体一致时才能使人类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告诫人们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阐释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生成的必然性。一是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演化并非非自然力量推动的结果。二是自然界向人类生成是必然的。在物质由低级向高级的运行中,自然界的简单的机械作用走向人类生命的运行,是自然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归宿。由此,较之其他生物物种,作为自然运动的最高形式的生命运动,人类身上确实被赋予了更多的认知和主动干预自然的权利。而且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生态观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在于向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认识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线索。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是:(1)自然界是社会历史生成的前提。(2)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及其社会。(3)现实意义的世界乃是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诞生的实践世界。实践世界不可等同于人与自然界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两者相互关系中生成的整体性和一体化。(4)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是实践意义上的世界。马克思提出:“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控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变过程”。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应当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为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正视自己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种种失误,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我们党的领导火不断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并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当前,全党正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引下,努力实现西部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二、西部地区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环境建设与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而其内部的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水平也差异巨大,极不平衡。总体看,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比中小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环境建设好;离市县政府近的小城镇比远的小城镇环境建设好;经济发展好的小城镇比经济发展差的小城镇环境建设好。而且从整个西部地区来看,由于总体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环境建设与保护不好的小城镇远比相对较好的小城镇数量多。
西部地区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缺乏整体规划,或有规划但频繁改变,或规划不具体且执行不力,导致整体布局不合理、不规范,缺乏科学性,房屋、街道建设凌乱无序。第二,脏、乱、差现象突出,缺乏有效管理,车辆乱停乱放,摊位占道经营,垃圾随意乱扔,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第三,环保意识差,环保设施缺。没有合理的垃圾处理场,更多的是采取简单的堆积,让“自然”来处理垃圾;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随便”排放;工厂废气不经处理随意排放。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在自然界中的双重地位的观点出发,审视西部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西部小城镇环境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和谐发展。
1.环境建设与保护意识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总体经济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东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西部地区许多小城镇都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许多家庭还处于以解决基本的温饱为目标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关心的不是如何去建设或保护优美的环境,而是如何大量向自然索取,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加之西部小城镇普遍较为闭塞,交通、通讯不够发达,与外界沟通交流少,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淡薄;西部小城镇的行政管理者们也并未把环境建设与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把单纯的人均收入、城镇规模、企业发展等作为其行政“绩效”,由此形成了整体环境建设与保护意识较差的现状。
2.小城镇规模简单扩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为改变农村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草植被、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而且也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一刀切”的现象,简单粗暴,缺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深入研究。缺乏科学的规划或有规划不执行,人为改变规划的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乱象。从当前情况来看,农民向小城镇的“汇聚”还停留在简单搬迁的阶段,表现为小城镇规模简单变大,人口骤增。房建凌乱,“街路”不分,商区、住宅混杂,医疗卫生、教育、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公益配套设施建设难以跟上。在旧有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下,如何以人为本、科学合理有序地构建新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深人进行研究和规划的。
3.企业发展的盲目性,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由于西部大多数小城镇经济落后,“渴望”快速发展经济,因此,小城镇的管理者们在发展乡镇企业和招商引资时缺乏理性:对项目不进行认真细致论证,只要有项目就上,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由此,一些“高耗能低产出”、低技术含量的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甚而至于一些污染严重、效率极低的已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企业也被当成“珍贵的项目”引入到乡镇,“毫无顾忌”的进行生产,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由于这种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原有的良田被建成厂房,森林绿地被破坏,水库被填平,以往清澈的河流被非科学的改道或作天然的“排污管”甚至被粗暴的“截断”。以至于污水遍SbiHJJ97icGtH4fd0kQ0lPHhZ/1FxcSTsn9QpWeNkMY=地淌,垃圾到处堆,空气臭烘烘。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认识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实现西部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1.强化环保责任,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各级各部门都要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西部地区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西部地区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大事来抓。首先从地方各级行政领导开始,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去影响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将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纳入地方各级行政部门的政绩考核体系中,促使各级行政部门在作出决策和审批项目时必须紧密结合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来进行,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责任落实。同时,通过经常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去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关心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参与到环境建设与保护中来,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2.科学规划,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富有特色,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时必须同时进行环境规划,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小城镇的周边环境、自然生态、经济发展、资源状况、人口状况、人文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把环境规划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区域体系规划、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相互衔接,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在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必要的环境风险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价、预测,提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西部地区小城镇的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安排专门的人员来开展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通过经济与环境建设的同步,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西部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3.加大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投人,重视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公益性事业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西部大多数小城镇经济落后,缺乏必要的环境治理与保护资金,因此,国家应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对西部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投入,同时强化资金监管机制,保证专款专用,以真正促进西部地区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上水平。国家也应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与西部地区小城镇“结对子”,利用发达地区小城镇经济上、经验上的优势来帮助和带动西部地区小城镇搞好环境建设与保护,以缩小地区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差距,从而提高全国整体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建设水平。西部小城镇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居民生活工作区域的环境卫生,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许多西部小城镇的垃圾是靠“堆积”来“自然处理”,污水也是“自然”排放,“自然处理”,谈不上任何处理技术与循环利用。因此,国家应鼓励、支持科研机构加强“三废”处理技术及设施设备的研发,研制出更多实用、有效且符合西部小城镇实际需要的治污技术与设施设备。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和主宰自然,自然界本身也有发展权。“任何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的物质、能量的消耗都会导致整体的变化以致某方面功能的消失。”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行动的结果应当有利于自然的进程……这种进程包括时间中进行的物理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过程。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意义上,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地生活。然后才能起到我们的作用,同时实现我们自己。”人在作用于身外的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考虑自然成本。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在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实现西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责编: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