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培育特色产业是基础,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因此。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边疆 僳僳族 乌龙萘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54-02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省份。省内聚居有少数民族25个,其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15个民族为云南省所特有,据1998年相关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379.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29%。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广,占全省面积的3/4,其中2/3居住于国境边沿线和境内广大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繁荣程度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及国家认同感,进而关系到边疆的团结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先后实施了旨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兴边富民”工程;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这些患民工程实施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少数民族地区GTP年均增长10%,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4%。腾冲县明乡自治村僳僳族村民,人均纯收入以13%以上的速度增长,增长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知识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的效果,限制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傈僳族为例,解放初期,当地的僳僳族群众生产发展水平较低,以毁树开荒、刀耕火种为主,常常是“种一山坡,收一土锅”;傈僳族具有多迁移,少定居的习惯,有谚语“木桩烂、傈僳散”的描述;喜欢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区,有谚语“山高坝窄,水冷草枯;半年雨水,半年霜;苦荞粑粑、苤菜汤”的描述。解放后的50多年的努力,傈僳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当地汉族群众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在:第一,受教育程度较低。2005年自治村僳僳族成年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9.3%,初中文化程度占3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6%,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3年,刚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第二,劳动技能缺乏。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大多数人还是凭经验来从事生产,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第三,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的理财意识,原始的平均主义、德本财末,及时行乐,轻视储备的思想习俗普遍存在。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I程的实施,培育特色产业是基础,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因此,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显得光为重要。本课题组就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在发展鸟龙茶产业中对僳僳族村民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探索出全面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培训模式。
二、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僳僳族村民乌龙茶栽培技术培训模式与启示
2005年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政府与台商合作成立了云南台茶茶业有限公司,并从我国台湾引进软枝鸟龙(青心鸟龙)品种在僳僳族聚居区试种并且获得很大成功。并在短短的5年内全村有655户僳僳族村民种植了鸟龙茶。种植面积达5873.3亩。同时腾冲县政府高度重视鸟龙茶产业的发展,并把鸟龙茶产业发展纳入腾冲县“兴边富民”工程实施范畴,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协调配套资金累计1217.5万元,专项用于鸟龙茶产业发展。云南省台茶萘业有限公司积极为农户培育优质茶苗。5年内共为农户提供茶苗570多万株,为农户赊销垫支苗款达694万元。根据专家估算,到种植的鸟龙茶达到盛产期,每亩平均可生产鲜叶200公斤,接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保护价鲜叶12元/公斤计算。每年单鸟龙茶产业就可以为僳僳族村民带来1400多万元的收入。乌龙茶已在边疆僳僳族村寨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正在成为边疆群众的摇钱树。乌龙茶产业真正成为自治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回顾自治村鸟龙萘产业成功快速发展的历程,有很多经验值得在广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推广或借鉴。其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卓有成效对僳僳族村民进行乌龙茶种植技术的培训的做法和经验就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地处中缅边境的明光乡自治村。国境践长48.6公里,有六、七、八、九号界碑与缅甸相交,历来是腾冲通往缅甸的重要的边境通商口岸。同时也是腾冲僳僳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2006年僳僳族225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8%。全村国土面积269.B2平方公里。海拔1900---2300米,年平气温11℃,年降水量1700毫米,具备鸟龙萘种植的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然而,鸟龙茶种植比传统的本地大叶绿茶在种植技术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再加之,鸟龙茶种植的区域又主要是僳僳族聚居区。农户是否普遍熟练掌握鸟龙萘种植技术就成为产业发展成功与否关键。政府和企业也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在产业发展之初就把鸟龙茶种植技能的培训作为整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当地政府把乌龙茶种植技能培训纳入边疆“解五难”工程的范畴。把提升像僳族村民的劳动者科技素质为抓手;以破解边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难的难题为突破口;以实现“每特培养1名科技辅导员,每名成年农民每年接受1次以上科技培训,每名成年农民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三个一”为目标,确实抓好自治村傈僳族乌龙茶种植技能培训工作。其主要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
是否有经常性的培训经费作为保障是职业培训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性条件。为了开展全民式的乌龙萘种植技能培训。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每年年初就由企业牵头,县、乡、村产业办联合召开鸟龙茶种植技能培训工作协调会,制定培训计划,协调落实培训经费。5年多来。采取茶业公司为主,县、乡、村配套为辅的方式,累计共筹措1000多万元的培训经费,较好地保障了僳僳族村民鸟龙萘种植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组建了一批乌龙萘专业辅导员队伍
专业辅导员在职业培训中起着骨干的作用。当地政府和萘业公司实行政府和企业两条线聘用了一支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辅导员队伍。茶业公司聘用的技术辅导员:企业聘请了多名内地和台湾的较有名的鸟龙茶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到厂里和茶园里对农户进行培训。县、乡、村成立产业办聘用鸟龙茶技术辅导员:当单自治村就聘用了鸟龙茶技术培训为主3名技术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僳僳族农户的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进行技术辅导,为农户排难解惑。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1以工代培方式进行培训。每年采茶季节萘业公司聘用当地100多僳僳族村民为茶叶加工工人,每个工人不但每季可获得几千元的劳务费,还通过茶厂技术人员的培训熟练地掌握了鸟龙茶初加工技能。通过5年的实践。自治村已经培训出了一大批制茶能手。
每年茶业公司,充分利用自有的700多亩示范茶园,招聘大批的当地僳僳族村民采摘鲜茶,通过参加鲜茶采摘的工作,僳僳族村民不但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还逐渐掌握了规范的鲜茶采摘技术。通过多年的培训,自治村涌现出了一大批采茶能手。
2.召开现场套的方式培训。多年来政府和茶业公司召开多种形式的鸟龙茶种植技术培训现场会,主要包括:规范化茶地开挖现场会、规范化茶苗移栽现场会、申耕管理现场会、鲜茶采摘技术现场会等。几年来共召开现场会20余次,参会人数近万人次。通过现场会培训,很多村民初步掌握了规范化的种植要求和管理技能,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和自信心。
3.以采蔡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培训。每年春茶上市的季节,茶业公司都要开展一次规模宏大、村民参与度高的。聚比赛、娱乐、宣传和培训为一体的采萘比赛活动。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只见几百名穿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村民,身背背篓,争先恐后的涌上茶山。霎时,荼山沸腾了,歌声、笑声、加油声响遍僳僳山寨,构成了边疆僳僳族的又一个独特且亮丽的风景线。
4.以打造品鸟龙茶观民俗相融合的僳德族原生态茶文化产业为目标的培训活动。如果产业与民族文化联姻,它必将进发强大的生命力。当地政府和茶业公司正在着手耙鸟龙茶与僳僳族传统民俗一“上刀杆,下火海”进行融合,打造出自治村特有的品鸟龙荼观“上刀杆,下火海”的傈僳族原生态民族文化。因此,在鸟龙茶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这一傈僳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丰富当地少数民族原生态休闲、娱乐、观光的旅游内涵。到这里的游客白天可以与僳僳族村民一起体验采乌龙茶的劳动乐趣,晚上。再围在篝火边一边品着鸟龙茶一边参加僳僳族的跳脚舞。如果在农历二月初八到这里还可以观看扣人心弦的“上刀杆,下火海”僳僳族文化。通过培训和培养活动,造就一批既懂得鸟龙茶种植,又懂得经营民族旅游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把鸟龙茶产业转化为民族产业的战略构想提供人才支撑。
通过多年的扎实而系统的僳僳族村民乌龙茶技能培训工程的实施,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僳僳族聚居区已初步形成村有鸟龙茶产业为支柱,社有鸟龙茶种植示范园。户户种植鸟龙茶,人人精通鸟龙茶技术的局面。一大批像喂猪坝社杨立翠、石岭子社的孟世苍等示范户被树立起来;一个个像喂猪坝社的曹龙、新寨子社的麻文旺等种植在100亩/户以上的种植大户涌现出;一群群熟练掌握种植、采摘、加工鸟龙茶技术的劳动能手脱颖而出;一种僳僳族“上刀杆,下火海”的传统文化与时尚的品鸟龙茶文化相融合的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正在形成;一个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模式正在这边陲小镇得以展现。鸟龙茶产业正在以强大的生命力向村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拥护、边疆得稳定的宏伟目标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