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故事之“召唤结构”的特点\\表现及功能

2010-12-31 00:00:00孙尚前
学前教育研究 2010年7期


  [摘要] 图画故事是幼儿文学非常重要的文类,它以图文合奏的方式讲述故事,深受幼儿喜爱。与文字故事及影视作品相比,图画故事对幼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召唤结构”。此结构主要体现在图画语言、细节以及结尾等方面。图画故事中存在的“召唤结构”不仅使幼儿读者获得了阅读的主动权,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与成人平等的阐释文本意义的权利。在成人与幼儿读者的对话中,文本意义得以更好的诠释。图画故事的“召唤结构”对幼儿观察及想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图画故事;召唤结构;幼儿文学
  
  随着印刷业与绘画艺术的发展,幼儿文学从口头走向文字,又从文字走向配图,最终走向图画故事。图画故事之于幼儿,正如图画叙事之于原始人。如果说文字使孩子与成人区分开来,那么图画又使孩子赢回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与成人分享认识世界的权利。
  
  一、图画故事及其“召唤结构”
  
  图画故事是相对于文字故事而言的,指主要以图画讲述故事的文学作品,其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这是由幼儿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虽然一些专家认为2l世纪进入了读图时代,可是对成人来说,获取信息或接受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仍以文字为主(其读图实质也是指更多地通过视觉如电视或电影等接受文学,而非传统的文字)。不过,对于幼儿来说,倒是真正进入了读图时代。这里的“图”,一定意义上说即是图画故事,对中国的幼儿来说尤其如此。
  在中国大陆,图画故事还算是新鲜的品种。虽然“五四”以后,曾有很多类似图画故事的小人书出现,但一方面其主要读者即接受对象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其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外图画书作品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小人书也慢慢退出市场,幼儿文学作品更多地回归到插图本。近几年,国外大量优秀图画故事作品的引入令幼儿家长与教师耳目一新,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好作品送到幼儿手中。由此,一些学前教育专家也开始呼吁用图画故事对幼儿实施早期阅读。
  “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主义理论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文本并不是意义完满体,它充满着“空白”与“不确定性”,这种“空白”与“不确定性”即文本的“召唤结构”。而正是读者的阅读,使“空白”得以填充,“不确定性”得以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诠释。但每个读者的知识集并不相同,因此每个读者所读出的意义也并不完全相同。依据格式塔心理学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遵循完形心理,读者会按自己的理解填充文中所有的缝隙,以使文本的完整意义得以实现。伊瑟尔所论的“召唤结构”是针对文字文本来说的,笔者以为图画文本比起文字文本来说,对幼儿有着更具优势的“召唤结构”。
  
  二、图画故事之“召唤结构”的特点
  
  (一)叙事方式符合幼儿的发展特征
  幼儿主要以听赏的方式接受文字文本,同时,主要以想像的方式对文本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进行填补。例如听赏《小红帽》时,幼儿会把所有的文字具象化,即把整个故事在脑子中形成一个个连续的画面,同时对主要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加重想像的力度,如主人公小红帽的可爱、大灰狼的凶恶以及大灰狼如何装成奶奶的样子,等等。正是想像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一般幼儿会要求一个故事讲述几遍,因为反复的讲述会使文本的每一处“空白”与“不确定性”都通过想像与联想得以充实。
  从阅读的原初意义来讲,幼儿对文字故事的听赏只能算作准阅读。“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不过,文学阅读不同于日常的信息阅读,按照“作者已死”的理论,读者所要获取的并非“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而是文本中所含的意义。对幼儿来说,图画故事的阅读则可以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过他们解码的并不是语言文字符号信息,而是图画信息。阅读图画故事时,幼儿可以主动或相对主动地将图画信息转变为意义。
  完全的空白并不能对读者形成“召唤”,“召唤结构”的前提是读者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还存在一些空白需要填充,才能使文本得到更好的诠释,这样的“召唤”才有意义。图画故事中的图画对幼儿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叙事方式,幼儿完全可以看懂图画中所绘的内容(当然是指典型的幼儿图画故事,并非几米漫画一类)。他可以像成人阅读文字一样去阅读图画,只是图画文本仍然需要他将所有的图画信息进行综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才能理解图画所要传达的整体意义。
  
  (二)通过叙事的不确定性、跳跃性与开放性为儿童的理解提供空间
  相对于文字的线性叙事来说,图画故事是面性叙事。幼儿听赏文字故事时,同一“阅读时间”听到的信息极为有限,而图画故事则可以在同一“阅读时间”给予幼儿大量的信息,使幼儿不仅被动地听,还可以主动地看,然后自己思考,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他可以参与故事的讲述,可以依据图画所提供的信息引发更多的想像,从图画管窥自然世界、成人世界等未知的世界。正如黄轶谰在《图画书:对话与言语》中所说:“图画书的叙事主要依靠图像的排列组合。它与文字这种单线的、封闭式的叙事方式有着截然的区别。它是开放的、多元的,同时也是具象的、运动的。它需要个人经验和想像力的缝合,也需要对图像多义性的解读。”
  图画所讲的故事内容处于平面之中,因此叙述情节的顺序具有不确定性。图画中的内容,哪个先读,哪个后读,如何读,都不必事先规定,幼儿可以有自己阅读与阐释的自由。他可以按自己愿意的方式,逐次关注图画中的所有细节,如同观察大自然中事物般细致,不看个清楚,不愿继续赶路。图画故事的作者通常会对主要的形象或希望读者注意到的事物给予特别的表现,以引起小读者的注意,因此,找到主人公与理解主要情节,对小读者来说并不困难。
  “图像叙事是将文字的留白转移到了图像的召唤,让读者来感知和解读图像所蕴涵的意义。”不仅如此,图画故事中的文字总是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故事的必要信息,其余的叙事全部交给图画,因此图画有充分的空间布置细节,而充满细节的图画故事正有利于召唤小读者去发现与解读。
  图画故事中的文字对幼儿来说,几乎是完全的空白,如果没有成人帮忙,那么图画故事对他来说,就是有图无文的“看图说话”。这对幼儿来说,由于空白及不确定性加大,因此对原故事进行准确的讲述,可能较有难度。如对去掉文字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幼儿可能会读出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或者会读出不同的故事。如果成人引导孩子阅读文字,使幼儿获得一些有关情节的关键信息,那么图画这种无声的语言所呈现给幼儿的信息、所具有的与文字互补的内容就会“召唤”幼儿参与故事的讲述。法国著名的理论家福柯曾经说过:“语言与绘画的关系是一种无限的关系。”换句话说,图像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言说空间和视觉空间的内在无限张力性。正如美国学者米歇尔在其著作《图像理论》中所说:“图像与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形式问题,它们实际上与下列差异相关:(言说的)自我与(被视的)他者之间的差异;讲述与展示之间的差异;道听途说与亲眼目睹之间的差异;词语(听到的、引用的、刻写的)与客体或行动(看见的、描画的、描写的)之间的差异;传感渠道、再现的传统和经验模式之间的差异。”图画书正是在这种差异性中展开叙事,而且这种叙事还结合了图画和文字两种叙述手段,从而拓宽了叙事的空间。
  图画讲述情节相比文字讲述情节更具不确定性。文字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符号具有逻辑性强、准确、简洁的特征,而图画文本运用的色彩、框线、明暗等图画语言的表意性则相对模糊,逻辑性较弱,因此给予了幼儿更大的阐释空间。相比影视,图画故事的画面也更具有跳跃性,阅读时间的充足使得幼儿可以尽情地观察画面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以及画与画之间的空白讲了什么。而影视的快速切换,常使幼儿难以把控: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细读(幼儿对图的细读欲望比成人要强烈得多)。幼儿对影视的真正参与,往往是在看完影视之后,对留在他脑中的印象进行想像,但这却无法保存完全的细节,因此需要填充空白的空间也就少得多。对幼儿来说,图画故事的实质就是纸质儿童片。它既避免了文字文本的抽象性,又避免了影视作品的速食性。图画故事握在手中,使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图画所传达的所有讯息,并解读其意义。
  
  三、图画故事之“召唤结构”的表现
  
  (一)参与“召唤”的细节
  幼儿阅读图画故事,很大的乐趣在于寻找细节,并透过细节来感受文本所传达的含意,因此图画故事的作者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细节留待发现。如《逃家小兔》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其第一、二页的文字部分:小兔子说:我要逃跑啦,我要变成一条鱼儿,跳进凉凉的小溪,从你身边游开;兔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凉凉小溪中的鱼儿,我就变成一个渔夫,我会抛下鱼饵等着你!接下来是一幅无文的彩图,兔妈妈煞有介事地穿着捕鱼的衣服来到河边,然后抛下诱饵(注意:诱饵是胡萝卜),河里远远的地方就是可爱的兔头鱼尾的小家伙。显然,小兔子变成鱼的形象、诱饵的选择、兔妈妈充满信心的表情等都是文本的细节。透过这些小小的细节,幼儿可以了解小兔子是多么可爱而淘气的小家伙,而兔妈妈又是个多么聪明细心且了解自己孩子的妈妈。细节是图画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读者可以通过细节猜测人物心理、性格,感受所要表达的情感,预测情节的后续发展等,同时细节的设置符合幼儿观察世界的方式——细节的而非概括的。
  图画故事的细节表现在方方面面,环境、人物、情节都可以表现细节。环境的细节如《我爸爸》中衣杆上一上一下的袜子、袜子上的太阳图案、长着人腿跑的锅子等。这些环境的细节在表现趣味的同时,也表现着与主情节相应的方面——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以及“我爸爸是最棒的”主题。人物的细节在《我爸爸》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如爸爸一直穿着的睡衣、爸爸一直变化着的头等。通过睡衣,使小读者很明确地知道,那个变成鱼、变成马等动物的就是爸爸;而通过变化的头,一方面给小读者带来乐趣,另一方面也让小读者更具象地理解文本所着力传达的“我的爸爸是最棒的”情感。情节的细节如《换换吧,鼠小弟》中的片断:鼠小弟用咬过的苹果和狮子换吉它,在换的时候他把苹果未咬的部分朝向狮子,换完后狮子吃苹果时,看到的却是缺口,因此瞪大了惊讶的眼睛。细节表现了鼠小弟的小聪明与狮子的不细心,令人忍俊不禁。
  
  (二)参与“召唤”的图画语言
  按照阿恩海姆的观点,图像必须依靠色彩、形状、光线、空间的比例等来完成叙事的功能。这些图画语言对小孩子来说可算是空白。不过通过大量的阅读或成人的引导,幼儿仍然可以读懂这些无声的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很好地理解作品。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棕色调,会使小读者感受作品的低沉调子,而《逃家小兔》的红黄色调则给小读者以温馨感、安全感。
  方向也是图画文本的一种语言。一般来讲,图画故事中人物的行进方向是从左向右,而在遇到突然情况时,人物的前进方向会有所改变。如《彼得·兔》中,当彼得·兔遇到那个把兔爸爸做成馅饼的蛮哥古里古先生时,他拼命奔跑的方向是书的左边。
  
  (三)参与“召唤”的结尾
  图画故事一般以书的形式呈现,因此相对于文字故事来说具有翻页功能,作者也往往会利用此功能设置悬念,从而使后一页画面对幼儿产生“召唤”,促使幼儿进行想像。图画故事的结尾是最后一页的翻页,因此其“召唤”功能表现得最为强烈。
  结尾是决定图画故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图画故事的结尾总会给读者留下很多思考与想像的空间。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这本图画书采用了循环式结尾,即结尾又回到开头,以后故事又将如何展开,小读者可以自由想像;而《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则设计了两个结尾:第一个结尾,鼠小弟被海狮顶上了树,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当然上树吃苹果的问题解决了,也就可以结尾了。可是小家伙怎么下来呢,又一个问题摆在了读者面前。不过小读者在版权页可以看到答案,也即另一个结尾:两个苹果和鼠小弟被海狮顶着绕个圆圈下来了,可再仔细看,一个苹果被咬了一口。这个小口就是结尾所留的空白:谁咬的呢?当然,小读者很容易填补它。再如作品《野兽国》的结尾就是一页空白,文字部分是“而且还是热的……”这个空白页与文字部分的省略号意义几乎完全相同。在空白的页面上,小读者应该可以感受到一个心疼马克斯的妈妈的形象,甚至可以“看到”妈妈见到脱掉狼服的小马克斯时开心的样子。
  
  四、图画故事之“召唤结构”的功能
  
  (一)促进幼儿与成人的对话
  虽然图画故事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可是无论成人还是幼儿都可以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的理解与诠释,是亲子共读非常好的材料。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自我和他人的各自的独一无二的时空位置和视点,使得自我与他人都既存在‘视觉剩余’,又存在视觉上的盲点。我们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外位性’的优势,可以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是同时我们又都有自己视域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与他人之间的‘视域’交往和对话。”成人与幼儿因观察及思维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共读时就拥有更多的对话空间。如在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成人更多地感受大兔子的形象,而幼儿则更多地从小兔子身上看到自己。在对话过程中,成人可以重拾童年的很多感受,并就自己的理解与知识给幼儿以指导,让幼儿发现并理解书中更多的讯息与意义。同时,幼儿也可以感受到成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意义,想像成人所不能达成的想像,从而给成人以启示。成人的知识集与幼儿的知识集以图画故事为中心,形成交集,从而更好地填补图画故事的空白。
  
  (二)增加幼儿阅读的主动权
  幼儿阅读图画故事,可以自己把控阅读节奏,并对图画故事产生自己的理解。同时,当他熟悉图画故事以后,可以自己进行阅读。阅读的主动权可以给幼儿很大的成就感,把图画故事(尤其是书)握在手里的感觉会让他觉得很舒服,让他觉得他可以把握世界的一部分。幼儿看了一些图画故事后,在成人的指导下,还可以自己做图画故事书,这也是填补图画故事“空白”的一种方式。
  
  (三)有利于幼儿观察与想像能力的培养
  图画故事中每一个事物、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与书的整体所要表达的内容有着高度契合的统一性。因此,读者要细细观察并思考:图中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个?文本想告诉我们什么?观察到的细节越多,思考越多,填补的空白就越多,所获得的阅读乐趣也越多。因此,我们说图画故事能够提供给幼儿想像的通道,每一细节都能提供给孩子想像的契机,就如文字故事中的文字能够提供给成人思考触点一样。如果说成人的思考更多的在理性层面,那么孩子的思考则更多的在想像层面。
  总之,图画故事对幼儿来说是世界片断的截取与加工,通过读图可使幼儿认识世界的熟悉与不熟悉的各个方面。对幼儿来说,图画故事由此认识是世界的窗口。窗口外,是空白的世界,他可以透过窗口想得更多,想得更远。图画故事是幼儿人生的第一本书,它不只给幼儿带来快乐的童年,同时可以预见,图画故事的“召唤”会带孩子走入书的世界,进而走人一个充实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