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兼顾质量的提高

2010-12-31 00:00:00刘占兰
学前教育研究 2010年10期


  [摘要]新近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对亿万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符合国际趋势,有利于国民综合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提高入园率和提高保教质量并重。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巨大,在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分区规划、分步推进,重点发展农村地区和优先保证弱势群体的工作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入园率;保教质量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学制体系的重要环节。然而近20多年来,受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城镇布局调整、学前教育社会化探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出现了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事业发展缓慢,成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凹陷”和“短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国家战略任务;此次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更是具体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提出背景
  
  上世纪70、80年代,多项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体发展、巩固义务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巨大作用。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步伐,加大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力度。相比之下,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还很低,质量更是有待加速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规划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
  
  (一)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体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体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研究共同表明,学前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形态、结构、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个体情感、行为、语言、认知等各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和敏感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学前儿童所拥有教育机会的多少和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其学前期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对个体发展具有这样全面、长远的影响,在于早期经验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发展学前教育对巩固义务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个体在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学前教育对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奠基工程。然而,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年-2008年)的数据显示,幼儿入园率不但远远低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而且低于同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见图1)。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对学前教育价值认识的日益深入,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面对热切的社会需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却相对滞后。尽管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逐渐走出谷底,开始恢复性回升,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其发展状况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很不相适应。社会各方面对入园难、入园贵反映强烈。学前教育不仅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成为当前我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满足民生重大需求中的突出薄弱环节。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正是基于对上述突出矛盾与问题及其解决的极大关注,和对学前教育功能的积极认识与肯定。总之,普及学前教育能有效地推进社会进步,极大地促进个体发展,实现各学段教育的协调,基本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为实现未来我国城乡、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奠基,进而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公平。
  
  (二)普及学前教育是国际趋势,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前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回报率最高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国家的第一道安全网。美国一项长达40年的成本一效益追踪研究表明:接受1~2年优质学前教育的儿童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相比,其学业成就高,就业率和经济收入高,犯罪率低。待这些儿童到40岁时,投入的总体回报率已高达1:17.07,其中对社会的回报率为1:12.9。总结同类研究成果,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James Heehman)教授在《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一文中指出,“将人力资本的投人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在此认识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相关法案,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比之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坚实的基础:幼儿保育与教育——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7年》显示,2006年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学前儿童入园率除印度外均高于我国,近两年来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2008年,我国3~5岁幼儿毛入园率只有47.3%,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平均75%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62%的水平;在9个人口大国中,中国甚至位于巴西和墨西哥之后。2004年,巴西学前儿童入园率就已经达到68%,墨西哥为84%。《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正是希望借此能够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在国际行列中的地位和水平。
  
  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内涵
  
  为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教育改革的要求,《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具体而言,要求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从其内涵来看,这一规划目标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二是普及科学优质的学前教育。
  
  (一)普遍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
  我国学前儿童入园率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针对这一现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指标见表1。
  
  这一规划目标显然是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平衡,有些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学前三年入园率70%的规划目标,而有些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则还远远落后于这一目标,两者差距巨大。因此,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不同情况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不断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力争让有需求的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同时,随着学前教育的基本普及,“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将不断得到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将有所缩小,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二)普遍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提高质量”是《规划纲要》“二十字”工作方针中重要的四个字,对学前教育尤其重要。《规划纲要》在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规划目标时,首先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然后,才提出到2020年的普及率。这意味着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即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提高入园率的意义前提。
  20世纪中期以来的相关研究揭示: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积极影响与促进取决于幼儿园环境质量与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科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才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必然要求幼儿园教育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园条件、师资队伍,能够提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保育和教育。
  然而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引入了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聘用了资质不合格的教师,有些幼儿园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达标,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正是为纠正现实中的这种偏差和问题,《规划纲要》将保证幼儿园保教质量作为提高入园率的意义前提,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其质量监督与管理的职责,通过“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开展学前教育督导检查”,以保证新建幼儿园合格,符合质量要求,同时促进已有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规范和质量提高。
  
  三、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措施
  
  (一)分区规划,分步推进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因此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而应分区规划,分步推进。
  首先,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应努力实现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提高质量,保障公平。鉴于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前儿童三年入园率已经接近、达到或超过了70%的2020年发展目标,这些地区一方面应继续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通过积极举办具有普惠性的公办幼儿园等多种方式,根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满足所有有需求的适龄学前儿童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应积极关注和努力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园需求;应积极扶持民办园,为家长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家长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应着力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保证为幼儿提供科学的、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公益性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其次,城乡经济中等水平的地区应努力达到和超过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70%的普及目标,积极举办具有普惠性质的公办幼儿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入园需求;积极扶持符合质量要求的非营利性民办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民众对收费合理、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应建立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幼儿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再次,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和普及步伐;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大力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确保实现2020年学前三年70%的普及目标;加大师资队伍的保障力度,确保从中小学转移过来的资源和师资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园要求和条件,确保学前教育质量。
  
  (二)优先保证弱势群体
  与其他学段的教育不同,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补偿功能,即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不利影响,从而确保幼儿早期健康、正常发展,确保后继教育的延续与成功,从而为处境不利幼儿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打好基础。为此,《规划纲要》特别规定了对学前儿童弱势群体的优惠、优先政策,即优先发展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优先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入园。
  《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重要位置,强调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为缩小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规划纲要》特别设立了“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这一重大项目,以支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并提出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以使广大农村幼儿能受到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规划纲要》尤其强调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改建、扩建和新建幼儿园,通过使贫困地区幼儿普遍接受学前教育和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来弥补环境的不利影响。
  《规划纲要》还特别提出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和城镇低保家庭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等保障性措施,支持城乡经济困难家庭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近年来,各地已有一些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向适龄学前儿童发放教育券,根据幼儿园招收贫困家庭幼儿的数量、比例给予生均补助或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
  
  (三)建立政府主导的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规划纲要》不仅提出普及科学的、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的规划目标,还特别强调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管与督导责任,要求政府把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入口关和质量监督关。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府要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以确保新增幼儿园符合基本办园条件,是合格的幼儿园。特别是接收乡村留守和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城镇低保家庭幼儿的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必须保证基本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使幼儿园教育真正能够弥补幼儿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政府应“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为此,应以教育部门为主,协同有关部门建立起常规性的、全覆盖的督导评估制度,将民办幼儿园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以保证公办民办幼儿园质量的不断提高,杜绝违背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进入幼儿园,最终确保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规划纲要》明确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等作为政府的责任,因此,各地要根据自身情况,确保幼儿园聘用合格教师,支持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进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保证幼儿园保教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际上,在学前教育普及与质量提高方面,各地近年来已经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相信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将建立更加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以普及和质量提高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让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明天更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