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亚 涂三广
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联系更紧密、更具体,为整个社会服务更直接。职业教育不可能脱离外部社会环境,因为它与社会劳动就业直接联系,毕业生就业可以说是维系职教办学的生命线。职业教育对社会环境的高度依存性,要求其办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职业教育只有吸纳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评价和管理也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走工学结合之路,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此外,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更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必须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学校办学必须贴近企业所需,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中职教育,才能为企业提供有用之才。
海宁“工贸强市”、“旅游名市”和“创业新市”的“三市”建设,需要大量优秀的初级、中级及高级技术工人、产业工人和行业服务人员,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目前的现实是,庞大的外来打工人群(一是不够稳定,二是技术水平低)支撑着海宁工贸、旅游、汽车修理等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而当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与错位现象,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表现在:(1)“学生毕业难就业,企业招工无觅处”的错位局面。学校办学不与市场接轨,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结,企业用不上,毕业难就业;而另一方面,企业却面临招工无觅处的困境。企业职工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企业可以高薪聘请高级技术人员生产若干个样品,却不能“买”到大批技术工人进行批量生产。(2)“学校所学的在企业用不上,企业要用的在学校学不到”的错位局面。学校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照顾教学的普遍性,不能体现地方企业的特殊性。一本教材从起稿、编写、出版到增订推广使用所需要的时间快则三年,慢则五年,甚至更长,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与实际相比,却无法满足企业对新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滞后的书本知识难与先进的技术要求同步。(3)学校缺少实验实训设备和真实的生产情境。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娴熟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学校仅靠有限的实训和日常的教育很难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技能、素质的培养更需要一个真实的生产情景,在情景中去检验学生所学技能的实战价值,并且在实践中掌握各单一技能的协调与配合。同时在情景中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追求操作规范、追求品质卓越、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由于实训场地和设备昂贵,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当地企业的合作和支持。
校企合作联盟能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毕业实习和就业安置等“一条龙”全程服务,为海宁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后备技术人才,有效地改变“知识技能的学与用”和“学生就业与企业招工”所存在的错位局面,使学校招生育人,企业招工用人和学生上岗就业得到三赢。
国外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早,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都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职业人才的培养。
它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特点之一是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学生先选择一家企业并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后,再到相关职业学校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它不同于我国的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我国是学生直接进入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而德国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与我国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具备初中毕业证书,即开始接受职业教育的起点学历是相同的。所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洋为中用”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当地的企业、产业及行业的发展情况,需要改革尝试。
一是单一学校和单一企业(或行业)的合作。2003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了 “上海纺织工程产学研究中心”,是全国第一所以“合作教育”名称进行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高等院校。“中心”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的长效机制,在项目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006年5月,由广西电信柳州分公司与柳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结为校企合作联盟,确定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企业人才培养、学生营销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校企合作的特点是一个电信公司与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的合作联盟,也是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机制上的全新尝试;二是多学校和多企业(或行业)的合作。2007年3月,由山东省经贸委员会和山东省教育厅倡导,有全省200多家企业和院校参加,在济南通过合作对接对话会形式组建了“山东省企校合作联盟”。校企合作联盟的特点一是政府伸“有形之手”助企校对接,带有明显的“官方”性质;二是企业由“幕后”走向“台前”,主动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合作对接;三是层次高,参与面广,摆脱了以往单一企业与单一学校合作的模式。
在单个的企业和学校合作模式中,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比较肤浅和单一,不能辐射到学校的各个专业,受益的只能是其中的某个或几个专业。而在第二种合作模式中,虽然参与面比较广,也有政府支持,但这种模式多见于高校,有关中职学校层面的研究比较少见或是没有。目前的研究大多关于高等职业学校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联盟主要是“政府搭台,企校唱戏”,目的是学校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并且都还处于初步探索或尝试阶段。而中等职业学校与大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县市级中等职业学校与地方特色企业成立校企合作联盟甚少。有关校企合作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章或课题更是未见报端。
2004年6月,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在以“校企合作”为主题的“职教改革与发展论坛”会议上,最后总结时指出“虽然我省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提高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和活力”。借助这个契机,学校积极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并得到了海宁市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参与方涉及了海宁市所有的行业和企业协会。学校认为有必要深入研究校企合作联盟对发展中职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校企合作联盟:指由企业、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机构本着平等的原则而自愿结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联合体。提高职业教育培养针对性,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性技术人才是联盟成员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利益共同点。
中等职业教育: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它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地域界定:本研究把校企合作联盟的创建地域设定为海宁地区。
研究范围:因研究需要和条件局限,本课题把研究范围定为校企合作联盟推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发展。
1.联盟的创建。为了促进海宁市“三市”建设,有效地联系海宁地方企业与各所中等职校,同时调整学校办学模式,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积极筹备建立了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
2006年12月,学校召集海宁市包装协会、汽修协会、计算机协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许村家纺园区、海宁泽宇汽车等行业协会、开发区和企业共同召开了联盟成立的筹备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商量联盟成立各项事宜。
2007年5月27日,在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牵头之下,由5个行业协会(海宁市会计协会、海宁市汽修协会、海宁市包装印刷协会、海宁市美术家协会、海宁市计算机协会)、4个市及镇工业园区(海宁经济开发区 、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海宁市家纺工业功能区、海宁市袁花工业功能区)、19家企事业单位(海宁万方经编有限公司、海宁市泽宇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海宁市科灵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海宁市海洲大饭店、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等)和6所职业教育机构(青年艺校、海宁电大、盐官信息技术学校、新仓服装学校、海宁卫校、海宁技校),本着平等原则自愿结成了非营利性联合体——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联盟成立两年多来,运作良好,合作密切,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发展势头。现已发展为6个园区、5个协会、55家代表企业和6所职业学校的规模。
2.联盟的合作模式。联盟的合作主要包括招聘代理、定向培养、实施培训和跟踪服务四个方面。
招聘代理。学校根据企业的招工标准和面试要求,在在校学生中或通过其它渠道代理招聘,提供初试报告及员工名单。经企业授权可代理复试,使企业完全解脱。
定向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可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学生学习期满后择优直接输送到企业。
实施培训。学校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确定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量身定制全套课程,为企业培训员工,进行岗前或岗后培训,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还可进行技能等级培训及技能等级鉴定。
跟踪服务。学校通过优质地服务学生来高效地服务企业,包括职前的培训输送服务和职后的跟踪服务,诸如组织招生、实施培养、择优推荐、指导实习或就业,对于企业不太满意的个别人员,学校帮助进行教育改正或适当调整,并随时准备人力补充,直至企业满意为止。
以往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是单一企业或某一行业联合办学,这种模式不能满足企业或学校的需求,而且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往往合作比较松散。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我校努力探索新的众力合作模式,该模式具有一些新颖的特点。
市政府力量支持。由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牵头成立的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得到了海宁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和指导,由副市长朱海英亲自担任名誉理事长,这不仅加强了联盟的凝聚力,而且使得合作更加稳定。
多家行业协会、功能区的加入。为了摆脱以往单一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局限,构筑了更大的校企合作平台。6个工业功能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加入,使校企合作联盟的成员单位更加广泛,并形成了多级的合作关系,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种多层次的可能;5个行业协会的加入,从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业务上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上作指导;55家核心企业的参与,近距离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零距离与学校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通过企业骨干来校为学生上课,学校依据企业需要调整教育计划和培养规格,学生下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同频共振。
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参与。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是以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为主,全市6所职业学校参与,企业在用人上范围更加宽广,实现“代理招聘”,“跟踪服务”,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联盟的构筑,结合了各种力量,优缺互补,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的三赢。联盟的成立使海宁校企合作取得了四大突破:在规模上有扩大,在形式上有突破,在内容上有拓展,在保障上有增强。
3.联盟的运作机制。校企合作联盟成立理事会与专家委员会。联盟理事会由海宁市人民政府分管文教卫的副市长担任名誉理事长,下设理事长一名和多名副理事长,分别由各协会及各工业功能区的主要领导担任,由核心企业的总经理与各职业学校的校长担任理事。设秘书长一名,由领头的职业学校的校长担任。制定了《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章程》,章程规定了理事大会每年召开2次,常务理事会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研究阶段性工作,执行理事大会决议,行使理事大会权利。并规定了理事长的工作职责及秘书处的工作职责。专家委员会从属于校企合作联盟,由各行业及企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负责为学校提供行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支持,并参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联盟运作两年来,基本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适用而有效的运作方式及机制。
图1 校企合作联盟运作机制
1.导入企业资源,补齐学校短板。(1)共商学校科学发展大计。联盟每年召开两次理事会会议,会上总结前半年的活动情况,讨论下半年的活动计划,并评定优秀实习单位。学校多次邀请有关企业的领导和专家莅校指导,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大局的事项进行研讨,对专业设置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科学合理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构建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突出培养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帮助。(2)开展就业指导和职前培训。自联盟成立以来,学校多次邀请成员单位来校为学生培训。如2007年下半年,学校邀请海宁市汽修协会、泽宇汽车、中正会计、天屹织造、科灵公司、海洲大饭店等8家企业老总对12个班586名学生开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财务、外贸、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讲座。2008年10月学校邀请海洲大饭店葛慧君经理为我校综高066、高职预科076班学生作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讲座;11月邀请了海宁中正会计事务所等9个联盟成员单位来校为学生作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强化就业应聘技能。(3)畅通人才供需网络。作为联盟副理事单位之一的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其网站上专门设置链接,发布我校每年各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并及时提供与我校现有专业相关的用工信息;积极组织招聘单位来我校现场招聘,基本保证了每年两场海职高专场招聘会。如2008年11月27日下午举办了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单位专场招聘会;12月18日下午,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举办海职高2008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2次招聘会共有84家企业参加招聘,493名学生与就业单位达成了实习就业意向。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会,建立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供需网络,有效地畅通了双方的供求信息。
2.深入企业车间,强化师生技能生成。(1)教师走出校园,进行技能培训和实习指导。校企合作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行业组织的实践活动和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如岗位技能鉴定考评员)和工程系列职称(会计师等)。二是各专业教师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接受“继续教育”,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近年来,共有25名专业教师分别赴宝龙汽修、泽宇汽车、万方经编接受企业培训。三是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下工地、到现场捕捉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充分利用校外基地,营造课堂教学所欠缺的生产建设氛围,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地参观和顶岗实习。在校企合作联盟的推动下,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工场、车间,并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经编专业学生多次参观万方经编等单位车间、设备。海宁市汽修协会在2007年上半年通过文件形式发至各汽修企业,要求各企业每年上报所需汽修毕业生实习人数,学校根据企业上报数,按所属乡镇就近安排实习学生。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与2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万方经编、泽宇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无偿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充分就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3.明确人才定位,提升课改质量。(1)以市场需求为牵引,调整专业布局和培养方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确定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在制定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前,学校组织进行市场调查,与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座谈,向企业印发人才需求预测表,企业将所需人才的业务能力、思想素质等信息向学校反馈,并就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并进行论证,交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以此作为学校制订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如2006年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中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市场相对减少。学校通过自愿方式,将原专业部分学生调整到电子电工、汽车营销、前台接待学习,和相关专业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复合,使之适应企业的要求;2008年,根据行业需求和海宁发展的现实形势,我校增设了现代物流、会展管理与服务两个专业。
在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的同时,学校组织联盟单位召开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结合目前企业和市场实际需求,分别审定各专业教学计划及重点专业建设的内容。根据企业要求,强调以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技能培养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汽修专业为例,学校在调研海宁市汽修协会、泽宇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浩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宝龙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中海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的需求,制定了汽修专业的实施性课程计划。(2)以实用够用为标准,优化课程及校本教材。课程设置上,学校努力突出实用性,在改革高二、高三就业班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课时和内容的同时,相应开设了书法、应用文写作、口才、实用英语、礼仪、职业生涯设计、个人投资理财等课程,着力培养“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六种职业素养。同时在专业性课程设置上,强化专业技能课,弱化专业基础理论课,重组以核心能力为框架的横向技能模块体系。如汽修专业,学校概括了五种核心技能——日常维护、检测、拆装、钣金、油喷,学生只要掌握其中一种,就可以在汽修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解决中职学校教材理论重心偏高,又缺乏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的问题,通过企业调研,根据企业需求,精心选择适用的教材,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写校本教材,或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校本教材。(3)以精确对接为目标,优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学校在遵循职业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到总教学时间的40%以上,并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切实加强技能课教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经历三次实训、实习。认识实习,参观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感性认识;校内实训,进行操作技能、运行仿真实训,结合所学课程进行仿真实践,用实训、实践来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完善理论体系;毕业实习,到合作企业下车间顶岗实习,重在综合能力的运用,对几年来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检验与考核,在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前最后一次检验审视自己。经编专业学生都要到万方经编、长汇针织进行为期4周的教学实习,花卉专业学生都要到海宁园林管理处苗圃实习。
在校企合作的推动下,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到企业一线定岗培训,并利用指导学生实习的机会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拥有特级教师2名,高级技师1人,技师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2%。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积极改革课程的设置,提升了技能型课程的地位。校企合作联盟的成立以及人才供需网络的形成,不仅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习结束后,表现好的学生能够直接就业。以汽修专业为例,据统计,目前海宁泽宇别克、浩通现代4S店的维修人员80%为我校毕业学生。此外,学校还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这使每年输送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用工需求,避免了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错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近两年,我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在校企合作联盟的推动下,学校为每个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企业专家莅临指导。在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专业负责教师和专家一起制定每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如汽车修理专业,学校提炼了五种核心技能——日常维护、检测、拆装、钣金、油喷,并以此为目标制定了实施性教学计划。该计划以项目教学为模式,设立汽车机械常识、汽车使用与维护、汽车电子电工基础、汽车维修技能、汽车集成、汽车诊断与性能检测、汽车空调原理与维修、钣金工艺与设备、柴油机维修技术与设备和汽车专业英语等十个模块,此计划充分体现了技能的重要性,完全符合现代汽修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设置了合理的专业布局,每个专业又制定了合理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这些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更加符合目前的市场需求,教学设置更凸显各个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了学校主干专业、新增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都能紧跟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贴近了企业、贴近了市场。
根据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而建立的多元化实训模式,相比传统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期间约1/2的时间用于实践性活动,包括学校工场实训、企业参观、定岗实习等。这些实习、实训,多数在“真枪实弹”的生产现场由企业师傅参与指导进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了“学”与“用”的转换,大大缩短了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需要,积极开发各类校本教材,其中包括文化课类校本教材和专业课类校本教材。文化课的校本教材主要围绕 “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六种职业素养展开,开发了《口才与求职》、《实用英语》、《硬笔书法》、《实用礼仪》、《个人理财》等校本教材。专业课类的校本教材则围绕各专业的核心技能展开。如汽修专业围绕“日常维护、检测、拆装、钣金、油喷”五种核心技能,编写了《汽车使用与维护操作》、《汽车集成》、《汽车诊断与性能检测》、《汽车扳金工艺》、《汽车油喷装潢》等5套校本教材。
在校企合作联盟的推动下,为了更好得发展学生技能,学校积极建设实训工场。在汽修协会的支持下,学校建立了设备齐全的汽修实训中心。2007年,该工场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学校还依据海宁的传统文化和特色经济特点,创办四个工美专业的工作室(包括平面设计工作室、商品画工作室、灯彩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并为四个工作室专门配套建设了一个产品展览室,并实施定期把作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的举措,极大地拉近了学校教学与市场的距离。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在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开发、实训工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这些成就也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近两年,学校取得了各类荣誉30余次。在2006年汽修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的基础上,2007年,汽修工场被评为浙江省实训基地。2009年4月,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职学校3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