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面向NGN,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基于网络演进的网络融合方案,即网络向全IP方向演进,这种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固网和移动网都基于相同的分组交换网络实现话音、数据以及多媒体业务,这种方案属于长远的网络融合方案,是网络的发展趋势;另一种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对现有固定网络进行改造,增加移动性管理功能,从而实现用户在固网和移动网络之间的业务漫游,这是一种中近期的网络融合方案。
在目前的网络情况下,移动用户漫游后,如果拜访地没有移动终端可以接入的无线网络,那么移动用户将无法使用它在归属地的业务,不论是基本通话还是增值业务。这里所提的网络融合方案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下面将从网络结构、网络功能要求以及终端要求几个方面介绍网络融合方案。
1.1 首先是网络结构方面,在现有固定网络的核心网上增加固网移动性平面FMP以支持IMT-2000的移动性功能,现有固定网络作为固定接入网完成接入功能,FAN和FMP一起合称为增强型固定网络(EFN)。这其中有两种终端移动性,一种是不连续的终端移动性,固定网络中用户在不同地区的移动性和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之间的移动性属于这一种,其中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移动性是这种网络融合方案的主要特征。这种移动性在更换终端时业务会中断。另一种是连续的终端移动性,这种移动性是移动网络特有的,2G和3G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它可以实现用户跨区域时的业务连续性,两种移动性的主要区别是不连续的终端移动性没有切换操作。
1.2 其次是网络功能方面,固定网络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支持移动性方面,当用户在IMT-2000移动网络和增强型固定网络之间漫游时,用户可以获得和在归属网络一样的业务,具有相同的业务体验,这就是虚拟归属环境VHE的概念。为了支持用户在不同环境中的移动性,网络的控制层面还需要具有如下功能。
用户识别和鉴权功能。用户识别必须是唯一的,而且具有接入技术的无关性。这样才能保证用户识别模块UIM可以在不同终端上跨网使用。目前移动网络用户识别使用IMSI,采用E.212编号方式,网络融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这种用户识别方式,这样既可以实现增强型固网和IMT-2000网络之间的漫游,又能保证与2G网络以及IMT-2000网络的兼容性。在鉴权机制方面,现有移动网络的机制可以充分保证用户信息的保密,避免无权用户使用网络,网络融合也应达到相同的目标。
接入控制和授权功能。接入控制和授权功能是指当用户接入网络时,网络可以根据用户签约信息授权用户接入和使用网络,并能够根据网络资源的情况对用户的QoS进行控制和保证。
位置管理功能。位置管理功能和用户的移动性密切相关,网络应能管理用户的位置信息,包括网络接入点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网络接入点信息将用于呼叫路由查询,实现正确的来话和去话路由。地理位置信息用于与位置相关的业务,例如用户可以查询最近的餐馆或电影院。
IP地址的分配和管理功能。在不同情况下,用户可以拥有固定的IP地址或动态分配的IP地址,这时需要网络具有相应的机制进行IP地址的分配和管理,以利于IP地址的合理使用。
用户环境管理功能。网络应可以决定用户的环境并使业务适应用户当前的环境,从而保证用户业务体验的连续性。
用户信息管理功能。网络应具有用户信息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签约信息和网络数据,这些数据是用户的基本信息,网络应支持对这些信息的存储和更新。
接入用户数据功能。为了使业务能够定制,用户数据应可以接受与业务相关的网络设备的查询,这种查询要具有权限限制,只有具有一定权限才能查询和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以保证用户数据的保密性。
1.3 终端方面,目前的固定终端不能实现移动用户接入,需要采用新的终端,即增强型固定终端FTE,这种终端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个特征是类似目前移动终端的机卡分离,这种终端的用户识别和终端识别是分开的,且用户识别具有接入无关性。也就是说,UIM卡可以和终端分离并可以在增强型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使用。另一个特征就是增强型固定终端可以和FMP进行信令的互操作,实现登记、鉴权以及呼叫的控制过程。
由于增强型固定终端直接实现用户的业务,与用户的业务体验密切相关,因此增强型终端要具有很好的用户界面,包括如下方面:对于用户刚刚登记的网络具有记忆和码识别功能;可以指示用户是否正以漫游者的身份登陆网络;具有易于操作的菜单界面,便于用户使用各种业务;当多个用户使用相同的终端登陆网络时,终端应能够为每个用户保存相关的信息;可以提供业务查询功能,这些业务可以是UIM卡具有的,也可以是网络侧规定的;在需要时,可以把登记或鉴权的密码传给网络。
IP接入系统分为核心层、传输层和接入层三个部分,下面分别描述:
2.1.1 核心层:在各个地市的移动核心机房安装IP接入系统,该系统可采用标准的SIP协议接入企业的网管或者IPPBX,并采用两种方式连接移动核心网络:一种是SS7/PRI等信令的E1或STM-1接口与移动网的交换机(前置交换机),一种是通过IP接入系统注册到IMS网络上实现与核心网的互通。
2.1.2 传输层:从企业中心机房到核心层之间采用IP专线连接。一般来说,按照企业用户的出局电话并发数,每个通话采用双向80Kbit/s左右的带宽,一般来说,2Mbit/s的带宽可同时供20路以上的用户同时拨打外线电话。
2.1.3 接入层:采用网关或者IPPBX设备,这些设备具备下联IP接口连接企业局域网,具备模拟接口连接电话机。如果接入层采用IPPBX,还可用软电话、IP话机、网关等注册上去。
2.1.4 未来演进:IP接入系统可无缝地与IMS系统接口,从未来演进角度讲,它可以作为IMS系统的一个接入系统来看待。
与现有的移动公司、铁通公司网络无缝连接:将IP接入系统核心模块的E1接口连接移动网络的前置机或者铁通网络的PSTN,可方便地分配号码,根据用户需求选择不同的号码段,可按需将话务分流到两个网络中去。
部署速度快、节省传输资源:无须调用SDH等传输网络,建设速度周期都将加快许多,无须在用户节点调试SS7、PRI等信令,采用IP注册的方式使投资。从统计规律来说,调用SDH、调试中继信令一般要2-3天时间,而采用IP接入系统连接IPPBX,在一个工作日足可以完成。
管理便捷:可方便地实现远程管理,并可对用户的语音流量进行任意方式的调度。
可扩展:系统的注册容量可从500到无限,对用户的出局并发量也可进行无限扩容。
可计费:可根据用户情况对每个分机进行计费,也可将部分计费管理权限交给企业自主管理。
可与IP增值服务方便地融合:采用IP接入方式的终端(如网关或者IPPBX)可以方便地与IP网络融合,快速提供与CRM、ERP、OA等系统的接驳,实现CTI、呼叫中心等增值服务。也可与移动网结合,实现VPMN。
有利于中国移动与其他老牌固网运营商的竞争:部署速度、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成本,中国移动都将大大降低,而采用IP接入系统,企业端采用IPPBX或者网关,可以巧妙地切入已经拥有PBX的企业,并实现话务的逐步分流和部署增值服务,从用户使用习惯角度入手,实现用户逐步转网。参考《企业IP语音接入的多种实现。
未来的固网移动网融合(FMC)一定不是简单的资费套餐的融合,而是更深层次的技术融合,在这个领域,中国的三家全业务运营商都在摸索阶段,但是其前景广阔,已经受到全球主流运营商的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移动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规划出一种可扩展、可演进的固网建设模式。
[1]关占旭.田辉 基于个域网的固定移动融合[J].现代电信科技2009.
[2]EPON与WiMAX融合宽带接入方案的分析比较[J].光通信技术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