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新闻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在接受新闻信息时,性别的差异会对受众的收受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会直接阻碍到女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受众数量的最大化,也考虑到“性别平等”的这一社会目标,我们通过理性地分析试图寻找到在传播新闻时尽量避免女性受众接受信息时的阻力。新闻受众心理是指因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传受双方心理互动、受众态度、受众心理需要等多层次的内容。受众态度对受众的心理需要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受众态度的分析来揭示两性对新闻报道需要的差别。
受众的态度是受众行为的心理定向和动力准备,是传者意图向受众行为转化的中介。由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三部分组成。两性在这三点上需要的差异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定的内容指向。
我们重点对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心境”是一种人们具有的比较典型的情绪状态,会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一般地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心境,心境产生后持续时间也更长,对整个行为表现的影响也更大。这种情感体验是由先前情绪的后遗作用造成的,具有弥散性的特点。一旦处于某种心境之中,就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即所谓“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因此,两性在接受新闻报道信息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由于女性心理感受性较高,因而不仅个人的重大事件,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也都会引起她们的某种心境。男性虽然也时常会产生某种心境,但相对地讲,良好的心境比不良的心境更容易产生。女性情感的体验受观点和想法的影响更大,受认知程度的支配更甚。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笃信自己的处世准则,或者一旦接受社会的某种生活规范,就时常会通过情感的表露体现出来。因而,两性在面临同一批发布的信息时,女性更喜欢接触一些关于情感、世态冷暖方面的新闻报道;男性的情感则相对更容易指向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事物。同时,男性控制心境的能力也要优于女性,尤其是不良的心境,更容易在意志努力下,受其主观意识的调节和支配,从而较快地消除。因此,在接受灾难报道、战争新闻这一类的信息时,通过两性对该信息的转述可以看出,女性较之男性会忽视事件本身,更容易注意到人们痛苦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会不断地在女性的自我传播中持续。当再有类似的现象出现时,这种痛苦的感受很容易在女性原有的记忆中得到强化。相对而言,男性的情绪则较容易平稳。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事件所带来的情感信息的力量,在男性的自我传播中已经变得微乎其微。容易唤起他们记忆的,则是事实本身。当然这是相对的,而且是在“更容易”的角度上说的,并不意味着每个男女个体都必定具有这种倾向。
新闻报道会给两性受众在情绪、情感上带来如此大的差异,因此,新闻报道在选择报道信息的时候,首先要秉承求真务实的原则,这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另外,还要在报道内容如何吸受众方面下功夫,只图商业利益而发布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并不是促进媒体发展的长久之计。
新闻报道不但提供给人们信息,更会指导人们的行为,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面对新闻报道所提供的心理暗示,两性在行为意向上会有所差别。“行为意向”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常可以理解为行为意向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是人们在行动之前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是行为产生的心理背景。它通常是个体情境、社会情境在个体心理中的投射与沉淀。
多数研究显示,在同等暗示条件下男性比女性更坚持自己的观点。凯思林·亚当斯(Kathylin Qdams)和奥德丽·兰德斯(Audrey Landers)曾做过一实验,他们给6 对大学生20 对图画,让他们回答每对画中哪一幅更有吸引力。其实这些画事先已经过众人评价是具有同等吸引力的。每对大学生中合一人已事先与研究者有默契,按他的授意评画。被试开始的任务是与下他们认为20 对图画每一对中的哪一张更具吸引力,被试作出判断后,研究者告诉他们,要两人对每对画中哪张更具吸引力取得一致的判断。实验合作人随后发表他们与被试相反的意见,如果被试坚持自己的立场,合作人要提出异议。过程持续到最多提出20个异议为止。被试顶住异议的数量便是他们支配行为的尺度。结果表明,男性平均约顶住9个异议,女性平均只顶住约6个,男性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动摇的人数高于女性三分之一左右(葛鲁嘉、刘翔平,1987)。由此可见,女性较之男性更易从众。具体而言,从众现象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一种带有随机性、适应性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多数人认为,妇女比男子更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即妇女更易于被说服,更易于受暗示,也更容易出现从众现象,正如亚当斯和兰德斯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心理学家艾丽斯·伊格利(Alice Eagly)和琳达·卡利(Linda Carli)查阅了有关从众现象的研究,断定易受影响程度确有性别差异,相比之下,男子较不易受影响。在团体的压力下,女性显示更多的从众反应,但这也可能仅仅反映出女性试图保持与集体协调一致的倾向,所以她们可以断定女性比男性易受影响并略为更易从众(海德,1987)。然而,在知觉方面,女性要比男性敏感,知觉速度也比男性快,反应速度则比男性要更快一些。当面对同一负面新闻报道内容时,女性可能会比男性更早地“预见”事件发展的恶劣性。
正是因为两性在受众心理上存在着这些差异,所以,新闻报道在追求客观准确的同时,更要富于人情。首先,对于灾难报道要充满人文关怀。重大的新闻事件已经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因而,在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选取上,应该照顾到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感受。不要为“短视”的商业利益而大肆渲染事件的刺激性。这种“一时之快”,会给受众特别是女性受众带来精神上的伤害;其次,对于政治报道要“软化”。政治新闻的内容是非常理性的,但要考虑到接受人群的多元性,它的报道形式可以是灵活变通的。就两性受众而言,在书面语的运用上,女性不喜欢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子,而比较喜欢把它们拆成结构简单的短句子,从而使语句更加容易把握。可见,短小、容易快速阅读的政治报道,更容易吸引女性受众;最后,关系到情感的报道要客观准确。一般而言,大众会把媒体提供给他们的拟态环境,看作是客观世界。女性受众又很容易受外界情绪的影响,她们会把拟态环境作为自己现实生活的指导。如果所提供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相差甚远,甚至提供错误虚假的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其后果可想而知。这些是吸引女性受众的一些新闻报道上的细节,然而,也恰恰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容易忽视的。
[1]李广增.《新闻心理学概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 页.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 页.
[3]钱铭怡等.《女性心理学与性别差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0 页.
[4]傅安球.《青年性别差异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9 页.
[5]傅安球.《男女心理差异与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5 页.
[5]栾轶玫.《试论喉舌意识与新闻态度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