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术语标准化掠影

2010-12-31 21:47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5期
关键词:维斯特术语委员会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德国术语标准化掠影

朱建华 李 佳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术语进行标准化的需求也越发强烈,术语标准化的问题被各国提上日程。文章旨在简要介绍德国术语标准化的发展状况,希望德国这样一个先行者能对中国术语学建设有所启发。

术语,术语标准化

一 术语标准化的概念

术语(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学科领域中的专业人士用来交流和沟通的手段[1]。术语是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或者说,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它是我们人类传播知识、技能,进行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等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科学发展和交流的载体,是人类进步历程中知识语言的结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术语工作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全社会知识积累和科学进步的程度。

标准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局限于语言,还包括各个领域的标准化。标准从广义上讲就是一种用来规范的原则,而标准化就是使之规范的过程。

术语标准化或者称为专业语言标准化是为了实现专业领域中最优化最经济的交流而将概念统一命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术语的标准化其实就是这个“正名”的过程。“术语标准化”这个词最早是由现代术语学创始人欧根·维斯特(EugenWüster)提出的。专业人士今天不说语言标准化而是用“术语标准化”这个词是因为欧根·维斯特认为“语言标准化”的提法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种标准化是对自然语言的任意侵犯、重组,以创造一种人为计划的标准化语言和语言规则。这样一种标准化,是与自然语言的本质完全背离的。

二 在德国实行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

在德国实行术语标准化有其必要性。表现在:

(一)科技的发展

术语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然而最近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是它的发展速度从未像 20世纪 30年代以来那么迅猛。德国工业较英美等传统强国起步晚,但在短时期内经历了一次从无到强的工业跃进。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是带来术语飞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我们发明和制造了大量的新产品和工艺,在对新科学领域的探索路上不断前行,器官移植、转基因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词成为每天报纸杂志网络上的热门词汇。大批新概念也随之产生,它们一旦出现在一种语言中就迅速繁衍并被译介到其他语言中,产生大批新术语。再加上目前各个学科已经不再是关起门来研究自己的东西,而是非常重视跨学科的研究。正如加拿大学者隆多(G.Rondeau)所言,“术语的单一性是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交流的基本条件”[2],它必然要求推行标准化以克服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的多义性,使得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可以在一起无障碍地讨论这些跨学科问题。

(二)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术等频繁的交流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进程和趋势,全球化对术语标准化的发展从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全球化氛围下,一个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全球性管理体系正在形成和加强。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等在数量上迅猛增长,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此外,冷战结束后,联合国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并不断谋求加入联合国。这些组织的首要目的是确立国与国之间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一旦确定就要诉诸各国文字,以文件的方式确定下来,那么就需要使用标准化的语言。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市场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公司经营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员流动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作为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国,德国经济的冷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的强弱,所以德国人对于使用国际统一标准来开拓国外市场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表现出了特殊的热情。这不仅要求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化,也要求概念和术语的标准化。

(三)术语本身的特点

术语的两个基本功能:认知功能和信息交流功能[4]。认知功能是指术语表示和指称科技概念,要求术语必须准确。信息交流功能是指术语的词汇将概念具体化,是传递知识和交流信息的手段,术语的这一功能要求它必须标准化。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科技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对整个科技语言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而术语又是科技语言词汇的主要部分,也是信息性最强的部分。由于术语学的现状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资料中叫法不同,而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不同概念的情况也存在,如德语中Microwelle这个词即表示微波又可表示微波炉。这些现象破坏了术语与概念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对概念的理解发生困难,使文件和图书杂乱无章,有时会发生交流上的障碍。因此必须推行标准化以克服这些弊端。

三 德国术语标准化的任务

术语标准化德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欧根·维斯特认为术语标准化有两大任务:第一,个别命名,术语的标准化。第二,术语基本原则的标准化。这两个任务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国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通用的[5]。与之不谋而合的是苏联学者也曾论述道,术语标准化是保证科技术语准确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语标准化方面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术语标准化本身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术语体系。为此要解决的问题有二:第一,在标准化领域内实现术语的单义性。这是发展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以及组织基础所必需的。第二,创制为各类标准所共用,能保证叙述的准确性和专家们理解的一致性的统一的术语[4]。

第一个任务根据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进行了上百年,而第二个任务在近几十年才渐渐受到关注。人们认识到仅仅从现存的专业术语中去除同义词、近义词,将命名统一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着力于建造一套术语系统。

四 德国标准化的执行机构

各国进行标准化的机构组成方式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即:对标准化感兴趣的一些重量级人士——团体或个人——加入国家的“标准化联合会”。“标准化联合会”以所谓的“主要委员会”为代表,并向下属的“工作委员会”委派具体工作,最后制定标准。

一战以前德国技术领域的各行各业(如电子技术行业)就已经开始在行业内部制定标准,制定者是专业联合会或它们旗下的特别委员会。当建立普遍的工业标准以后,这些个别、分散的标准制定者通常被纳入其中成为其下属的工作委员会或监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联合会。但也有例外,联合会制定的标准有的是先于国家标准而产生,有的还没有被总委员会吸收,例如德国的电工联合会VDE,它制定的规则就不完全属于D I N标准。

德国执行标准化的机构主要有 D I N、DNA、VDE、VD I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D I N

D I N是普通标准的标志,最初为德国工业标准(Deutsche Industrie-Nor m;D I-Nor m)之略称。1975年德国标准委员会(DNA)改名为德国标准化学会(D I N)后,D I N遂成“Deutsches Institur Normung”之缩写,同时仍作为德国标准(Deutsche Nor men)的代号,现在人们习惯用“这就是标准”来解释它 (Das istNor m)[6]。

D I N是德国最大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机构,成立于 1917年,总部设在首都柏林。1917年 5月 18日,德国工程师协会 (VD I)在柏林皇家制造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通用机械制造标准委员会,其任务是制定VD I规则。同年 7月,标准委员会建议将各工业协会制定的标准与德国工程师协会标准合并,通称为德国工业标准(D I N)。鉴于其标准化活动早已超越了工业领域,该委员会遂于 1926年 11月 6日改名为德国标准化委员会 (DNA)。1975年 5月 21日德国标准委员会改为现称,大约有 6000个工业公司和组织为其会员。目前设有 123个标准委员会和 3655个工作委员会。D I N于 1951年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由 D I N/VDE联合组成的德国电工委员会(DKE)代表德国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D I N还是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和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的积极参加国,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 I N的宗旨是:通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协作,为了公众的利益,制定和发布德国标准及其他标准化工作成果并促进其应用,以有助于经济、技术、科学、管理和公共事务方面的合理化、质量保证、安全和相互理解[7]。

除D I N外,德国还有近 140个其他组织涉及标准的研订,但 D I N是唯一的国家权威标准制订机构,该机构在地区或国际领域代表关于产品标准问题的德国权益。德国法律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参与标准制订,也未要求企业必须采纳D I N制订的产品标准,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德国的法律法规常常引用D I N标准,在德国法庭上享有特殊的认同地位,这种特殊的法庭认同使得D I N标准享有事实上的法律约束力。

1918年 3月,德国工业标准委员会制定发布了第一个德国工业标准 (D I-Nor ml锥形销)。目前D I N制定的标准几乎涉及建筑工程、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家政等各个领域。截至 1998年底,共制定发布了 2.5万个标准,每年大约制定 1500个标准。其中 80%以上已为欧洲各国所采用。近二十年来,D I N所颁布的绝大多数新标准原本都是欧盟或国际标准,它们在欧共体国家中广泛被采用。

2.DNA

DNA是德国标准化委员会,它公布的标准分为普通标准和专业标准。专管普通标准的机构叫做“工作委员会”,而专管专业标准的机构叫“专业标准委员会”。专业标准委员会的执行者往往是某一个专业联合会,比如“德国电工联合会”(VDE)。由DNA的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从 1920年起在公布之前必须经过标准审查部的审查。审查部和工作委员会不同,它不是按专业划分,而是监督整个文献的整体性,包括从语言的角度。

3.VDE

VDE即德国电工技术、电子学和信息技术联合会,在中国通常也译作德国电工联合会,是专业标准的标志。它和D I N是德国两个主要的产品认证机构,分别从事电工、电子产品符合D I N标志的认证。这两个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联合组成德国电工委员会(DKE),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4.VD I

VD I即“德国工程师协会”是德国第一个由工程师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于 1856年建立。其实早在 1846年,统一刹车等技术术语的工作已经开始,只是没有统一机构的领导和组织。VD I成立以后在一战前就开始进行关于统一名称、概念和编纂辞书方面的工作。

五 德国术语标准化方面已经开展的工作

早在几百年前德国就有了小范围的科技产品及其名称的标准化及其监管机构,比如对计量单位的统一和规范,以及专门监督度量仪器标准化生产的政府机构。广泛的标准化是在一战前后产生的,称为工业标准化,但后来“工业标准化”这个名称显然局限性过强,于是德国于 1926年划去了“工业”这两个字[6]。

其实在技术标准化的早期就有一些统一的名称和概念被确定下来,也就是说技术语言标准化这一任务多多少少被人们有意识地执行着。德国机构性的标准化开始于 1917年 5月 18日。这一天德国建立了“通用机械制造标准委员会”(Normalienausschuβfür den allgemeinen Maschinenbau),它代表当时隶属陆军以及海军当局主管技术的行政机关、私有经济联合会、标准化委员会的专利权,属于德国工程协会 (VD I)。该委员会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渐成为德国工业标准化委员会,也就是今天的“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NA),负责执行全国性的标准化。它包括 121个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和独立的工作委员会,以及 2000个下属委员会和工作集体。这些机构在各个专业领域制定 D I N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并促进这些标准的实施,其中有一个委员会就专门从事“术语”工作,成立于 1953年。可以看出,几十年前的术语系统的标准化工作还不像今天这样有序,但是将术语列为标准化工作议事日程的愿望从一开始就产生了。DNA成立后不久,又成立了“命名委员会”,以创造统一、精确的标准化术语。

在德国标准委员会诞生的同年,德国第一位标准化理论家波斯特曼 (Porstmann)发表了他的“标准学”。此书只涉及能源标准,但是他还有一些关于语言和书写的补充著作。德国标准化委员会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对概念和命名的修订,“语言和书写作为最重要的人类意志的表达手段,越清楚明了即标准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更好地执行其社会职能,也就越能完整实现双方交流的目的”[6]。此后德国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渐渐开始有序的术语标准化,这些被标准化的术语有一些是因为负责标准化的委员会在对某行业的规则进行标准化时被涉及,有一些是专门针对术语进行标准化的产物。比如电信业,1924年“德国电子技术工业中心联合会”组成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根据已经标准化了的1923年英国无线电词典的模式,对德语中的无线电词汇进行标准化。该委员会仿照英国制定了系统的术语目录,然后 VDE从无线电工业联合会中接过了出版任务。

除了上述委员会的工作以外,德国还有很多来自个人的德语标准化建议,赫尔佐克 (Herzog)、霍佩(Hoppe)、黑贝尔 (Heber)、埃德勒 (Edler)等人都编纂过一些电子技术方面的字典,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用处终究不是很大,没有普及。比如,黑贝尔 1928年出版的《Handlexikon der Elektrizität und der Elektrotechnik》涵盖面相当广泛,可是却没有一些最基本的词汇,如场的概念,而埃德勒 1924年出版的《Elektrotechnische Fachausdrücke sowie allgemeine technische Bezeichnungen》中甚至连电压这个词都没有[6]。

在德国术语标准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石的先锋人物是奥地利学者欧根·维斯特。他的专业本来是电子技术并在德国获得了“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他对语言标准化的基本构想最早在其博士论文《国际技术语言特别是电子技术语言标准化——国家语言标准化及其普及》中就已经初具雏形,而这本论文在出版后立即被译成俄文发表,并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维斯特也因此获得国际声誉。1936年世界标准化组织 ISA(即今天的 ISO)吸取维斯特的意见成立了第 37委员会 (1951年后更名为 ISO/TC 37)专门负责专业术语标准化,其工作在二战前主要在维斯特的支持下由DNA领导进行。在亲自参与语言标准化工作的实践中和最初构想的基础上,维斯特创立了普通术语学,并于 1972年作为维也纳大学名誉教授在这里讲授这门课程。他的理论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被接受,在世界上也广泛传播,对德国及世界的标准化进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到 1931年为止,维斯特已经在全球 29个语言区发现科技术语标准化的苗头。在维斯特领导下编写并于1955年发表的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术语规范目录中包括了 36个国家的近 1500条规范,其中23个已经发表的是关于术语标准化的。

六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升温,在激烈的竞争中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产品技术研发和国家建设,而术语的标准化在这方面又是一个先行者。在这种形势下,德国术语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德国有近 140个组织涉及标准的研订,但D I N是唯一的国家权威标准制订机构,而且各个组织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好,标准化体系也井然有序,不存在相互矛盾的标准,再如德国标准化建设实行透明的标准制订程序,而且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收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左右,并且与国际标准化紧密接轨等。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上的探索与创新,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汉语特点的术语标准化的原则及方法,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并积极投身于国际标准的研发制订,这对于促进中国的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1]Fluck,Hans-R.Fachdeutsch.In Naturwissenschaft und Technik[M].Heidelberg:Julius GroosVerlag,1985:14.

[2]Rondeau G.术语学概论 [M].刘钢,刘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

[3][EB/OL]http://www.xslx.com/ht m/gjzl/gjzs/2006-09 -09-20341.htm.

[4]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1.

[5]Fluck,Hans-R.Fachsprachen,Einführung und Bibliographie[M].München:Francke Verlag.1980:112.

[6]Wüster E.Internationale Sprachnormung in der Technik. Besonders in der Elektrotechinik[M].H.Bouvier u.co. Bonn:Verlag,1970:132-133,145,149.

[7][EB/OL]http://www.din.de/.

Glance at the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in Germany

ZHU Jianhua L IJia

W ith the deve lopm ent of the g loba liza tion,p eop le have m ore and m ore des ire on the s tanda rd iza tion of te rm inology.In this a rtic le,we b riefly introduce the deve lopm ent of the te rm inology s tanda rd iza tion in G e rm any,and hop e we Chinese can lea rn som e thing from them.

Ge rm any,te rm inology s tanda rd iza tion

N04;H083

A

1673-8578(2010)05-0019-05

2010-02-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德语专用语研究”项目成果(06JA740035)

朱建华(1956—),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通信方式:zhujianhua123@citiz.net。

猜你喜欢
维斯特术语委员会
摄影 【瑞典】安德烈亚斯·哈格维斯特
跟踪导练(五)(2)
编辑委员会
权利的游戏
维斯特洛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