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作为元素名一开始就读作 gui而不读作 xi

2010-12-31 21:26吴国庆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文名日文谐音

吴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 100875)

硅作为元素名一开始就读作 gui而不读作 xi

吴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 100875)

之前有文章论证了元素硅始造出后读作 xi。经调研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推定硅作为元素的中文名一开始就读作 gui,而不读作 xi。

硅,珪,矽,silicon,读音

近年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元素 silicon中文名的硅字一开始造出来时是读作 xi的,是从畦字演变来的,因为造出这个字的人坚持用石字偏旁造固态非金属元素名而同时取英文 silicon的第一个音节的谐音的原则,而畦字当年读作 xi,看到硅字会想到畦字,联系到土壤,多少跟 silicon的拉丁源本义燧石,即 silicon是燧石中的元素相合。

有没有什么根据将硅读作 xi是将硅用作元素中文名时的原委呢?

《硅字的来历和变迁》[1]一文作者邵靖宇先生说硅一开始读作 xi,以什么为根据呢?他说:“读作xi的硅字当时实际上只存在了两三年……当年把硅念作 gui其实是念了别字。当年社会上多数人看见了也许就想当然地念成了 gui。”

那么,邵先生是怎么知道硅作为元素 silicon的中文名一开始读作 xi呢?他说:“我从……我的老师章尧谟先生那里知道了矽早年有个字是硅,也读xi的音,后来因被人们误读作 gui而改为矽字的经过。”简而言之,邵先生知道硅被用作元素名,一开始读作 xi,是从章尧谟老先生那里听说的。而且,这段轶闻已不可考了,因为章先生如果尚健在,已是一百一十几岁了。

邵先生的这篇文章一发表,引起很大反响,尤其在互联网上,可见到许多网站转载了此文,还有许多评论,有许多人大发感叹。笔者正如《硅去来矽》[2]的作者龚益先生所言,“引发了更加进一步探究史实”的兴趣,初步探究了一下,硅作为元素名一开始是否读作 xi,遂有此文。首先,邵文说,“中国古代没有硅字。……汉字中的‘硅’是民国早年创造的新字。”此说已被《中国科技术语》的两位读者黄河清和侯迁分别纠正了[3]。邵靖宇先生对这两位读者的来信回复道[3]:“实际上‘硅’字早就有了,不过不念 gui而念作 huo,是个很偏的字,偶尔用于人名,没有作为 Si这一元素的意思。当时 Si中文名读音为 xi,那是当年中国化学会作出的规定,而后又被改读为 gui,则是解放后 1953年的事。1938年我在江津章尧谟先生瓷厂办公室看见《硅酸盐工业》的书而见到“硅”字,那是我亲眼所见,表明“硅”字在那之前曾用于表示元素 Si。”

邵先生说的硅不读 gui而读 huo,见于康熙字典午集下石部,硅,【廣韻】虎伯切,音剨。硅,破也。【正字通】砉字之譌[4]。如今的网络上都可以查到康熙字典的复印本,明白无误。这个硅字只是一个同形字而已,无论读音还是词义跟作为元素名的硅字毫无关系。然而,邵先生说,硅字是 1932年由中国化学会的前辈们创造的。确是如此吗?

首先,笔者认为,中文元素名硅出自日文,而不是如邵先生所说的:“当年(本文笔者注:邵先生指的是 1932年)的学者考虑到硅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土壤基本上就是混杂的硅酸盐。他们想到的是菜畦(当时读作 xi)的畦字。畦是土壤,正好是硅酸盐类组成的。因此让硅读畦的音可以联想到土壤,兼有谐音和会意。”

1900年,日本化学会①组织有关专家为统一日文化学术语,编定了《化学语汇》一书,书中定 Si的日译名为硅素。此书在 1906、1918、1928年分别增订 2、3、4版发行。然而,从第 2版后,Si的日译名被定为珪素。硅素与珪素两种日译名在当时的日文化学教科书中都有采纳。

根据化学史资料,在 19世纪,中国没有用硅为元素名,用的是徐寿创造的矽字,可见硅字作为元素名首先见于日文。至于见于 1900年日本化学会《化学语汇》中的这个硅字的字源,尚待考证。有两种可能:一是日本人创造的“国字”,即由汉字珪为依据创造的日文汉字,另一是引入的中国汉字。那么,日文中出现的硅字读音呢?从自 1906年日本人改“硅”为“珪”可见,日文中用作元素名的硅字应与“珪”字同音,即读作 gui。有文化的日本人更熟悉珪字,推想应是日本人改“硅”为“珪”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珪字的应用颇多。日本人熟悉的《三国志》里有诸葛亮之父诸葛珪,还有跟吕布、曹操打过交道的陈珪。北魏道武帝叫拓跋珪。中日近人也有以珪为名的。日本人有时用假名“ケイ”代替珪字,将该元素的日文名写为“ケイ素”,日文假名“ケイ”的发音十分接近汉语 gui。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公布的“当用汉字”表里已经没有珪这个汉字,用假名“ケイ素”代替“珪素”尤为风行了。在日本出版的许多字典里,都可查到日文里的这个汉字“珪”的来历和读音,在互联网上可查到许多,本文参考文献只列了几处[5-6]。

1905年史浩然翻译的日本池田清著《化学讲义》(文明书局)初版问世。可以查到该书 1912年第七版,其中 Si称为硅素,书中还提到大量硅的化合物,均用“硅”字。第七版的内容与初版无改动。该书出到第七版,可见该书是当时很流行的课本。

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图书馆里查到,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季烈由日文翻译的《近世化学教科书》,译 Si为矽,反映了徐寿造的这个矽字当时仍被用着。而 191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钟衡臧编写的《中华中学化学教科书》,就已经改为硅素了。这正与 1918年前日文用硅不用珪相合。

从《清末民初化学教科书中元素译名的演变——元素译名的确立之研究 (一)》[7]一文中可见到有关硅矽之争的一些历史记载。若以政府部门或学术团体的文件以及公开发行并使用的教科书为准,则可以肯定的是:

考察了 1901—1932年 32本教科书,发现1901—1920年间的教科书,Si的中文名多取矽, 1920—1932年间则多取硅。后一时期的教科书取硅的依据应是 1915年教育部颁布的《无机化学命名草案》,草案中定 silicon的中文名为硅。

综上所述,硅作为元素中文名大大早于邵先生说的 1932年。相反,1932年中国化学会制订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不是肯定了硅字而恰恰是用矽字代替硅字。在从台湾学者刘广定的文章[8]里还可见到一张“硅—矽—硅”的演变年代表格,也给出了上述事实。

那么,中国取用作为元素中文名的硅,究竟一开始读作 xi还是读作 gui?好在有公开的历史文献为证,而不是如邵先生所言,找不到证据。

在 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硅”字条解说:“读如圭,即矽。”同书注“圭”音为“姑睽切齐韵”,即音 gui。这应该是硅作为中文元素名在一开始就读作 gui的直接证据。

史学界都认定,郑贞文对中国化学名词命名有很大贡献[9]。1920年,郑贞文发表了《无机化学命名草案》[10]一文。从上引何涓文中可读到,郑贞文在此文中是用硅为元素 silicon的中文名的。郑贞文在 1918年就与人合作编撰了《综合英汉词典》。据查,1927年、1933年版的《综合英汉大辞典》都将silicon翻译为硅[11]。王晶提供了郑贞文与郑尊法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1925年初版至 1930年第27版的《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都用的是硅字。据文献介绍,1929年由郑贞文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是中国化学家自编的第一本高中化学教科书。王晶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图书馆里查到了此书。在这本教材里也是用的硅字。郑贞文是 1932年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的 45人之一,并在中国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被推举为《中国化学会会志》杂志的总经理[12]。从郑贞文的经历看,他是日本留学生,是学化学的, 1918年底归国即到商务印书馆任职,由此可肯定,郑先生不会改变日文硅或珪的读音,而他取硅的理由也有文献证实,是他继承而且发展并确定了徐寿制订的元素译名原则之一 ——常温下固态非金属用石的偏旁。

上引文里也有一段文字可以证明参与硅矽之争的当事人都认定硅读 gui而不读 xi:“任鸿隽认为 Si的译名应该为矽而非硅,因为矽‘音与原字符号之音相近也’。梁国常认为,……矽与锡同音,不可采纳。硅是日译汉名,通行已久,可沿用。吴承洛认为‘……矽之为 silicon,实不与锡字之音相混,若取日名硅,则音更离异,且矽之于中国,已经通行沿用’。”尽管这些当事人并不都赞成用硅为 silicon的中文名,却反而证明了硅读 gui不读 xi。诚如邵先生所言,这些老前辈如果活到今天都过百岁了,好在还可以查到他们留下的发表物,使谜团得以澄清。在上引的何涓文中给出了这些化学界老前辈们的争论的公开文字记载。据查,何涓引用的上述一些当事人的文字都存在。另外,宋心琦先生函告:“张子高先生说过,硅源自日文。”张子高也是中国化学界的老前辈,中国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先驱[13]。还可以查到张子高先生也留下了与本文有关的发表物[14-15]。

邵靖宇先生说得对,将硅“误读”作 gui为 silicon的中文名违背了用拉丁或英语第一个音节的谐音为元素译名的原则。但这不是硅作为元素名一开始读作 xi的旁证。如果翻开中学化学教科书,看一看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就可以发现,未用拉丁或英语第一个音节的谐音为读音的元素中文名是不少的。其中跟硅一样没有用拉丁或英语第一个音节的谐音的有:磷、溴、碳、硫、碘、砷,等等。如果细细品味,砷 (arsenic)和碘 (iodine)分别用了拉丁或英语第二、三个音节的谐音。用第二个音节的谐音的还有晚许久才定名的镅 (americium),境外有用“鋂”字的,正像我们没有把美国称为“阿国”一样。其实,用拉丁或英语的第二个音节的谐音创造元素中文名也是徐寿提出的,只不过硅的谐音已是silicon的第三个音节,可能正因为此,他当年没有把 silicon译为硅而译成矽了。然而,如果对比与硅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锆(zirconium),如果去掉“-ium”这个金属元素的拉丁后缀,则 zircon—silicon,锆—硅,更像一对姐妹了 (zircon,锆石,是锆的拉丁字源)。从这个对比,读者是否可看出硅的取用不仅仅是由于源自日文,故而读音为 gui,同时也能品出硅字有谐音的味儿?

另外还可认定,珪的原义对确定用硅为元素silicon的中文名起了很大的作用。珪同圭,查:圭,“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可见,硅的字源珪是跟 silica挂得上钩的——日文术语珪石的汉语术语为硅石,英语术语为 silica,是一大类化学组成为SiO2的矿物的总称。英文元素名 silicon源自拉丁silex、silicis,即被用作打火石的学名为燧石,是硅石中的一种。硅石中最美丽的是晶莹剔透的水晶,还有带各种杂质而导致五颜六色的玛瑙、蛋白石等。由此可见,20世纪初期乃至 20世纪 50年代的中国化学家确定用硅而不用矽,不是毫无道理,更不是白字先生们所为。附带可以提及,日文珪素在构建复合词时,有时会只留珪字去掉“素”字,如珪酸盐、珪石、珪孔雀石、珪化木、珪藻,等等。这些术语转化为中文仅将珪改为硅而已。时至今日,尽管名词审定组织已将矽肺、矽钢片等术语中的矽改为硅,2009年8月 12日教育部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也没有矽字,但有些人由于不习惯,还在用矽字,矽字仍经常出现在报纸杂志上。至于境内外的硅矽统一,鉴于硅和矽的取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难卜时日了,而且不是撰写本文的宗旨,不再赘述。

①日本化学会的前身是“化学会”,成立于1878年。次年,改名为“东京化学会”,1921年才改名为日本化学会。

[1]邵靖宇.硅字的来历和变迁 [J].中国科技术语,2008 (1):46-48.

[2]龚益,硅去来矽[J].中国科技术语,2008(5):62-64.

[3]关于硅和矽的来历的补充 [J].中国科技术语,2008 (4):64.

[4][EB/OL]http://tool.httpcn.com/Html/Zi/31/KOAZ MEXVRNMEXV ILUY.sh tml.

[5]日本百科全书[EB/OL].http://dic.nicovideo.jp/:ケイ素 (Silicon)とは、地殻中に酸素の次に存在する元素である。漢字では「珪素」だが、常用漢字外のためヵタヵナで表記される.

[6][EB/OL]https://a.yamagata-u.ac.jp/amenity/electrochem/species/:ケイ素是化学物质,是ケイ素の単体.漢字では珪素.

[7]何涓.清末民初化学教科书中元素译名的演变——元素译名的确立之研究 (一)[J].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 24(2):165-177.

[8]刘广定.中文化学名词的演变 (上)[J].科学月刊, 1985:190.

[9]钱益民.郑贞文与中文化学命名 [J].中国科技术语, 2002(3):40-43.

[10]郑贞文.无机化学命名草案[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1-12.

[11]综合英汉大辞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12]http://www.chemmuseum.com.cn/cangpin2.h tml中国化工博物馆《中国化学会会志》说明词.

[13]何其盛.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G].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化学卷.

[14]张子高,杨根.《亚泉杂志》和中国近代元素译名问题[J].化学通报,1965(1):55-59.

[15]张子高.何瞭然的《化学初阶》在元素译名上的历史意

义[J].清华大学学报,1962,9(6):41-47.

Chinese Chemical Element“硅”Should Be Pronounced as“gui”Instead of“xi”

WU Guoqing

Som e resea rche rs a rgued tha t the Chinese cha rac te r“硅”should be p ronounced as“xi”. The author resea rched lots of p ub lished p ap e rs,and conc luded tha t the chem ica l e lem ent s ilicon should be p ronounced as“gui”ins tead of“xi”a t the ve ry beg inning.

s ilicon,p ronunc ia tion

N04;O6

A

1673-8578(2010)04-0059-04

2010-05-05

吴国庆(1937—),男,浙江瑞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无机合成、无机材料、高等和中等化学教学等。通信方式:guoqing.wu@gmail.com。

猜你喜欢
中文名日文谐音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加媒点评政客中文名
谐音词的规则
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
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
绝妙的数字灯谜
日文花样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