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
(梅县高级中学,广东 梅县 514011)
就好像我们音乐学科的教育目标竟是想要把每位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而不是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而新课标提出以人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发展,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培养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现在的艺术学科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
应注意基本素质的培养。要防止学生学习的各阶段之间的脱节。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阶段,是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面,或必须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如初学入门阶段,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路子,走好第一步,一定要打好技术基础,同时不忽略音乐方面的培养,要接触不同风格和各种音乐,加强音乐方面的理解和表现。
全面培养才能。学生的成长包括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修养,而后者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前者的提高,因为其他艺术门类直至文学、诗歌等,都和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学生从未看过大象、狮子,对沉重的音乐就很难理解,就不可能把声音形象更好地联系起来。多看一些好的绘画和雕塑,会更加丰富在音乐的线条、层次以及颜色方面的想象;而如果能领会到中国水墨画中的淡雅的情趣,就能更好地找到古典民族传统乐曲中的朴素韵味。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首先,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其次,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合作,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再次,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更是为合作、共处意识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种成功的音乐教育将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群、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慈爱的情怀,立志更高远,感情更细腻,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音乐的美是多方面的。例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它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的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我们在欣赏它时体验到的是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又如,乐曲《春江花月夜》-“红楼钟鼓”中段尾部分,描写了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春江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如歌,琴箫声古朴悠远,充分表现了民族的“清、高、淡、远”的意境。
传统的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了解它们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熟悉它们就是在挖掘民族音乐作品的内涵,欣赏它们就是在体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音乐所描绘的深邃意境和博大情怀,对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更成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的明灯。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不朽作品的神奇魅力,在多媒体教室让他们欣赏了“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宽大的屏幕上那平和柔美、坚强刚毅、激情雄壮的场面,使学生陶醉了,他们的感情也随之变化。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声,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犹如整个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最后是大合唱团及四个独唱,兴高采烈的歌唱“欢乐颂”,它唱出了贝多芬赞颂人类和平友爱的精神。这气魄宏大,境界崇高的交响曲,使学生了解了贝多芬的一生是在悲苦中讴歌欢乐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了解了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是伟大的九部,不朽的九部。他的交响曲的主题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斗争走向胜利”,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了“博爱、和平、友谊”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人类的进步史和人类的文明史,说到底,就是“创造”两字。创造是伟大的,创造是永恒的,创造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对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意识,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某段音乐的含义完全理解时,他们会随着旋律的流淌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就是创造的灵感。
因为愉悦的环境使人产生好心境,从而带来灵感。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是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在这种愉悦的环境里,人的情绪和心智达到最佳状态,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在急速运转,极力想超越经验的世界,此时,一个小小的暗示,都能使灵感之泉喷涌。音乐之美本身就给人以快乐和享受,如果音乐老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之时,能很好地利用音乐“愉悦性”、“可欣赏性”这一特点,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那么,他们的创新灵感将很容易被激发,如在课堂上请学生起来唱歌的同时,可鼓励其他同学伴奏、伴舞,甚至可以自编节奏伴奏,自己重新编律动。也可开展“谁当小小作曲家”“谁是最优秀的歌唱家、舞蹈家”等这样的竞争游戏,培养学生的创编旋律或律动的能力。让学生去构思、去创设、创新水平也就在这一次次的竞争活动中得到提高。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音乐教育的春天也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她,把我们的热情和能量全部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时代新人。
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创作是艺术的生命!”不论西方重和声复调的音乐,还是中国重旋律线条的音乐,都表达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等要素来表现。演唱、欣赏音乐作品,都需要注意还包括速度、力度、音区、复调、曲式、织体等在内的要素特点。无怪乎有人把音乐的表演称之为二度创作,把欣赏、感受音乐称之为三度创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分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十分重要。要以学生的独立工作来代替模仿和依赖,学生必须结合学习乐曲,自己看有关的资料、书籍、听音响资料,而不是等老师来讲,这样才能对作品、作曲家、历史背景、风格、特征等有更深的理解,从技术到音乐上选择正确的方法和表现手段,最终有自己的创造。
[1]张秀丽,岳松林.谈音乐的育人功能[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20.
[2]于亮.浅谈音乐教育与育人[J].音乐天地,2009-10-15.
[3]金娅琼.中学音乐教育与育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