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华
(广东晶通公路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汕头 515041)
在桥梁桩基础工程中广泛应用的钻孔灌注桩因在地下、水下灌注成桩,隐蔽性强,不便监测,故从场地准备、钻孔、清孔、到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各环节均易发生各类事故,以至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根据现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对于保证桩基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钻孔灌注桩桩底回淤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桩基承载力的大小。只有控制和减小桩底回淤量,才能有效保证和提高桩基质量。
钻孔灌注桩施工事故主要有塌孔、缩径、浮笼、卡管、混凝土浇筑事故等。
防止孔壁的坍塌。产生孔壁坍塌的主要原因有:孔口表层土松软,护筒长度不足;孔内水头压力不够;土层中地下水压力较高;在砾石层有渗流水或者没水,孔内出现跑水现象;泥浆比重不足;不科学地使用护壁材料;成孔速度太快,孔壁来不及形成泥膜等。因此,应该认真掌握地质柱状图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操作必须适合地质条件。塌孔后应迅速将塌孔以粘土掺加片石或卵石填死,防止地表产生塌陷,放置几天再开钻。
防止缩径的发生。在软土层施工钻孔灌注桩,清孔后,灌注前,钻进时形成的孔内地层压力平衡状态被打破,孔壁四周软土向孔内挤压占位,即形成缩径。这就需要在成孔作业时从钻压和钻速、施工操作等方面进行控制,钻压不宜过大,钻进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进尺速度,以保证护壁效果。在钻进时经常升降钻头,以达到挤压孔壁的目的,实现孔壁软土排水固结,并同泥浆作用形成较厚的泥皮,以求加强孔壁软土的稳定性,实现降低软土塑变影响的目的。另外,清孔后泥浆比重不宜与钻进时的泥浆比重相差太大。防止施工机具掉入、卡在孔中。在钻进过程中,由于锥头磨损,补焊不及时,导致成孔孔径偏小,补焊后再钻容易发生卡锥现象。因此,在补焊后应逐步边扩孔边向下放锥,严禁一次把锥放到孔底。
防止浮笼。在灌注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对钢筋笼的浮力导致钢筋笼升高。钢筋笼的上升是不可逆转的,尤其对于摩擦桩,其钢筋笼底部通常设置在距孔底4 米处。因此,灌注前应把钢筋笼用点焊等方法固定在护筒上。在灌注过程中,混凝土浇筑至钢筋笼底部1m 左右时,降低灌注速度,防止冲力过大。当混凝土面超过笼底4 米以上时,提升导管到笼底上部2m 以上,方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防止卡管。在灌注过程中,除会发生导管卡在钢筋笼内的现象外,还会出现混凝土卡在管中导致浇筑无法进行,其原因大致有:混凝土中碎石粒径偏大;导管某些部位变形,混凝土冲击压力降低;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混凝土有离析现象。另外,首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取高限,否则,将导致后来灌注混凝土顶升困难。在卡管发生后,通常采用提升、抖动导管或用大储量料斗增加混凝土的压力并提管的处理方法。因此,需要对骨料粒径、混凝土的塌落度、和易性、搅拌时间等内容进行经常检测和控制。当发现混凝土有离析现象时,要经二次拌和后方可使用。另外,在灌注过程中埋管不宜太小,否则,在卡管后将无法提升导管。
避免混凝土浇筑事故。在灌注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表面深度量测不准确或导管拆管长度计算错误,导致埋管深度不足,以至桩中出现薄弱混凝土夹层,甚至导管拔出混凝土表面,导管进水,形成断桩。因此,在灌注过程中,应认真量测、记录混凝土深度与导管长度,并及时复核数据。施工事故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因此,首先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发生事故时,能做出及时、果断、合理的处理措施,在保证桩基质量的情况下,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桩底回淤量的大小是影响桩基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回淤量的大小决定了清底系数m0值的大小,而清底系数m0 值的大小,决定到桩尖处土的极限承载力的大小。因此,把回淤厚度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尤为必要。
回淤的产生。在成孔施工作业过程中,需经常向孔中添加粘土,以用来形成泥膜护壁及用来悬浮钻渣。当终孔以后,为利于混凝土的灌注,需减小孔中泥浆的比重,向孔中注入清水置换稀释泥浆。由于泥浆的稀释,对孔壁的压力将减小。钻进的形成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部分松散结构的孔壁不稳定。因此,如果孔壁的土质条件不太好而且护壁效果不佳,易导致孔壁土向孔中塌陷。同时由于泥浆的粘度将降低,泥浆夹裹钻渣及泥沙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孔壁土与钻渣等沉积在桩底就形成了回淤。
控制回淤的意义。由于桩底回淤厚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承载力的大小。因此,在钻孔灌桩的施工中桩底回淤厚度成为检测控制的重要指标。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89 中要求回淤厚度:摩擦桩不大于0.4d~0.6d(其中d为设计桩径),支承桩不大于设计值。在新颁布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对回淤厚度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于摩擦桩,桩径≤1.5m,回淤≤300mm;支承桩不大于设计值。以设计桩径为1.3m 桩基为例,在地质土层最不利的情况,对于摩擦桩m0 提高0.1,承载力将提高1/(10mo+28.7);对于嵌岩桩清孔良好比清孔一般,承载力将提高11.3%。设计文件要求清孔系数m0 不小于0.7,即回淤厚度t 不大于390mm。钻孔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有效桩长,需在达到设计孔深后,再预留出可能出现最大回淤厚度所占有的那部分长度。实际钻孔深度要达到设计孔深加上0.39m。而在钻孔进入到坚硬岩层后,由于岩石坚硬,钻机进尺较慢,减小回淤厚度,不仅可以提高桩基承载力,而且还可以缩短工期、减小工程造价。
桩底回淤量的控制。回淤量是清孔到灌注前这一段时间内,所沉积回淤的厚度。有时需要进行二次清孔才能达到要求,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增加了工作风险,因为二次清孔很容易造成孔壁的塌陷。因此,在实际清孔过程中,就需要具体分析对待每个工程中桩基的地质土层条件,区别对待。当地质条件较好时,清孔后泥浆比重取低值;当地质条件较差时,清孔后泥浆比重取高值。如果泥浆比重降低太大,易引发塌孔等工程事故,而如果泥浆比重降低不到1.10 以下,在灌注过程中,由于泥浆压力较大在灌注到桩的上部后,混凝土压力不足,导致灌注困难,甚至引发断桩等工程事故的发生。根据施工经验,以于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当把钻渣、泥沙清到一定程度,泥浆比重较小后,向孔中及时填加粘土,重新造浆、清孔。即可以避免由于清孔后泥浆比重降低,对孔壁压力减小引发的孔壁塌陷的可能性,又可起到增加裹夹泥沙、钻渣的能力,从而有效控制回淤量。另外,在灌注前应确认导管悬管高度,如导管悬管过高,易使首盘混凝土中水泥被水清洗流失,相当于增加了桩底薄弱层厚度,使桩基承载力降低。
总之,施工时倘若桩基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日后使用安全而言,或将引起相关后遗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和相关损失。因此,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必须对桩基质量问题引以重视,从认识上提高警惕,从管理上加强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为桩基的成桩质量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
[1]周明中.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及控制措施.林业建设,2006.
[2]陈向阳.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的几点注意事项及事故处理.山西水利科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