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丁宝利
“我是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棵小苗,坚守着一份信念,追求着一个理想,奉献着一片赤诚!我在关爱中成长,在探索中成熟……”这是蓟县城关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刘学会参加蓟县名师巡回报告会时用的开场白,对于已经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的她,面对荣誉,她这样告诫自己:“教书好比登山,攀得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美,而付出的汗水要成倍。”
一
1996 年,刘学会以优异的成绩从天津市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家乡蓟县最偏远的大仇庄中心小学任教,那年她18岁。带着青春的美好梦想和满腔的工作热忱,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家乡人民是热情的,学生们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地欢迎她的到来;家乡是贫穷的,教室陈旧,地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家乡的冬天又是寒冷的,窗户纸被刮得呼呼作响,早晨来到学校要为学生生炉子,每天要骑车往返30 多里路。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娇气女孩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她曾几度想“逃走”,但“要让家乡的孩子有出息”的信念又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少得可怜,她从市里毕业回来,学校和家长们都把她当成了“奇才”,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所有的课几乎都是她一个人教,而且还要当班主任,当地管这叫“包班”。一天下来,累得她筋疲力尽。即便如此,为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她还要利用休息时间,骑上自行车奔波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到七八里外的学生家中走访。渐渐地,她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家长希望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她就把有关书籍拿来,读给家长们听。看到乡亲们的眼中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孩子的期望、对她的信任,她暗下决心,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学生,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她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和他们促膝谈心,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声,充分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个学生。学生生病了,她便带着学生去医院就诊;学生家庭出现困难,她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对于那些失去家庭温暖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课上,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她就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补课。一年下来,她班里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刻苦学习的。
班里有个叫小文的女孩,她刚出生,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后来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到外地打工,她只能和大她两岁的哥哥一起生活。这个小姑娘热情、聪明,但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是班里的“暂困生”。她慢慢变得自卑起来,成了一只可怜的“丑小鸭”。刘学会想给她一份温暖,一份持久的爱,就把她接到自己的家里,跟她一起游戏、一起吃饭,听她讲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间久了,小文越来越离不开刘老师了。她们成了朋友、成了亲人。小文变得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学习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小文的父亲从外地回来,看见像小公主一样的女儿,三十多岁的汉子眼中噙满了泪水……
爱是人类最动人的情感,刘老师将爱化为隐形的翅膀,送给每一个学生。她相信,这爱的隐形的翅膀,定会让所有的“丑小鸭”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二
2001 年,刘学会调入蓟县城关第二小学担任语文教师。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生,她竟然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原来,学生们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还用原来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但静不下心来听课,而且有时会有抵触情绪。只有学识渊博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只有因材施教才会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刘学会一边参加大学学历进修,一边研读教育理论,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语文教育专家的课例链接起来,学习了王崧舟、靳家彦等教育专家的教学技艺,短短的半年时间,就写了近60 万字的读书笔记、教育反思和教学心得。白天,她在学校潜心于课堂;晚上,她开始了艰难的求索之路。当同龄人休闲娱乐、谈笑风生的时候,她把自己关进宿舍,对书中理论仔细体会。她通读了《主体教育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教学方面的大量著作。经过潜心研究、反复实践,刘学会终于探索出了“品读—体验—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显著。她的课不但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她上的《他是我的朋友》一课,成为全县语文教改引路课。有的同行对刘学会的这种做法不太理解,说她是个“工作狂”。可刘学会在教学心得中写道:“我这样做不为别的,就为学生那一句话:‘老师,上您的课是一种享受!’我是一个善于享受课堂的教师。学生灵动的眼神、优美的语言是我最大的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刘老师,而刘老师也和学生们更亲近了。
师爱于心,责任在肩。教育是饱含爱的事业,师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责任。2005 年,刘学会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学校,最让教师费心。当时班里有一个叫小华的男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就是不爱学习,课上不遵守纪律,课下惹是生非。找他谈了好几次话,也没有多大起色,真令刘学会有些头疼。一个周一的早晨,小华捂着肚子艰难地走进了办公室。看到他脸色煞白,冷汗一滴滴地往下流,刘学会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原来他在上台阶时不慎摔了一跤。刘学会立即带他赶往医院。路上,她紧紧地把小华抱在怀里,安慰着他,试图减轻他的痛苦。当时刘学会已怀有身孕,小华需要做CT,她丝毫没有犹豫,毅然地把小华推进了CT 室接受检查。医院诊断小华是肾摔裂,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刘学会又拖着不方便的身子跑前跑后。当时的主治医生看刘老师累得站不住了,感动地说:“如果再晚来几分钟,孩子的肾脏就有被切除的危险,刘老师真负责任啊!”当小华的家长从外地赶到医院时,小华已安静地躺在了病床上,吊好了药瓶。小华的母亲紧紧地拉着刘学会的手说:“刘老师,真不知怎样感谢您!”“他是你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学生,我一样爱他。”刘老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为人师的最高境界。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那些日子,只要一下班,刘学会就赶往医院看望小华,并与小华的家长谈心,解除他精神上的压力。小华出院后,刘学会放弃节假日,为他补上了落下的全部课程。这件事后,小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劲头足了,也变得更懂事了。教师细心的呵护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
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刘学会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她在教学心得中写道:“批评,是我们教育学生时经常使用的手段,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爱,谁能尊重、理解对方,把批评变成愉悦和谐的心灵感应,寓批评于无痕,在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中升华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谁就真的掌握了批评的智慧。”
2006 年暑假后的一天早晨,刘学会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正聚在一起争吵什么。原来前一天刚办好的板报被擦去了一大块。班长指着旁边一个学生说:“老师,是他把板报弄坏的,他天天办坏事,得狠狠地惩罚他。”看看那块墨迹斑斑的板报,刘学会顿时火冒三丈,那可是她为了迎接学生的到来,精心设计的板报!那可是她绞尽脑汁,查阅大量的资料,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才完成的得意之作呀!恼火的话语涌到了嗓子眼儿,可是,看看那个低着头一脸自责的学生,她又把那些话生生咽了回去。她意识到,大声的斥责是无济于事的,只会让学生畏惧、疏远,关上那扇已向你打开的心灵之门。于是,刘学会走过去拍拍他的肩,心平气和地说:“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我们大家都原谅你了。”那个学生抬起头来看着刘老师,眼里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几天后,刘老师语文课上命题作文的题目是“那是一首诗”,这个学生描写的就是这件事,他在自己作文的结尾处工工整整地写道:“我没有想到老师没有责备我,她拍拍我的肩,手是那样温暖,好像在对我说,孩子,没关系,老师依然很爱你!老师拍拍我的肩,给了我无限的爱,老师的爱就是一首诗!”一刹那,刘学会的心仿佛被什么撞击了一下,其实学生们需要的并不多,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动作,学生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无痕迹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
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爱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业务能力,这样的爱才更厚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刘学会深刻地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4 年的时间,她完成了大学专科、本科的全部课程。工作中,她不断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刻苦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真正把博大的爱倾注在教学中,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2006 年冬天,学校争取了一个农村地区小学骨干教师去北京接受业务培训的机会。校领导决定安排刘学会去。这下还真把刘学会难住了。去吧,孩子只有十个月大,离不开妈妈;不去吧,这样的学习机会难得,她实在舍不得放弃。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面是她钟爱的事业,放下哪一样都舍不得。就在她急得掉眼泪时,婆婆说:“别哭了,我们去北京的亲戚家住。如果那儿没有地方,就是我和孩子住宾馆也要陪你去学习。”家人的支持给了她巨大的动力。
放寒假的第三天,她们娘儿仨登上了开往北京的汽车。在北京的那段日子她终生都不会忘记。从亲戚家到培训地点一天来回要坐4 个小时的公交车,因为有晕车的毛病,12 天的学习,她整整吐了24 次,她说这些都能承受,可是,一提到孩子,她的心就隐隐作痛。由于改变了生活环境,孩子整天哭闹不止,浑身长满了红疙瘩。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小脸,她心疼得吃不下饭。可她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次业务培训,她有幸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李明新、马丽英、华应龙……他们独特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吸引着她。这次培训使她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来后,她就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自己的语文课上,学生们都说:“刘老师的课,我们特别爱上,轻轻松松就能学到知识!”走进她的课堂,你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那么活跃,参与的热情都是那么高涨,语言表达都是那样清晰流畅。几年来,她先后做县、市级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双优课”、电教课50余节。在备战“双优课”的那段日子里,她白天忙于学校工作,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把孩子哄睡时已是深夜,她才开始备课、查阅资料。每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其中的辛苦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每当倦怠时,她耳边总是响起最喜欢的那首歌:“从来,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为了教育的大事,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丝甜,就是自己付出十分苦也心甘情愿。多少难眠之夜她伏案疾书,忘记了疲劳。天道酬勤,她在天津市第四届中小学“双优课”评比中,荣获市级优秀奖,在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市级二等奖。送课下乡活动中,为了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她大胆尝试让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五年级的课文,备课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恰当、有效地处理了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使他们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小桥》一课时,学生们被主人公的崇高精神所打动,上完课后,有两个男生已泣不成声。多次的送课下乡,都受到对口校领导、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她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征程中,她的信念更加执著,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稳健。
如今她已经步入教坛十几载,用汗水与辛劳换来了满园的芬芳、百花的绚烂。她先后承担8 个国家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在国家级、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 篇;先后被评为蓟县优秀教师、蓟县巾帼建功标兵、蓟县“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教改积极分子、全国优秀德育教师,2009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飞过绝望……”刘学会非常喜欢《隐形的翅膀》这首歌。她说,她就是学生身上那对隐形的翅膀,带他们飞,飞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