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思

2010-12-29 00:00:00陈建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唐诗宋词,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灿烂的奇葩,赏古词、诵古诗已成为一种雅趣。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到苦恼,因为久远的特定时空赋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动人意境是当下浮躁的社会难以承载的,更别说是我们如白纸般纯真的孩子。因此,参透文字背后的东西,引导孩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意蕴情怀,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是当前古诗词教学的追求目标与理想境界。《神话》的故事情节让我想到了——“穿越”。是呀,何不穿越思想,走近古代诗词呢?
  
  一、搜集整理,穿越阻隔,走近诗人
  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学习古诗词,寻根是第一步。只有了解了作者的人生阅历、所处的时代、特定时期的情感等背景,才能去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其抒发的情感。
  如教学《七步诗》,单纯的文字解读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到诗中“豆、萁、根”蕴藉的悲愤之情。那么,换一种方式,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上课伊始加以交流并试着总结;在分析这首诗的写法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再交流作者当时被兄长迫害的写作背景,去深切体会曹植的泣不成声、肝肠寸断的悲剧,诗歌的象征意义自然就深入人心。这样的资料搜集整理,就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让我们慢慢地走近了诗人,走进古诗词文本。
  
  二、疏言涵泳,穿越表象,走进诗意
  诗词讲究韵律,意境凝练而深远,多运用借代、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抒情言志。因此,回避字词表象的古诗词教学是不现实的。
  “疏言”,是于永正老师古诗词教学中特别强调的学生通过注释学习字词的方法。如在《长相思》教学中,他首先要求学生参照注释“疏言”,进而再要求学生脱离书稿,记住注释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没有繁琐包办的分析,把释义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巧妙完成了古诗词语言知识的内化。“涵泳”,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这方面研究最深。他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先按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来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然后把这两种形式混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半读半唱就是吟”。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古人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
  可以看出,“疏言”、“涵泳”最能还原古人吟诗作赋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穿越了文字的表象,步入、沉浸于诗的意境;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绝妙意境。
  
  三、放飞想象,穿越时空,走进诗情
  诗词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要特征,感情是诗词的生命。解诗、诵诗、背诗式的古诗词教学远远不够,要大胆地启发学生放飞想象,穿越时空,去体验古诗词的情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如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我在学生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词内容的情境、画面,走进辛弃疾的世界。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儿子辛勤劳动的场景”,有的说“我看到了二儿子面带微笑,双手织鸡笼的画面”,有的说“我看到了小儿子趴在溪边剥食莲子的画面,我都流口水了”。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可是思绪早已突破时空阻隔,穿越到诗人当下,身临其境地望其形、闻其声、嗅其味、触其质,循境入情。
  
  四、角色置换,穿越意蕴,走进诗心
  古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有时说透了,说穿了,就没有了“味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的古诗词,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古诗词的时空跨度大,小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显然,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不是万川归海般的步调一致,而是要读出情到浓时人自醉的境界,走入同喜同悲、不分彼此的诗心。这个环节的教学,还是要回归到吟诵,但是此时的吟诵,是使学生把自己投入到情境中,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下,我即诗人,诗人即我,是另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感升华。
  同样是戴建荣老师教《送元二使安西》,他在“劝君更尽一杯酒”上做尽文章,引导学生模拟情境:请两个学生扮演诗中人物,演示诗歌中人物的动作,再现诗中情境,体验“劝”与“尽”的情感意味。在将诗歌变成剧本而后又将剧本变成影视画面的“演戏”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文字之外的味外之味、旨外之旨。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戴建荣老师巧妙地将学生的角色置换到诗人的视野上,情景相生,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宛如自己就是诗人,一杯又一杯地与元二斟酌道别,那字里行间的离愁别绪不待老师强行灌输,就无比顺畅地从学生内心流淌而出。原来,语文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
  但愿,今后的古诗词教学,再也不是支离破碎的字词分解,再也不是强输硬灌的诗意解释,再也不是味同嚼蜡的背诵默写……而是在一次次的心灵的穿越中,一次次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共命运,同呼吸。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