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地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

2010-12-29 00:00:00苏振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是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平时外出听课,听得比较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上第二课时比较容易出彩,也更能显示上课教师的功底和业务能力吧,而第一课时该怎么教,却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必不可少,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第二课时的教学。可恰恰相反的是,几乎所有的语文特级教师都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我们去听特级教师上课,他们都会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间很充分,还少不了指名让学生逐段逐段地朗读,检查读到位了没有,然后才开始课文的讲解。于永正老师就主张教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因为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所以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训练。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如何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的问题。
  
  一、注重预习,初读解惑
  1.充分利用早读课,加强课前初读指导
  “书不读熟不开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读书的重要性。的确,在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中,读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为理解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早读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不提问不读书”,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标记在书中,以待课堂交流。这样,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比如词句的解释、难句的朗读,都能使教师在第一课时中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增加读书的有效性。
  2.巧设预习,明确要求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而生疏的课文,预习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地去研读课文。但是,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提高预习作业的难度和深度,指定需要查字典的词语,或是布置指定的思考题,或是请学生们每人准备好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进行了有目的的思考,从而带着思考来学习课文,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紧扣课题,问中激趣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金钥匙。课题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直接引子,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它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詹天佑》一课,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詹天佑为什么要修京张铁路?他是怎样修京张铁路的?结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了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三、抓住重点,理清文脉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深入理解课文,也就是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根据我们自己的阅读习惯,试问有哪个人阅读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生字与词语都理解清楚了再阅读的?
  所以,我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涉及对课文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如《小露珠》一课,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