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对话

2010-12-29 00:00:00陈学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对于当前要求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大力弘扬主体精神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平等对话,唤起认同
  对话的实质是昭示平等。教师放下架子,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自主和自由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自由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张扬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促进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
  如《推敲》一课,学生认同了“推”字用得好之后,我趁机出示了这么一句话:“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让学生来推敲。
  生1:我觉得用“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
  生2: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
  师:多读几遍,体会一下,“荡”好还是“漾”好?
  (学生练读体会)
  师:(问第一个学生)你现在有什么想法吗?
  生1:听了同学的回答,我现在觉得的确用“漾”好。
  师: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读,读得很好)
  进行对话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有真正平等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
  
  二、情境对话,触动联想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创设课文情境,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情境能使学生激情飞扬,神思畅达,并与心灵发生共鸣,从而心头涌动千言万语。
  如本校陆老师教学《大海中永生》一文,他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堂里弥漫着幽婉而略带忧戚的小提琴乐曲,一幅幅邓小平同志画面映入眼帘,师生沉浸其中。
  师:当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各处,分别会说些什么?发挥想象,说一说。
  生1:祖国人民说,邓爷爷,是您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现在神州大地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谢谢您!
  生2:香港、澳门说,邓爷爷,由于您,我们才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我们永远感谢您!
  生3:台湾同胞说,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在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响下,祖国一定能够统一。
  生4:世界上其他国家民众说,邓小平,你真了不起,你让中国富强了起来。
  师:邓小平爷爷的伟大思想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一齐来读一读。
  情境缩小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亲历了彼时之境,实现了心灵的对话,充实、丰盈了自身的情感。
  
  三、互动对话,引起争端
  在新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