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情趣贯穿语文课堂

2010-12-29 00:00:00徐红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新课改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美是教材与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美,动用最美艺术,让审美情趣贯穿语文课堂。
  
   一、巧用导入语感受愉悦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入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入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导入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诵读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诵读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既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又能享受到语言的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而获得的一种艺术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领会意境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
  
  四、机智教学回味幽默美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与教学中各种偶发因素巧妙结合,便会呈现出一种教学机智,而幽默的教学机智往往可以活跃整个课堂。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这样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讲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响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洒点。”学生们都笑了,该学生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读了起来。不难看出,这一招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得多。
   幽默的教学艺术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教学机智的美。
  
  五、尊重学生享受成就美
  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反映。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