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浸润于古诗文化的芳泽

2010-12-29 00:00:00严兰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最近听了一位骨干教师对于《江南春》一诗的教学,教者引导学生感受诗韵,体验诗境,领悟诗情,教学循序渐进,让古诗的文化内涵逐渐散发,直到孩子们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笔者深受启发。
  
  一、读韵律,想意象,感受诗韵美
  师:咱们中国古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悦耳。咱们先把古诗好好读一读,读出古诗的音乐美来,好吗?
  生练读。
  生1:(教师指导“莺”、“郭”的读音。)
  生再练读,教师指导停顿和节奏。
  师:第一声、第二声可以再读得长一些,第三声、第四声可以读得短一些。(生读渐有韵律感)
  师:孩子们,江南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首诗就是写江南的春天的,能不能把江南春天的美通过读表现出来呢?提示一下,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练读。
  生1:诗中有绿树有红花。
  生2:有水,有村落,有山,有城墙。
  生3:有很多寺庙,有蒙蒙细雨。
  ……
  师:把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想象一下,古诗描写了江南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一幅有山有水,花红柳绿的图画。
  生2:一幅春雨绵绵中江南的美丽画卷。
  生3:我仿佛听到了黄鹂动听的歌唱了。
  ……
  师:(提示)如果说前两句写的是晴天的明媚美的话,那么后两句写的则是绵绵春雨的朦胧美,请同学们再来练练。
  生读得更有韵味。
  【点评:中华古诗最显性的特点,要数其格律、音韵了。古诗不仅讲格律,也很讲究平仄音律,正是因为平仄声的有致排列,才使得古诗具有动听的音乐美。而古诗中生动的意象安排,又使得古诗的音乐美具有了深刻的内涵,这样,最终让古诗显现出了优美的诗韵。在这里,教师先从古诗的格律和音律美入手(如让学生第一、二声读长一点,第三、四声读短一点),再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意象,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和充分想象,让学生还没真正进入古诗,就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诗韵美了,古诗文化的芬芳从此开始散发。】
  
  二、悟表达,品意象,感受诗境美
  (一)感悟古诗前两句。
  师:我们来看以下这三首诗是如何描写江南的。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师:第一句是怎么写江南的春天的?
  生1:这里用江南岸的“绿”写江南的春天。
  师:是啊,他用江南岸的“绿”表现了整个江南。
  师:第二句抓住什么来写?
  生:写了花的颜色,抓住色彩,用两个色彩,写出了整个江南的色彩缤纷。
  师:他用色彩,用江面上的色彩,代替整个江南,与上面一首相比,空间又小了点。
  生:第三句抓住了“竹、桃花、鸭、江水”等四个景物代表江南。
  师:我们看到的画面只是江边的一小块,我们从这些小景物中也能看江南。
  师:好,回到课文,我们再读诗的前两句。
  生读。
  师:前两句是怎样写江南的呢?
  生:用“千里”代表江南,直接写出了江南的大。
  师:大家知道光有“千里”,虽然说明是整个江南,但还是不够的,所以诗人抓住了四组意象来继续说明。大家先看“绿映红”,看这句抓住什么来写?
  生:他抓住了青青的柳树、红红的花。
  师:也就是说抓住色彩来写。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柳映红”?
  生:“柳”就不见广大了。
  师:不仅仅柳是绿的,江是绿的,树是绿的,草是绿的,这个绿包括了所有的生机,所以让人感觉很明艳。这是颜色,再看“莺啼”,这是从声音来写。这儿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用“鸟啼”呢?这样不是代表得更广阔吗?为什么这儿又用反了?
  生:因为莺的声音是很好听的,为了表现鸟叫声的优美……
  师:好,我问你,从“莺啼”你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美。
  师:还有哪儿美?
  生:绿代表春天,红代表鲜艳。诗人的感情也是十分绚烂,充满生机的。
  师:从中可以看出天气吗?
  生:这是个晴天,阳光明媚。
  师:“水村山郭”抓住什么来写?
  生:江南的环境。
  师:为什么要用酒旗呢?
  生:酒旗可以表现出他们的生活很富饶,因为如果没有人高兴的话,谁又能去喝酒呢?
  师:而且江南处处都是酒旗。
  生:说明这里生活很好。
  (二)感悟诗的后两句
  师:刚才我们通过感悟古诗所描写的景物,看到整个江南晴天的绚丽美景。那么,古诗又是怎样描写江南阴雨天景色的呢?
  生:古诗抓住了南朝的许多寺庙和春天的绵绵细雨来写。
  师:作者为什么要抓住这两个意象呢?想象寺庙给你什么感觉?绵绵春雨又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神秘,很朦胧。
  师:是啊,这是江南的又一美丽的春色,让你浮想联翩,想象不尽。
  (点评:意象是构筑诗歌的符号,是古诗基本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古典诗词中刻画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本课教学很好地抓住了古诗的这一特点,先采用以诗解诗的方式,巧妙地让学生学会了抓意象、品意象,接着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品悟本诗“莺啼”、“绿”、“红”、“寺庙”、“烟雨”等意象,让学生走进了本诗幽深而优美的诗境之中,更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意象在古诗表达中的作用,感受到了古诗的特点,沉浸在了浓浓的古诗文化氛围中。)
  
  三、研背景,读作者,感受诗情美
  师:(出示古诗后两句)你从这句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高兴、开心。
  师:那么为我们来高兴地读一读。
  (生尝试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两句,但是语调却不能显示出高兴的感觉)。
  师:南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段时期。由于王室变迁,更相迭起,所以大部分帝王都信佛,并且用佛法治国。因此大肆建造寺庙,教化民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佛教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直延续到几百年后的唐朝。但是在唐朝后期,佛教却变成了社会的一场灾难,“骨折三人共事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共食,期间吾民尤困于佛”。
  生:这是杜牧对南朝的失望。
  师:对南朝失望什么呢?南朝那个时候早就灭亡了呀?好,我们来看一下杜牧这个人。(出示课件)杜牧这个人胆子很大,敢说别人不敢说,但他不是乱说,他说得很正确,很深刻,但又很含蓄,有两首诗为证(出示《泊秦淮》和《过华清宫》这两首诗并作简单解释)。
  师:再看这首诗,杜牧不说现在,诗人借古人的例子说给谁听?
  生:今人。
  师:你读出诗人什么感情?
  生:痛苦的,因为他在担心本朝的事情。
  师:是的,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诗人为国家前途而产生的担心和忧虑。让我们来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课文。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是的,整首古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春色图,却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同学们,这就是杜牧的伟大,这就是咱们中国古诗的伟大。让我们再读一遍。
  (生读得很动情)
  【点评:“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但如何不脱离古诗,又摒弃冷漠的说教,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这一特点,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这里,教者让学生通过读诗,巧妙地设置了悬疑,而且在背景呈现和作者解读这两个环节里,教者仍然不脱离古诗,用“以诗证诗”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所言之志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中国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诗教学中,教者一方面紧紧抓住古诗特点,另一方面“以诗解诗”、“以诗证诗”,让学生自始至终浸润在古诗的氛围之中,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中国古诗文化的博大,享受到了中国古诗文化的芳泽。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