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

2010-12-29 00:00:00陈娟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关于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可谓众说纷纭,苏州许红琴老师如此概括:真实、朴实、扎实,让语文返璞归真,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诗意、智慧、灵动,让语文情智交融,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诗意栖息、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奠好精神生命的底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摆脱肢解文本、繁琐分析的诟病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惑。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寻找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改进教学行为,构建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学生是学习和创造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因此,我们不得不提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教学案例,它堪称言语实践的典范。
  [情境描述]
  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呢?
  (学生静静地阅读、概括。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自己概括的故事?
  生:(教师将学生写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临。经过:老天鹅和一群天鹅破冰的事情。结果:斯杰潘老人背着枪走了。
  师:(边点评边帮学生修改)你写了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师也有三句话:一是删去“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词,三句话就连贯了。二是“寒潮”与“突然”调换一下位子,删去“的事情”。三是故事还没结果:老人走了,天鹅呢?不见了!(生笑)再听听别人的看法,把结果改一改,好吗?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他们成功了。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你赞成吗?(生点头)
  生:老师,我觉得“敲打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词更准确!改!
  生:老师,天鹅是一次又一次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多重要啊!加!
  生: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鹅一起扑打的。
  师:多好的建议啊!这句话添在哪儿呢?
  生:添在“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
  师:“齐心协力”用得妙!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他们成功了。
  师:你看,这样一修改,故事就清楚、明白了。 谁还想来交流?
  ……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其他天鹅也齐心协力,破开了冰冻的湖面,找到了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薛老师这样读后交流、评点的语文课堂与问答式交流有着质的不同。一是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这一“写”一“交流”,让学生既关注自己的文章质量,也关注同学写的文章质量并自觉“比较”,交流评点时便听得格外仔细,课堂效果更显突出。二是写出的东西再经过一次口语交流,加上教师导评,使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更准确,遣词造句也更趋合理,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达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预设与调控生成相得益彰
  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能做到把握生成、及时调控。
  许红琴老师提出应从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科学地预设: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她认为,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如何做呢?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教师对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表示赞赏并告诉学生,这里是热带雨林,泼水不会浪费水资源。然后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学生明白了清洁的水资源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从而懂得爱水的民族肯定懂得水的珍贵。在这里,教师没有就事论事,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浪费水资源”,而是直言相告,为学生思考和探索深层次的问题留下了时间,充分体现了教师课堂调控生成的能力,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协同发展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尤其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
  案例
  走到离伯父……,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怎样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
  师1: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或问家长来理解,扫除学习障碍。课堂上,教师提问了三个学生,三个学生答得一字不差,教师才满意地点点头。
  师2: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去学习,理解。(1)闭眼想象,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饱经风霜”这个词来修饰的脸?(2)学生回忆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外貌、脸色、头发、嘴唇上裂开的血痕、脸上的精瘦等来描述了生活中几个饱经风霜的形象)(3)从这张脸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第二环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就是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车夫,就是这样一位地位低下的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身体虚弱的车夫,假如当时你就在场,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群情激奋)你们很有爱心,乐于助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
  王崧舟老师点评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时认为,师1采用的是纯理性教育。师2采用的就是感性教育,感性教育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精神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语言和精神(即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同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协同发展,同样是理想的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境界。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