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阅读教学 田野研究》有感

2010-12-29 00:00:00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所谓田野研究,是指田野考古学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研究。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将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现在人们常用“田野研究”来比喻最基础最基层的研究。
  在上本科函授班时,第一次听到了这个已经“不新”的词。从此,我心中一直惦记着。我一直在思考:教育该如何进行田野研究?作为一线教师能否实施?怎么操作?这种研究对教学有何帮助?
  在书店里,我见到了《阅读教学田野研究》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整本书都是课例,教者与观者的对话及共同探讨。我买下它细细品读,体会良多。
  作者谭轶斌老师煞费心思,搜集了五十多个例子。每一个课例都很典型,都选自课本且都是现场实录。而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每一个课例后的评价。
  一般情况下,教师只对听课感兴趣,总想从中学到一些“新招式”,以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并努力拿来为己所用。听课结束,即拎包走人。偶尔留下来听评课, 但那些不痛不痒、片面的褒贬,往往让人听了跟没听一样。
  谭老师的田野研究中,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评课形式是教者与观者的平等对话。他针对每一个教学现场的实际状况,选择一个角度加以探究。而这种探究又是多维度生发的、立体的、辐射型的,读者可各取所需,从中获得借鉴。
  例如,教学《论语》的案例。先让学生多读,再正音,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教师及时纠正,最后让学生回家背诵。我在教学《论语》一课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但从案例后的对话中,我才知道这种教学方法不太科学。教者提出不敢乱讲,怕“拓展过度”,又提出是否可以详尽介绍孔子生平,怎么介绍等问题,评课教师都给予了详尽的解答。
  此外,评课教师还介绍了一些教学策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习”、“说”、“愠”三个词的解释,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如“习”字,可以让学生先组词,学生会说“实习、练习、复习”等词语,再让学生思考在句中用哪个词合适。“愠”字不常用,学生感到陌生,可以让他们体会它与这则语录中的哪一个词意思相反。当学生找到反义词“说”时,就能体会出“愠”是表示内心郁闷、不愉快,在文中引申为怨恨、生气。
  读到这里,我猛然间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太缺乏热情,用简单直接、死板的方式在教学生。事实上,我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式,就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这样的案例很多,虽然这本书是以中学教材为主,但其中的教学模式、语文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大有裨益。现今,许多语文教师已发现了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脱节问题。作为小学教师,多方面了解中学教材及教法,对学生今后的中学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读了这本书,我对田野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并从中获得感悟,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经常和学生接触,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各种问题,也经常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可惜我们缺少研究精神,没有记录、总结、反思的习惯,荒废了许多进行田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我们也能静下心来,做做简单的研究,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走得更辉煌。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