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城乡共融的科学发展之路

2010-12-29 00:00:00刘治安
新西部 2010年6期


  近年来,陕西省子长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以工补农,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以县城建设为核心,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9%。子长县地方财政收入7亿元,增长49.1%;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万元。增长25%。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举措,逐渐填平着过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巨大鸿沟,让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规划布局一体化
  
  子长县坚持城乡规划“一盘棋”,按照“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的思路,立足撤县设市目标,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总体要求,先后3次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编制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完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二次修稿,完成了中心商务居住区、西部瓦窑堡新区、东部仓储工业区、南部物流工矿区四大组团分区发展规划,完成了城市近期建设、综合交通、商业网点、供水排污、供热供气、绿化亮化等25个专项规划,完成了12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05个重点村村庄建设规划,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城乡规划体系,县域城镇建设用地控规覆盖率达90%以上,城区规划面积由29.7平方公里扩大到4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居环境一体化
  
  子长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子长县确立了“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大变但求方便,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在建设模式上,以旧村改造为主,珍惜民力。不搞大拆大建,重点完善功能;在建设内容上,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变旧村为新村;在建设风格上,突显瓦窑堡砖窑建筑风格和青砖灰瓦基本色调,保持依山顺势自然分散的村庄布局特点,不求整齐划一、连栋成排。在建设资金上,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实行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整合捆绑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节约了动员群众新建房的大量投资。又符合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同时还传承和保留了子长传统的建筑文化,完全符合子长实际,深受群众拥护和支持。
  到2009年底。子长县先后实施了以205省道、子靖路、子南路沿线为重点的100个新农村示范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8%受益人口达到7.4万人,形成了全县“三线七片”集中开发建设大格局。共整治院落1.26万户,改造窑洞3sSVZvEfxub33rShwhNcluO2SmDs0Q+nvYXB1Q1kLpsU=.6万孔;硬化主侧巷道19.8万多平方米,铺设排污排洪管渠5.6万米。堰畔3万多平方米,新建村级文化休闲场所40多处;栽种各类绿化树种60多万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市政管理一体化
  
  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子长县进一步健全了城市管理机制,强化了管理职能,成立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所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各乡镇也成立了环卫队,招聘了环卫工人,配备了环卫设施,全县共有环卫工人495人、环卫生产车29辆、垃圾箱(桶)3400个。制定了《子长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若干实施意见》、《昼清夜扫24dx时保洁制度》和门前“四包两禁止”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粪便泔水统一收集。在城区主支街道、各社区、背街小巷、县乡公路沿线、乡镇驻地配备了垃圾箱、垃圾桶,修建了垃圾台、垃圾屋,坚持垃圾日产日清。投资2亿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城区垃圾填埋场即将建成投运,公路沿线乡镇也建成了简易的垃圾填埋场,有效提高了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近日,子长肩动实施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级文明县城工作,对城区垃圾死角、违章建筑、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和农村卫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清理整治,规范了广告牌匾和专业市场,取缔各类临时摊点160多个,清理积存垃圾3万多吨,清除卫生死角4000多处,建设城市公厕39座,完成农村改厕6000多座。同时,深入开展了除陋习、树新风、讲文明活动,群众素质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城乡面貌特别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一体化
  
  子长县将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重要手段,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县乡骨干道路为主线,分批分期抓好沿线村镇的旧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以县城建设为龙头,按照“旧城改造、东拓西扩”的思路,子长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先后投资13,3亿元,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镇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相继开辟了冯家屯、刘家沟、二道街、石窑坪等10多个住宅小区,县城面积扩大到10.5平方公里。改造和新建了史家林坪桥、通平桥、南河桥、秀延大桥等多处大桥,硬化改造县城背街小巷100多条,对县城所有街道进行沥青罩面,铺设人行道地砖5.6万平方米,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面加强供热、供水、供气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县城供热面积达到20,2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5000立方米,年供气能力达到1230万立方米,天然气气化率达到60%。新建公共绿地20万平方米,县城绿化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6%。
  在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子长县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以中心村建设为骨干,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由县城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先后改造建设了栾家坪、马家砭、南沟岔、李家岔4个小城镇。抓住全省建设107个重点镇机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杨家园则小城镇。全县19.7万农村群众基本告别吃水难,农电通村率和农村电视、电话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县乡和乡与乡之间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便捷交通网络,各重点镇排污、供水、市场一应俱全,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速了物流、人流向小城镇的转移集中。
  
  公共服务一体化
  
  让城乡居民共享公共财政阳光,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子长县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和为民服务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城乡一体发展服务网络,努力做到社会事业全面均衡发展。全县中小学“两免一补”实现全覆盖,推行了农村中小学生寄宿制,全面实施了寄宿学生蛋奶工程,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子长县首先就群众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刀”,深化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建平价医院,加强基层卫生网络建设,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延伸到所有乡村。同时,积极实施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优化了创业、就业的扶持机制和服务环境,大力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进城乡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的全面接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民和市民一样享受到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全覆盖。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使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经济发展一体化
  
  为了建立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子长县依据资源优势和区域布局,对全县划分了三个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对城镇结合部的村庄,走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小区开发,使城郊村“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发展城市”,让农民变市民,使农民从农村起家,在城镇安家,通过二三产业发家。子长县城郊8个村农民通过土地开发大部分走上了富裕之路,农业户口全部转变为非农业户口,由农民变为市民。
  对城镇近郊村和乡镇中心村,走现代农业和工业化发展模式。依托建筑建材、煤油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及其他非农产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子长县是煤油资源大县,特别是煤炭的发展潜力巨大,如果煤矿全部投入生产、工业园区建成,不仅可以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且可以使近万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其他村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以养牛、养猪为主的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草畜业为主导,棚栽、果桑、薯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了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8.03亿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21.9%,基本接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的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