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富于民”的石排标本
文/孙瑞灼
从幼儿园到博士。实施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广东东莞石排镇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称为“中国最牛教育强镇”,“石排模式”在全国的免费教育中成为首倒。其实,不止是教育,在城市品质、产业经济、文化事业、市民素质、民生福利、党的建设等方面,石排镇开始了一个中国式的“中国镇”的经济转型探索。(据5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石排镇能普及25年免费教育,源于当地经济足够发达。每年的可支配财政收入达5亿元左右。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不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那么,石排镇普及25年免费教育的看点在哪儿呢?
政府的钱全部取之于民,也理所应当要用之干民。当政府财政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了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范围时,还富于民就成为人性化政府的首要考虑和理性选择。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于1938年在《经济分析与政策导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向社会分红”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地域内,政府从投入国有企业或社化企业的资本和土地中获得利润,除了将一部分用于对企业的再投资等支出,可以将另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分给全体公民,以体现公民对企业或资源的全民所有性质,并从这种关系中获得实际利益。
社会分红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而且有利于解决富政穷百姓的问题,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是人权观念的巨大进步。“我们石排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5月9日早晨,在石排公园,几位来晨练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几年,不但是经济发展,老百姓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好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落实了,读书不用钱,住房也解决了,坐公交也免费了。”事实上。当前“向社会分红”理论逐渐被广泛运用,“找政府分红”已是国际惯例。2008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政府盈余全民分享计划”,给国民发了一个相当干43亿元人民币的大“红包”。香港特区政府紧随其后。因为巨额财政盈余决定退税400亿港元,退税率高达75%。此前我国的东莞也向低收入群众派发千元红包,这些都说明“还富于民”的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群体所接受。
虽然我国经济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近几年来我国财税收入也是稳步增长的,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步入先富的前列。财政收入在正常开支之余,有了大大的盈余。面对充裕的财政。这些先富起来的地方。如何使用盈余的财政资金,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用于挥奢浪费、大搞堂馆建设和形象工程,还是还富于民、造福于民?显然,理性的政府应当选择后者。
石排25年免费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政府“还富于民”的标本,开启了一个让人向往的高福利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不妨学学石排镇的做法,通过提供“免费教育”等免费公共产品,让人民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中得到实惠,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
富士康悲剧源自对生活信仰的“迷失”
文/王太拓
在富士康连续发生13起员工自杀事件后,富士康员工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一场很严重的危机事件,似乎正在向皆大欢喜的结局发展,而这显然是方方面面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近几个月,“富士康”一下子就成了“血汗工厂”的代名词,许多知名的作家也纷纷发文悼念那些年轻的生命,谴责富士康血汗工厂的残忍。但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事件本身,我们会发现虽然每位跳楼者选择轻生的理由各有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生活信仰的群体迷失。
从死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选择自杀的员工都是一些“80后”、“90后”的农民工。他们普遍入职时间不长,进厂最长的是一年半,最短的只有28天。如果说只是因为工资待遇问题让他们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恐怕很难让人信服。同样是电子工厂,柳江(现任富士康员工)每个月在富士康可以拿到1700元左右,原来在东莞那个企业只能拿到1300元。而且富士康的员工连衣服都不用自己洗。客观地说,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人的工资的确少得可怜,我个人也认为很有必要提高员工的待遇,但单就富士康事件而言,员工的轻生与过低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否则,那些待遇比富士康还要差的众多工厂就可以直接改行做殡仪馆了。
背负着对幸福生活的期望,作为“穷二代”的农民工背起行囊,走进了这个陌生的城市。在这个并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一切都是陌生的,繁华的都市似乎从来在意过他们的存在。外面的灯红酒绿也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惟一的消遣仅仅是厂外的几家网吧,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中,他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暂时的寄托。他们抱怨社会的现实,讨厌城市的冷漠,却又不愿回到贫穷的农村。巨大的心理落差,终于让他们丧失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那么,面对富士康的悲剧,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简单的心理咨询是很难唤起工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的。这时有人建议,应该重新确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没收资本家的财产,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恢复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样的想法是很可笑的,就算你杀光了郭台铭一样的资本家,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同时同步富裕起来;就算你处理了任志强,中国也不可能人手一套房。
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尽快改变这些打工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找到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寻求船决的方法。比如,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差异,给所有人自由迁徙的权利和保障等等。这虽然是一个很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无论多么艰巨,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要坚定地做下去。让所有希望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真正成为城市的一份子,让他们心有所依,快乐生活,类似富士康的悲剧就会越来越少。
当然,对于那些暂时身处困境的年轻人来说,树立乐观的生活信念也很重要。或者,你的人生充满了种种不幸,但是,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珍视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对父母和家庭的一种责任。
拆迁学背后的潜规则
文/舒圣祥
河北邯郸广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去年财政收入仅1.3亿元。今年,县里提出一个所谓的“11168工程”,计划年内完成20多亿元的市政工程建设,并用10天完成33万多平方米的拆迁任务,使1000多户群众的房屋被拆,土地被征用。而这些拆迁都是在没签订补偿协议、没对群众进行妥善安置的情况下进行的。是违法拆迁。(据央视《焦点访谈》)
我最为感到欣慰的是,广平县在创造“10天非法拆迁千余户”拆迁速度新纪录的过程中,并没有再次出现唐福珍式的“刁民”。不是公民不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也不是燕赵之地再无“勇士”,而是实在抵不过“死了也白死”的悲惨现实,民众不得不开始学乖。俗话说:“官”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些拆出人命的地方,不是“官员果然个个还在”吗?
有一句著名的官员语录“教导”我们:“在英国,你说不拆。任何人不敢拆你的;在中国,你说不拆,肯定把你拆了”,因而在很多官员眼中,搞拆迁从来不是一件难事,拆迁速度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广平县官员显然正是这样想的,因此,上面要求今年拆10万平方米,县里仅用10天就拆了33万多平方米。不过,我很怀疑他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拆了以后干什么?拆了撂荒吗?10天拆的,准备花多少年去建?既然短期内也建不了,为何不能悠着点拆。好像生怕民众在他们自己的房子里多住几天。一边是年财政收入仅1.3亿元,一边却是20多亿元的市政工程建设,相当于10来天拆去的房子,几乎需要花20多年才能实现“宏伟蓝图”,其中的荒谬性不言而喻。
这种超速拆迁,除“为了拆迁而拆迁”之外,基本没有任何发展理性可言;超额完成拆迁任务本身,显然已被当作最大的政绩追求。打着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大旗,却仅以超速超额实现拆迁作为政绩追求,连拆迁户房屋被拆后临时搭建的窝棚也不放过,这样的“政绩”简直是以民众血泪直接作为交换。相比于只考虑拆不考虑建的荒谬,“拆了就是政绩”的荒谬尤为夸人震惊。
事实上,还不只是“拆了即政绩”作为鼓励,更有“违法亦公益”作为保障。新的拆迁条例虽然迟迟尚未出台,但即便以旧版拆迁条例而言,根本不与住户签订拆迁安置协议,也不对被拆民众进行妥善安置,就单方面实施大面积强拆,也当属绝对违法行为无疑。这样的行为,就好比一群强盗突然闯入千余居民家中,随手甩下一点钱,根本不管对方是否答应,就大肆毁灭居民房屋。
吊诡的是,虽然强拆违法无疑,但当地政府却足以将其解释为公益行为,因为大面积拆迁是为了落实“三年大变样”的上级要求,“三年大变样”是为了改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而“危旧房改造”即使是在新条例草案中依旧是被列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尽管违法,却照旧是公益行为,问题最多不过是“程序上的瑕疵”而已。拆出人命都绝无丢官可能,更何况只是“程序瑕疵”呢?
拆了即政绩——广平超速拆迁背后的潜规则,不啻为当代政府拆迁学“精髓”。
不要在缺钱的时候才想到民资
文/肖 华
按照铁道部2020年路网规划,我国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2万亿元的铁路投资,但现在筹集到的还不到1万亿元,还有一半缺口,必须要进行市场化融资。就此,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曾表示,要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运用铁路优质存量资产改制上市,同时,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铁路建设。(据5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民资能进入铁路还是让人高兴的,但是听到铁道部部长的这些话,又不禁让人产生了一些担忧。从这些话来看,允许民资进入铁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那么这会不会成为一些领域允许民资进入的一个条件呢?换句话说,当一个领域不缺钱的时候,就阻挡民资进入,只有当出现缺钱的时候。才会想到民资进入。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在很多领域,民资进入的门坎还是很高的,有的根本是不允许民资进入。从这些领域来看,大部分都是不缺钱的。在铁路领域,前些年,铁道部就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但即使这样,民资进入的还是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资进入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在资金清算和运输调度上存在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得不使一些民资在进入后又退出。
允许民资进入,绝不应该是在缺钱的时候,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些领域资金缺口的问题。民众支持民资进入一些领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以此引起鲶鱼效应,增加一些领域的竞争,从而能给民众带来实惠。
现在很多领域让民众不满。如价格高、服务态度不好,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过于垄断,没有形成竞争,一些部门和企业才会不把群众的意见当回事。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最希望看到的是能打破这样的垄断,通过竞争把一些价格降下来,服务态度提高上来。
对一些民资来说,希望进入一些领域,也不是仅仅为了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是希望找到更多的值得投资的领域。现在很多领域,民资都很想进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难以实现,造成了民资无处投资,有的只好让资金躺在银行里,有的只能进行炒作。有的甚至投资在不健康的领域。
有钱可赚的领域不能只让国资进入。最近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一个重要的目的也在于此。民资可以和政府资金一样进入一些领域,获取利润,这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让富于民的目的。
民资进入一些领域特别是垄断领域的好处很多。所以,只要是对国家和民众有利的,都应该支持民资进入,而不只是在缺钱的时候才想到它。
百度成“百毒”要算清“三本账”
文/龙丽纤
在百度上搜索“南方航空”网站订机票,不料排名前三的网站竟然都是诈骗网站,而真网站被假网站“挤”到了后面。记者咨询百度在武汉的代理公司,工作人员说,只要存入3600元到百度账户,就可以将网站排名靠前。(据5月25日《长江日报》)
百度再陷“诈骗门”,令人心有余悸。记得2008年百度医药竞价排名广告,几乎成为诈骗推手,遭央视曝光后引发公众抨击,致百度总裁连连道歉。如今看来,百度总裁的道歉意义与牙防组并无区别,江湖术士掏点小钱依然可以播身一变成为正规单位抑或权威专家。
在公众的不完全统计“记事薄”上,医药竞价,彩票、办证、刻章、发票、信用卡套现等属于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广告不时出现在百度上。当百度渐成“百毒”,其背后的“账本”也渐渐浮出水面。在笔者看来,这背后的“三本账”,有关部门有必要跟其算清楚。
一是法纪账。对于广告,我国的《广告法》已经足够详实,什么是能广而告之的,什么是不能的,都有明确规定。进入百度竞价排行的许多“李鬼”,其欺诈本身的性质便足以让其死在腹中,可百度却一手将其催活。很明显违背了最起码的法纪,必须认真调查。
二是经济账。百度有关人员在分析师会议上透露,未获执照的医药行业占百度总收入的份额高达10茗到15%。然而,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这个份额的数目可能更大。由此可见,金钱的确乃万恶之源,处理不当。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可见一斑。而知情人士也分析过,百度之所以敢在风口浪尖上以比较隐秘的方武“作案”,是因为这块占百度收入比例太大,一旦全部停止,将影响公司正常运作。所以,总裁自己所亩的整顿不过是将其做得更隐秘而已,可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三是良心张。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的每一个毛孔都留着肮脏的血液,跟资本家谈人道主义谈良心似乎有点对牛弹琴的意味,然而,在当代中国,即便是资本家。也不敢公然表示没有良心,除非他不想混了。只要还没有“坏透”,算算良心账也是无妨的,也是很有益处的。
算好三本账。便会发现这是一场百度由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博弈。如今的百度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肆”,一方面得益于谷歌走了,自己一枝独秀,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发掘出“隐身术”,可以逃避监管者的掌控。
其实,百度自己也应该明白,谷歌离开,搜索天下也不会永远就是你的,随着其它搜索网站的崛起,搜索市场出现竞争,公众有了选择的余地,你还敢如此“放肆”吗?
百名高校领导出国学什么?
文/刘义昆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据5月18日《新京报》)
消息甫出。立即引起很多网友的质疑:百名高校领导出国应该学点什么呢?
这是个问题。我的老院长在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之后,最大的感触是香港的高校领导很节约cRlmlQBwAFtN0+XtSuHCVlTis7G6DWk6SUkkkl6T828=。他说:香港的学院领导请吃饭,出席的教授们都要M制,领导只为他一个人付了账。
百名高校领导出国后,会有类似的感受么?国外高校是怎么花钱的呢,是怎么来防止腐败浪费的呢?这恐怕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这些年来,中国高校的大楼是越盖越高,出现的大师却是寥寥。倘若高校领导培训后发现,国外大学的大楼与大师是正向关系,回国以后恐怕应该呼吁多盖楼;倘若不是,恐怕应该呼吁或者践行少盖楼,把钱花在教学与科研上,如此才可能多培养人才与大师。
有人形容如今中国的大学是“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管理部门繁多并未带来行政的高效,却带来了大学办学成本的日益高涨,也使得大学的官本位氛围继续蔓延。如何找回大学的学术氛围,如何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是高校领导们需要重点学习的问题。在我看来,去行政化的问题不解决,世界一流大学很难实现。
高校领导另一个考察重点,则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高校到底应该有多大的办学自主权,是不是越大越好,还是应该维持现状,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中国的大学恐怕很难从当前繁重的检查、过多的职能当中解放出来。我以为,不改变中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上的“一刀切”现状,大学“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问题将永难改变。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希望将来有机会看到高校领导们的真知灼见。
今年1月,温家宝总理曾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独特的灵魂”是什么?是高校领导们需要去发现的问题,因为这是到2020年能否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
此次培训每期只有24天,其中海外培训21天,时间紧、任务急,希望高校领导能节约时间,多学习多思考、少购物少旅游,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惟此,网友们的质疑才会变成杞人忧天,而不是一语成畿。
“闹饥荒”不如改为“防饥荒”
文/倪黄村
一块钱一个的超大馒头,看起来还不错,没想到在营业当天就被工商部门紧急叫停。原来,卖馒头的老板给店铺起名“闹饥荒”,引起市民不满。(据5月30日《重庆晚报》)
当下,我国的温饱问题早已基本解决,卖馒头的老板却声言“闹饥荒”,这恐怕不符合现实,被工商部门叫停也是有道理的。不过,这种“叫停”似乎有些惋惜;如果卖馒头的老板当初让我给他的店起名,我可以建议他叫“防饥荒”。
中国正在走向工业化,正在走向城市化,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一座座工厂所取代,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一幢幢楼房所“占领”,甚至于有些丘陵地带闲着荒着不用,却偏偏爱用低洼的良田,虽然国土部门一再说“一定能守住18亿亩红线”,但百姓总是有些不放心——这是就“宏观”而言;在“微观”方面,不说一些大学食堂里剩下的馒头、米饭被倒掉,不说“河南南阳举办农运会强铲百亩麦田改种花木”,也不说“江苏徐州300亩即将收获麦田被铲平建安置房”,仅说最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就让我们的温总理很“揪心”。
“人是铁,饭是钢”,人们可以不住高楼住平房,可以不穿呢制服穿平布衣,但不可七天七夜不吃饭。特别是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一旦发生粮食危机,任何国家也是救不了的;更何况上个世纪中国曾经有过“闹饥荒”的经历,我们也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粮食安全”的警种,应该“年年敲,月月敲。天天敲”。
鉴于此。开个馒头店,取名“防饥荒”,这叫、“警钟长鸣”,我看,工商部门没理由再叫停。而且,“防饥荒”还可以开成“连锁店”,开到塞北江南,或许还能赚大钱呢!当然,即使卖馒头的老板真有发达的一天,笔者也可以向他保证——绝对不收“起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