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图启发式”教学中易忽略的问题

2010-12-29 00:00:00王国福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2期


  “读图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广东省已敌特级教师何化万老师最早提出和实施的,它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指导广大中小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开展,效果显著。它最大的特点是:利用课本插图释疑、解疑。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手相结合的作用,有利于强化知识记忆,培养读图能力,开拓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而掌握地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容易忽略一些问题:
  一是启而不发:“读图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围绕地图设计问题,凡是启而不发,大都是由于问题设计不好而造成的。往往忽略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提出不能从学生的水平和实际出发,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设置问题要不同,同样是高中学生,高一和高三学生在读图中问题的设计要不同。2,问题的提出不能由浅入深,太笼统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如在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的“探索”中,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讨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就很难回答出是由于现代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造成的,教师如果能由浅入深地设计,那么就可以启发学生,同时也能引出新课,如:①牛仔裤的生产是坏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成的?②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牛仔裤的哪一部分?(直接从图中获得信息,学生容易回答)③为什么在菲律宾缝制牛仔裤?(发挥该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只问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④一个国家或地区专门生产牛仔裤的某一部分有什么好处?(同理推导,发挥优势)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水到渠成)⑥这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得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从这里就引出新课:地域联系)3问题的提出不能因图而异,要挖掘不同地图的特点,发挥教师的智慧,对不同的图表提出问题时,要依据地图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4,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中,各种幻灯片数量多、容量大,只是从直观上让学生感知,学生只能起到“记忆器”和“反应器:’的作用,而忽略了对“智能型”幻灯片的设计,“智能型”幻灯片的主要功能是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忽略启发过程中的激励机制:课堂中,由图表引出问题,会有很多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但每个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也可能是不完全的,有的甚至可能完全是错误的,这时切忌对学生用一些伤害性的语言,而要注意用赞扬和鼓励的语言,或者幽默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例如:如果回答正确,就鼓励说:“回答得很好,完全正确!”如果是只答对了一部分,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你答对了,但还不够完美,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这个问题你答对了,但万事俱备还欠一点东风,哪位同学来吹一点东风?”如果是答错了可以说:“这个问题你答错了,但你回答的角度很新颖,下次继续努力。”也有可能某个同学被点名后站起来不会回答,这时用一点幽默的语言可以缓和尴尬的局面:“这位同学可能是太激动了,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你先坐下冷静一下。”总之通过激励,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是发而无果:“读图启发式”教学,是利用不同的图表去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判断、概括、比较,进而作出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即“果”。而在教学中教师可能从两个方面忽略了“果”,而造成发而无果。1,忽略总结问题的完整答案,在读图启发问题回答完成以后,教师一定要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出来,或在课堂中表述一遍,或让一位学生再重复一遍,让全体学生明确这个问题的答案。2,忽略对地理事物规律的总结和归纳,读图分析,是为了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让学生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读图教学的最后,教师要把一幅图的内涵和本质的东西教给学生。例如“洋流的分布”一节中,知识比较复杂,教师在应用读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时,与一幅《北半球三圈环流图》结合,揭示洋流分布规律与风带分布的内在联系。同时让学生在记忆四个规律时,首先确定海区是最关键的一点,由不同的海区联系到风带的风向,再由风向确定洋流的流向,最后再总结出寒暖流的性质和洋流的名称,利用地图获取知识,使学生能掌握洋流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总之,“读图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有效模式。要想使它真正起到实效,还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体